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CL)植入术术后拱高的早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11月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ICL植入术83例(83)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以Pentacam行拱高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 h、1 d、1周及1个月拱高依次为(672.05±279.89) μm、(389.15±258.14) μm、(517.23±280.22) μm、(530.12±275.31) μm,差异统计学意义(F=126.14,P<0.001)。术后2 h拱高偏低患者3例术后1个月拱高均偏低;术后1 d拱高偏高的患者中有87.5%(7/8)术后1个月拱高仍偏高。结论晶状后房ICL植入术术后早期2 h至1个月内拱高经历一个从下降到上升的变化过程。

  • 标签: 植入术,ICL 拱高,早期 眼,有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房结构、水平沟到沟间距2与水平角膜直径差异(ΔhSTS2-WTW)对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行V4cICL植入术103例(203)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9.32±2.68)D。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并根据ΔhSTS2-WTW不同分组后进一步分析对拱高的影响及组间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拱高为124~1 180(504.47±188.65)μm,其中非理想拱高30(14.78%)。结果提示ΔhSTS2-WTW(β=-0.27,95%CI:-211.50~-65.27,P<0.001)、晶状矢高(CLR)(β=-0.22,95%CI:-363.18~-78.17,P=0.003)、前房容积(ACV)(β=0.17,95%CI:0.11~2.01,P=0.030)是影响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分组为:1组ΔhSTS-WTW<-0.1;2组-0.1≤ΔhSTS-WTW<0.3;3组ΔhSTS-WTW≥0.3,3组间非理想拱高比例(χ2=7.77, P=0.020)、拱高(F=11.01, P<0.001)、平均后房角角度(PCA)(F=3.89,P=0.022)及睫状体厚度(CBT)(F=6.26,P=0.002)差异统计学意义,而内前房深度(iACD)、前房角角度(ACA)、ACV及C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前眼内沟到沟与表白到白差异较大时ICL植入术后可能出现非理想拱高,可以结合后房结构选择ICL尺寸,有助于获得理想拱高。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 拱高 结构,后房 差距,水平沟到沟与白到白 矢高,晶状体 容积,前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的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180例(360)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研究期间出现并发症共7,发生率为1.95%。包括:术中虹膜脱出2(0.56%)、角膜内皮损伤1(0.28%)、高眼压3(0.83%)、拱高过大而更换人工晶状1(0.28%)。所有并发症经适当处理后裸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结论近视者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安全、有效,尽管存在一定比例的手术并发症,但经适当处理效果良好。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后房型,有晶状体眼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从力学角度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pIO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晶状pIOL植入术的123例近视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86例,年龄(24.74±5.58)岁。单眼手术者纳入术、双眼手术者纳入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影像更清晰的1只进行研究。术前在UBM下观察眼前节结构并采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测量虹膜、睫状体形态学参数,包括虹膜跨度(IS)、虹膜膨隆度(IC)、虹膜-睫状体接触距离(ICCD)及虹膜-晶状接触距离(ILCD)等,并按ICCD从0起每0.36 mm范围将患者分为Q1、Q2、Q3组;采用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晶状厚度,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水平径和前房深度;记录植入的pIOL尺寸型号。于术后1周、3个月、1年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拱高。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前眼前节参数对术后不同时间拱高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结果术后1周、3个月、1年的拱高分别为(723±265)、(642±255)、(613±280)μm,差异统计学意义(F=50.143,P<0.001)。术后1年内拱高持续下降,下降总量为(122±86)μm,其中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下降(69±98)μm;术后3个月至术后1年下降(52±54)μm。回归模型显示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正相关,晶状厚度、IS、IC与术后1周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404,P<0.001);pIOL尺寸型号、ILCD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3个月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342,P<0.001);pIOL尺寸型号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正相关,IS、IC与术后1年的拱高呈负相关(调整R²=0.661,P<0.001)。Q3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拱高均高于Q1组,Q2组术后1年的拱高高于Q1组。结论pIOL较大、IS短、ILCD和ICCD大可能与术后早期高拱高有关,晶状厚、虹膜反向膨隆度大则与术后早期低拱高有关。术后1年内,pIOL尺寸型号、IS、IC以及ICCD持续影响拱高。ICCD、ILCD以及IC可反映后房空间大小;改变pIOL襻的植入位置与受力可影响术后拱高。

