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有晶状后房人工晶状(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数值相比差异,少量研究发现IOL-Master测量的轴、角膜曲率以及通过多种公式计算得出的人工晶状度数在PIOL植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部分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度数计算由于屈光介质混浊而需要通过A超进行眼生物测量,然而PIOL植入对A超眼生物测量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更多针对PIOL植入对人晶状度数计算影响的研究,为PIOL植入术后患白内障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7-321)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眼生物测量
  • 简介:晶状植入后房人工晶状是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植入的后房人工晶状目前主要有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contactlens,ICL)和晶状屈光性晶状(phakicrefractivelens,PRL)。对术后患者主观视觉质量(视力、对比敏感度)、客观视觉质量(波前像差、点扩散函数、斯特尔比率及光学传递函数)的研究显示,主观视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客观视觉质量的改善,但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光晕及眩光症状。本文主要对ICL和PRL植入术后主观及客观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对可影响视觉质量的术后并发症如晶状前囊膜下混浊、青光及角膜内皮功能异常等需进一步远期随访。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可植入式接触镜 有晶状体眼屈光性晶状体
  • 简介:Toric晶状后房人工晶状(TICL)是一种以亲水性胶原共聚物为材料的人工晶状,可用来矫正近视<-20.00DS、远视<+10.00DS合并散光1.00~6.00DC的屈光不正.现今临床上TICL植入术不仅用于矫正屈光不正合并高度散光,而且开始应用于因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等引起的继发性高度角膜散光的矫正.本文就TICL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设计选择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着重探讨TICL植入术在特殊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

  • 标签: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应用 有晶状体眼 矫正屈光不正 高度散光 角膜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拱高公式。方法(1)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8月1日至12月30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83例(83只)患者,年龄(27±5)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完整术前检查,包括轴长度、前房深度、综合验光、眼压、角膜厚度、3种仪器的角膜水平直径、水平和垂直沟到沟直径、晶状厚度、角膜屈光力及明暗瞳孔直径。通过收集患者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步进法)确定拱高影响因素并建议预测公式。(2)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3月1日至6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的65例(65只)患者,年龄(26±5)岁,通过分析患者实际拱高与预测拱高之间的组间相关系数并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验证拱高预测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人工晶状尺寸对术后1个月拱高影响最大(β=0.942,P<0.001),其次为水平沟到沟直径(β=-0.517,P<0.001)、晶状厚度(β=-0.376,P<0.001)以及垂直沟到沟直径(β=-0.257,P=0.017)。其余因素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立回归方程为术后1个月拱高(μm)=-1 369.05+657.12×人工晶状尺寸-287.41×水平沟到沟直径-432.50×晶状厚度-137.33×垂直沟到沟直径(拟合度R=0.813,R2=0.660,校正R2=0.643)。(2)预测拱高为(497.31±102.75)μm,实际拱高为(514.62±152.99)μm。96.92%(63/65)的患者处于理想拱高,3.08%(2/65)的患者拱高过高,未出现拱高过低病例。组间相关系数为0.581。Bland-Altman检验显示实际拱高较预测值平均高17.31 μm,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260.28~294.90 μm。结论人工晶状尺寸、晶状厚度、水平沟到沟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是影响及预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后1个月拱高的因素。预测公式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19-525)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眼前半段 预测 拱高 晶状体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行ICL植入术的近视者81例(81只)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将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轴长度、前房深度、白到白、沟到沟、人工晶状直径以及人工晶状直径与白到白和沟到沟的差值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步进法)。结果ICL植入术后视力(logMAR)为-0.047±0.044,较术前1.531±0.254显著提高(t=55.110,P<0.05)。术后拱高与前房深度、ICL直径、3种方法测量白到白直径、垂直及水平沟到沟直径、ICL直径与白到白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垂直沟到沟直径的差值、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均呈显著相关性(r=0.306、0.533、0.414、0.410、0.418、0.308、0.334、0.262、0.332、0.475,均P<0.05)。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有前房深度、ICL直径和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直径的差值(Beta=0.203、0.321、0.317,P=0.039、0.002、0.002)。结论晶状ICL直径、ICL直径与水平沟到沟的差值以及前房深度三者是决定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轴长度,眼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护理配合,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49例高度近视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结果49例(9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均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有力保障。

  • 标签: 有晶状体眼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央孔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矫正中低度近视的短期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7—12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植入V4c ICL晶状的低度近视患者490例(707),均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测量裸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计算手术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以及稳定性。术前、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者裸视力(-0.076±0.079)LogMAR,手术有效性指数为1.26±0.21,最佳矫正视力(-0.079±0.080)LogMAR,安全指数为1.13±0.18。术后屈光度在±0.5 D以内的占比94.9%,可预测性为99.1%;等效球镜度在术后1个月为(-0.063±0.135)D,术后6个月为(-0.071±0.126)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 078±258)个/mm2,术后6个月为(2 953±206)个/mm2,损失率为(1.05±0.39)%。术后1个月拱高为(498±143)μm,术后6个月为(474±177)μm。ICL更换比例为1.4%。术后未出现严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ICL植入术(中央孔型,V4c ICL)矫正中低度近视具备良好的效果,手术安全、可靠,且预测性高,患者视力稳定。

