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不同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对Hp(3)进行刻度,并对刻度结果进行比较,探究国内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刻度Hp(3)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直径20 cm、高20 cm的柱模,分别选取国内外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对同一TLD进行Hp(3)的刻度,选择射线包括RQR4(60 kV)、RQR7(90 kV)、RQR9(120 kV),刻度内容包括能量响应、角度响应和线性响应。结果在能量响应方面,TLD对国内外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响应均较好,响应值与照射值差异均在10%以内。在角度响应方面,TLD在国外辐射场响应值较好,响应值与照射值差异均在6%以内。而在国内辐射场,TLD在20°响应值偏低,响应值与照射值差异>10%。在线性响应方面,TLD在国内和国外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拟合程度均较好。结论本研究的各项检测结果表明,国内标准X射线RQR辐射场可以对TLD进行Hp(3)的刻度。

  • 标签: 眼晶状体 RQR辐射场 Hp(3) 热释光剂量计(TLD)
  • 简介:摘要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PCO是由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白内障术后的创伤愈合反应而形成的。通过对人工晶状(intraocular lens,IOL)进行表面改性来防治PCO具有靶向性强、减少后续医疗干预等优点。根据IOL改性的效应材料,可以将IOL改性分为药物负载和非药物改性两大类。根据预防或抑制PCO的效应是否可以控制,可将其分为可控改性和非可控改性。(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2-28)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房深度对人工晶状位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119例(134)的临床资料。据术前前房深度,本组患者分成3组:浅前房组(A组),48例(55),前房深度<2.5 mm;正常前房深度组(B组),50例(52),前房深度2.5~3.0 mm;深前房组(C组),23例(27),前房深度>3.0 mm。术后随访1个月。分析各组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屈光度变化与术前前房深度之间的关系,术前IOL屈光度预留与术前前房深度间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A组前房深度加深了(1.77±0.62)mm;B组加深了(1.33±0.42)mm;C组加深了(1.34±0.50)mm。术后1周及1个月,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前房深度加深程度的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屈光度变化A组呈远视漂移,B组及C组呈近视漂移。结论在超声乳化手术中,术前浅前房患者人工晶状位置的变化最大,随着时间延长,人工晶状位置后移,表现远视漂移。浅前房时人工晶状屈光度选择应该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50D~+0.75 D,正常深度前房及深前房可按常规选择。