  • 标签: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中央孔型 中低度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早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11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ICL植入术83例(83)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以Pentacam行拱高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 h、1 d、1周及1个月拱高依次为(672.05±279.89) μm、(389.15±258.14) μm、(517.23±280.22) μm、(530.12±275.31) μm,差异统计学意义(F=126.14,P<0.001)。术后2 h拱高偏低患者3例术后1个月拱高均偏低;术后1 d拱高偏高的患者中有87.5%(7/8)术后1个月拱高仍偏高。结论晶状后房ICL植入术术后早期2 h至1个月内拱高经历一个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

  • 标签: 植入术,ICL 拱高,早期 眼,有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人工晶状(ICL)后房方位与拱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因第一只将ICL置于水平位拱高高于750 μm而另一只将同长度ICL置于垂直位的双眼中高度近视患者32例。术前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角膜水平直径(WTW)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前房深度(ACD)、睫状沟到沟(STS)水平直径、STS垂直直径以及晶状厚度(LT)。术后随访大于6个月,采用UBM测量拱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ICL置于垂直位较对侧术后拱高小(280±205)μm,差异统计学意义(t=5.375,P<0.001),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为(0.42±0.21)mm。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双眼拱高差异与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具有相关性(调整R2=0.545,F=10.30,P<0.001),与WTW、ACD和LT无明显相关性。以垂直位ICL拱高下降至理想范围(250~750 μm)为标准,对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95%CI 0.764~0.98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3,灵敏度为83.33%,特异性为100%。以双眼拱高差异≥100、200、300 μm为标准,分别对双眼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绘制ROC曲线:AUC≥100 μm为0.859,P≥100 μm=0.007,最佳临界值为0.30,灵敏度为76.92%,特异性为100%;AUC≥200 μm为0.778,P≥200 μm=0.008,最佳临界值为0.36,灵敏度为77.78%,特异性为71.43%;AUC≥300 μm为0.754,P≥300 μm=0.015,最佳临界值为0.36,灵敏度为85.71%,特异性为66.67%。结论:ICL置于水平位后拱高偏高者,如果STS水平-垂直直径差异>0.3 mm,ICL置于垂直位拱高有极高的可能性下降至理想范围。

  • 标签: 拱高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声生物显微镜 睫状沟到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及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干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高度近视172例(344只)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ICL组73例(146只)及SMILE组99例(198只)。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无创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细胞因子(TNF-α,IL-1α)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OSDI评分均较术前增高(P<0.05);SMILE组泪液中炎症介质IL-1α表达水平(5.01±1.07)pg/ml较ICL组(8.92±1.13)pg/ml低(t=4.639,P=0.008);NIBUT在SMILE组为(12.01±2.98)s,较ICL组的(7.92±3.05)s长(t=3.381,P=0.018);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较ICL组轻(t=4.891,P=0.006)。但术后3个月所有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早期均有术后干并发症,ICL组干程度均较SMILE组重,但二者干情况均可在短期内改善。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激光,飞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房结构、水平沟到沟间距2与水平角膜直径差异(ΔhSTS2-WTW)对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行V4cICL植入术103例(203)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9.32±2.68)D。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并根据ΔhSTS2-WTW不同分组后进一步分析对拱高的影响及组间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拱高为124~1 180(504.47±188.65)μm,其中非理想拱高30(14.78%)。结果提示ΔhSTS2-WTW(β=-0.27,95%CI:-211.50~-65.27,P<0.001)、晶状矢高(CLR)(β=-0.22,95%CI:-363.18~-78.17,P=0.003)、前房容积(ACV)(β=0.17,95%CI:0.11~2.01,P=0.030)是影响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分组为:1组ΔhSTS-WTW<-0.1;2组-0.1≤ΔhSTS-WTW<0.3;3组ΔhSTS-WTW≥0.3,3组间非理想拱高比例(χ2=7.77, P=0.020)、拱高(F=11.01, P<0.001)、平均后房角角度(PCA)(F=3.89,P=0.022)及睫状体厚度(CBT)(F=6.26,P=0.002)差异统计学意义,而内前房深度(iACD)、前房角角度(ACA)、ACV及C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前眼内沟到沟与表白到白差异较大时ICL植入术后可能出现非理想拱高,可以结合后房结构选择ICL尺寸,有助于获得理想拱高。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拱高 结构,后房 差距,水平沟到沟与白到白 矢高,晶状体 容积,前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爱尔眼科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70例(140)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术后拱高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1周、1、3及6个月随访拱高依次为(540.93±262.48)μm、(526.13 ±241.16)μm、(506.19±232.59)μm、(497.64±235.87)μm及(491.03±229.32)μm,呈逐渐下降态势。术后各时间点裸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结论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效果良好。