  • 标签: 深度,前房 位置,晶状体,人工 手术,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慢性闭角青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36例慢性闭角青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此36例(36)慢性闭角青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个小组均有18例(18)患者。对照组单纯采用小梁切除术来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不同阶段的眼压值、视力以及前房深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同阶段的眼压值、视力以及前房深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不同阶段的眼压值、视力以及前房深度情况,两个研究小组之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慢性闭角青光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小梁切除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治疗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效果。方法本次60例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从我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患者中抽选,按患者编号分成两组,并于治疗结束后统计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的眼压、并发症率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临床针对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作用显著,可改善视力,纠正眼压,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对60例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结果:以不同治疗方式为依据,发现实验组30例患者的视力恢复效果明显更好(P<0.05),能够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对原发性闭角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可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在闭角青光并发白内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的选择是2022年七月至2023年十二月68例伴有白内障的闭角青光,分两组,各34例;开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植入术的是对照组方案,而治疗组运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术,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P<0.05)。结论:对关闭角性青光伴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55例青光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患者1周、1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化人工晶状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 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市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情况,探究影响晶状混浊的因素,为加强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2月,依据全国放射卫生监测项目,收集某市1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包括放射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和眼科检查结果。分析不同亚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晶状混浊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放射工作人员4 452人,439名(9.9%)放射工作人员出现晶状混浊。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率高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P<0.05);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晶状异常增加(rs=0.269、0.212,P<0.01)。从事核医学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率高(12.7%,9/71),离岗体检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率高(18.3%,26/142)。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0岁组和>30~<50岁组晶状混浊风险分别是年龄≥50岁组的0.087(95%CI:0.058~0.132)倍和0.076(95% CI:0.054~0.107)倍,工龄≤10年组、>10~<20年组、20~30年组晶状混浊风险分别是工龄>30年组0.293(95%CI:0.189~0.456)、0.413(95%CI:0.256~0.666)、0.318(95%CI:0.204~0.497)倍。结论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与年龄和工龄有关,应重点关注高年龄、高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员,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晶状体混浊 放射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HLECs)焦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传代培养的HLECs分为5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维生素E组和维生素E溶剂组分别用1×10-6 mol/L褪黑素、100 μmol/L维生素E和维生素E溶剂预处理后,用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收集细胞待检测。为进一步探讨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将细胞分为7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模型对照组细胞于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短发夹RNA(shNrf2)阴性对照组和shNrf2组细胞分别用shNrf2阴性对照和shNrf2慢病毒转染,并于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褪黑素组细胞在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条件下培养,然后加入终浓度100 μmol/L H2O2继续培养;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和褪黑素+shNrf2组细胞首先分别采用shNrf2阴性对照或shNrf2慢病毒转染,再于终浓度1×10-6 mol/L褪黑素和终浓度100 μmol/L H2O2条件下培养,收集各组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簇(ROS)的荧光强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rf2、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 p20、GSDMD-N蛋白的表达。结果ELISA法检测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及IL-1β和IL-18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3 040.67±1 550.66、12 593.67±1 677.06,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的18 310.33±1 248.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24±0.44、3.73±0.38、较模型对照组的2.28±0.34明显上升(均P<0.05),褪黑素组和维生素E组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hNrf2组相较于shNrf2阴性对照组,褪黑素+shNrf2组相较于褪黑素+shNrf2阴性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IL-1β和IL-18浓度均显著上升,细胞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细胞中ROS荧光强度、NLRP3、ASC、caspase-1 p20及GSDMD-N焦亡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激活Nrf2,减少NLRP3炎性的释放,进而抑制HLECs焦亡。

  • 标签: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 褪黑素 氧化损伤 细胞焦亡 Nrf2 NLRP3炎性小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减少术后屈光误差,恢复良好的裸视力。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06年9月在我院实施PHACO+IOL植入术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3例,收集其术前分别用常规方法获得的角膜曲率值和植入的IOL屈光度(对照组)及用Orbscan-II所测得的角膜曲率数值代入公式SRK/T计算IOL屈光度(实验组),以及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术后屈光状态球镜值,并比较前后两种方法所得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1)实验组IOL屈光度误差1D以下占73.47%,1D~3D占26.53%,未出现3D以上的屈光误差。(2)与常规角膜曲率计测得的角膜曲率值代入SRK-II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对照组)相比,用Orbscab-II所测得的角膜曲率值代入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误差在1D以上的比例减少28.47%。t检验认为两种检测角膜曲率的方法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得的角膜曲率值及用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的屈光状态。

  • 标签: 眼外伤 白内障 角膜曲率 Orbscan-II 人工晶状体
  • 作者: 郭绮珊 阮萍 黄伟旭 沈洪涛 丘家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510310 广州,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510006 广州,广东省医药3D打印机及个性化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006 广州,广东省医药3D打印机及个性化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006 广州,广东药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510300 广州,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54100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及其他影响因素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风险关联。方法于2019年7月,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整群抽取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22家广州市三甲医院的2 708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10至2018年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各个监测周期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和各年度放射职业健康检查中眼科检查结果,采用含时依协变量Cox模型对晶状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0至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发病密度为185.90/万人年;与年龄<30岁组放射工作人员(93.74%)比较,年龄≥50岁组5年晶状正常率(72.51%)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与工龄<10年组放射工作人员(92.69%)比较,工龄≥20年组5年晶状正常率(83.05%)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的影响因素(HR=14.485,P<0.01)。与年龄<30岁组工作人员比较,30~岁组、40~岁组和50~岁组5年发生晶状混浊风险分别增加4.9%、10.1%、15.5%。性别、吸烟、饮酒、工种、工龄和年均有效剂量对晶状混浊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是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混浊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严格控制其放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做好放射防护。