  • 标签: 近视,高度 植入术,人工晶状体,有晶状体眼,后房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的前房角变化,分析影响术后前房角度数(ACA)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的连续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接受有孔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81例(81),患者术前,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行Visante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鼻侧和颞侧ACA及术后拱高。分析术后ACA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轴长度、水平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水平角膜曲率、术前ACA、ICL直径和术后拱高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前段各项参数的变化,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AC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鼻侧ACA较术前减少45%~50%(F=268.73,P<0.001),术后的颞侧ACA较术前减少44%~49%(F=333.40,P<0.001)。ICL植入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的平均拱高分别为(640±180)μm、(540±150)μm和(530±16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14,P<0.001);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趋势明显,术后1个月至术后6个月期间拱高下降趋势明显减缓。ICL植入术后鼻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426,P=0.003;r=0.377,P=0.008;r=0.525,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ICL植入术后颞侧ACA与术前前房容积、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前ACA呈正相关(r=0.392,P=0.006;r=0.376,P=0.008;r=0.594,P<0.001),与ICL直径、拱高、术前SE、轴长度、水平角膜曲率和水平角膜直径无相关性。结论:ICL植入术后前房角明显减小,随访期内患者前房角开放度数基本稳定,没有进一步变窄。

  • 标签: 高度近视 眼内接触镜 前房角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约2%~3.5%,严重时需白内障手术(<1%)。ICL植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与手术操作、患者年龄及屈光度等有关,而晚期并发性白内障多归因于ICL与晶状的接触或房水循环改变有关。近年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与ICL材质与设计类型改进、手术经验增长等因素有关。ICL拱高过低术后白内障发生风险上升,研究认为理想拱高应在250~750 μm之间。(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1-145)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180例(360)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期间出现并发症共7,发生率为1.95%。包括:术中虹膜脱出2(0.56%)、角膜内皮损伤1(0.28%)、高眼压3(0.83%)、拱高过大而更换人工晶状1(0.28%)。所有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近视者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安全、有效,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手术并发症,但经适当处理效果良好。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后房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22例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前检查项目,观察组给予后房晶状ICL植入术,对照组则给予予角膜屈光手术,记录手术后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计算有效性。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3个月数据虽有差异,但是并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结果差距显著,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相关的屈光手术矫正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稳定性较高,在今后临床使用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后房型 人工晶状体 矫正 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央孔型晶状后房人工晶状(pIOL)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的远期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中央孔型pIOL植入术,且完成术后5年随访的患者资料共50例(95只),其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龄(29.27±7.81)岁。随访裸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轴长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及并发症至术后5年,计算术后1个月和5年的安全性指数(术后矫正视力/术前矫正视力)和有效性指数(术后裸视力/术前矫正视力)。采用配对t检验、重复度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5年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12.16±3.04)、(-0.19±0.55)、(-1.14±0.84)D。术后1个月及5年的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24±0.27和1.13±0.27,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4±0.25和0.87±0.26。术后1个月时,76只(80.00%)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期矫正度数±0.50 D及以内,92只(96.84%)在±1.00 D及以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07,P=0.175)。术后5年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3.87%(t=27.411,P<0.001),拱高平均下降106.32 μm(t=6.596,P<0.001)。结论植入中央孔型pIOL用于矫正中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远期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及稳定性。中央孔的存在可维持眼压的长期稳定,对避免前囊膜下混浊一定作用。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高度近视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晶状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统计学意义(F=50.143,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404,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342,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661,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 标签: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虹膜 睫状体 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对全、眼内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拟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患者44例(88)。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3、4、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波前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及眼内波前像差值。手术前后全、眼内及角膜各波前像差值[如总像差、低阶像差Tilt(S1)值、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5±0.12和1.11±0.12。在3、4、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总像差分别为(0.34±0.14)μm、(0.57±0.23)μm、(1.81±0.83)μm,眼内总像差分别为(0.34±0.11)μm、(0.52±0.16)μm、(1.74±0.68)μm,术后全总像差、眼内总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t=14.67, P<0.001; t=16.68, P<0.001; t=14.35, P<0.001。眼内: t=15.41, P<0.001; t=13.89, P<0.001; t=13.21, P<0.001)。在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 P=0.001; t=-2.84, P=0.008; t=-2.94, P=0.006);眼内高阶像差、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统计学意义(t=-2.65, P=0.013; t=-3.02, P=0.005)。余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能降低全、眼内总像差,但角膜像差无明显变化。

  • 标签: 波前像差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放置方向对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拱高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新视界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47例(94),根据ICL的放置方向分为水平放置组24例(48)和垂直放置组23例(46),术后随诊时间大于1年。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程序检查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拱高,并分析2组患者术后拱高的变化趋势以及2组之间拱高变化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间拱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术后1周至1年拱高都在不断下降(均P<0.001),术后1周至1个月时,垂直放置组拱高下降幅度更为明显(t=-2.692,P=0.008),术后1个月至3个月、术后3个月至6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至1年时的拱高下降幅度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L植入术后1年内,拱高都在持续下降,这与ICL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无关,但是ICL垂直放置时,术后1个月内拱高下降幅度更大。

  • 标签: 拱高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