  • 标签: 职业病 放射医学 晶状体 白内障 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对马凡综合症伴晶状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两种手术方法的探讨和分析.方法对3例(3)合并晶状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术;对10例(11)合并晶状半脱位(脱位范围>1/2象限)的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随访3-24个月,13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葡萄膜炎等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合并张力环植入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悬吊术是进行马凡综合症晶状半脱位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临床应根据晶状脱位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马凡综合症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 张力环植入 人工晶体悬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反复接触低强度635 nm激光致晶状混浊特征。方法于2019年12月,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某市生产激光水平仪车间812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中接触激光情况分成对照组(不接触激光)、激光漫反射组和激光直视组进行晶状损伤回顾性观察分析。调查各组岗位激光辐照强度,分析各组员工晶状混浊部位、形态,应用二分类重复测量资料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激光直视组员工岗位检出激光辐照度为0.72×10-4~9.92×10-4 mW/cm2,照射量为2.61×10-2~1.53 J/cm2。研究对象均有晶状混浊病变,各组均随时间增加病变增多,以激光直视组员工最多;多发生于前皮质的前极部及周边,发病形态以点状为主。激光直视组晶状混浊率按观测点顺序(岗前及第1、2、3年)分别为0%、1.99%(8/402)、4.98%(20/402)和6.72%(27/402)。单因素分析显示,激光直视组晶状混浊率较高,激光直视组第2年起晶状混浊率高(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激光对晶状影响的组间、观测点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观测点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反复直视635 nm激光可致晶状混浊病变,需严格强化产品安全分类,生产过程中需加强激光光化学作用致损伤防护。

  • 标签: 激光 辐射 晶状体混浊 激光水平仪
  • 简介:晶状蛋白是晶状内重要的结构蛋白,多种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modification,PTM)可引起晶状蛋白结构、溶解度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白内障形成,而另一些翻译后修饰则可能与晶状蛋白的保护作用相关。特别是琢晶状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下降可导致其他晶状蛋白的凝聚和酶的失活,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的发生密切相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病因不明,手术仍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主要手段,尚无有效可以延缓或预防该疾病的药物。本文就目前主要的晶状蛋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晶状体蛋白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超声乳化透明晶状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组病例包括24例高度近视患者共32。在完成前囊膜的连续环形撕囊后,透明晶状应用微创超声乳化技术通过两个相距90度的0.7毫米透明角膜切口分别插入一个22G超声探头和一个22G灌注ehopper进行摘除,然后再行植入低度数或负度数人工晶状入囊袋内。研究参数包括手术前后的裸及矫正视力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12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裸视力较术前裸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矫正提高者共28,占87.5%.术后6月,1例发生后发障,予以激光后囊切开,在1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后囊膜破裂、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仅为2.2%。结论微创超声乳化是治疗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的术后随访工作仍需要继续,以便进一步全面了解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标签: 透明晶状体 超声乳化术 高度近视 双手超声乳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治疗中采取屈光性晶状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纳入起始时间为2019年11月,终止于2022年04月,样本共计64例,随机作规范性分组处理,研究组(32例)提供屈光性晶状置换术治疗,对照组(32例)提供常规人工晶状置换术治疗,观察与比较组间治疗前后眼睛屈光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组间所纳入对象的眼睛屈光度相似(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眼睛屈光度(-1.22±0.16)D相较于对照组(-6.24±0.25)D要高(P

  • 标签: 高度近视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 屈光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2 mm微切口晶状超声乳化散光矫正人工晶状(toric IOL)植入术矫正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角膜散光的白内障者56例(75只)。其中进行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其中toric IOL植入术者29例(36只)为试验组;27例(39只)植入普通非球面IOL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对比敏感度及人工晶状旋转稳定性。结果随访末期,试验组裸视力优于对照组(t=-2.964,P=0.004),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相近(t=-0.497,P=0.621);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0.378±0.184)D较对照组(2.364±0.616)D明显减少(t=-18.584,P<0.001),而试验组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预期残余散光(0.358±0.216)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6);试验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两组轴位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6,1.247;P=0.376,0.419)。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toric IOL植入术治疗角膜散光的白内障安全有效。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白内障 散光 屈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