  • 标签: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虹膜 睫状体 力学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对全、眼内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昌爱尔眼科医院拟行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患者44例(88)。使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3、4、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波前像差、角膜波前像差及眼内波前像差值。手术前后全、眼内及角膜各波前像差值[如总像差、低阶像差Tilt(S1)值、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球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15±0.12和1.11±0.12。在3、4、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总像差分别为(0.34±0.14)μm、(0.57±0.23)μm、(1.81±0.83)μm,眼内总像差分别为(0.34±0.11)μm、(0.52±0.16)μm、(1.74±0.68)μm,术后全总像差、眼内总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t=14.67, P<0.001; t=16.68, P<0.001; t=14.35, P<0.001。眼内: t=15.41, P<0.001; t=13.89, P<0.001; t=13.21, P<0.001)。在6 mm瞳孔直径下,术后全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 P=0.001; t=-2.84, P=0.008; t=-2.94, P=0.006);眼内高阶像差、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统计学意义(t=-2.65, P=0.013; t=-3.02, P=0.005)。余像差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后房人工晶状V4c植入术矫正中高度近视安全、有效,能降低全、眼内总像差,但角膜像差无明显变化。

  • 标签: 波前像差 近视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矫正超高近视患者临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筛选70例超高近视并接受有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矫正手术患者为入组样本,时间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5月期间内进行,结合奇偶数字分组方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对照组)以及个性化护理干预(研究组),最后对护理数据归纳、总结。结果:研究组焦虑评分(31.51±1.54)、抑郁评分(31.36±1.28)显低(37.56±1.37)(38.68±1.70)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85%)低于(17.14%)对照组呈现优势性P<0.05,护理满意度(97.14%)与对照组(80.00%)两者间差异明显,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后房人工晶状植入术矫正超高近视患者术后采用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取得患者满意、认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近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晶状人工晶状(ICL)植入术后需再次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等二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术后效果。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爱尔眼科医院行ICL(V4c)植入术后行人工晶状调位、更换或取出术的屈光不正患者73例(74),其中需调位47、更换26、取出1,术后定期复查,观察记录裸视力(UCVA)、拱高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指标。以单纯ICL植入术68作为对照组,ICL植入后行调位术47为调位组,ICL植入后行更换术26为更换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因拱高过高与拱高过低行二次手术处理患者的拱高变化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单纯球镜矫正和复曲面型ICL植入术后的更换率。结果:ICL植入术后进行ICL调位、更换或取出的原因拱高异常、复曲面型ICL旋转和ICL位置异常。因拱高异常行ICL调位或更换59,拱高过高者通过调位或更换小一号尺寸的ICL后均获得理想拱高,而拱高过低的病例相对复杂,且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差异统计学意义(t=4.72,P<0.001)。复曲面型ICL植入术后发生轴向旋转且视觉质量欠佳14,其中12行调位后取得稳定、良好的效果,2调位后顽固性旋转,通过更换手术方式才解决。术后1个月,调位组、更换组与对照组的U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及ECD减少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球镜矫正ICL植入术后更换率小于复曲面型ICL(分别为1.6%、3.5%),差异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5)。1ICL植入术后出现ICL位置异常、瞳孔区拱高上下差异大,行ICL取出+晶状超声乳化吸除+囊袋内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效果理想。结论:拱高异常为ICL植入术后调位、更换或取出的最主要原因,拱高过高者行ICL调位或更换后的平均拱高变化量大于拱高过低者,且更具规律性;复曲面型ICL旋转经调位后多数病例可获得满意结果;ICL调位术和更换术相较于单纯植入术具有相当的安全性和术后效果。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调位 更换 取出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新的双元件可调节人工晶状,并对其成像质量进行评估。方法:通过光学设计软件Zemax,建立新设计的双元件可调节人工晶状和人模型,模拟仿真其在不同视距下(L=6 m、L=70 cm、L=40 cm以及L=25 cm)的成像结果,得到空间频率为100 cycles/mm时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与Simonov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仿真结果是否满足人工晶状植入光学特性和测试标准。结果:通过光学设计软件模拟仿真新设计的双元件可调节人工晶状模型,其结果显示无论α=0°还是α=5°,瞳孔大小为3 mm时,单色光(λ=0.546 μm)空间频率100 cycles/mm对应的MTF值均大于0.43,满足人工晶状植入光学特性和测试标准。在α=0°时,仿真结果相较于Simonov等研究结果有较大提升;在α=5°时,无明显提升。结论:本研究设计的双元件可调节人工晶状仿真结果满足人工晶状植入光学特性和测试标准要求,相较于Simonov的研究结果,其整体性能有所提升。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可调节 焦距 光学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NGENUITY® 3D导航与常规显微镜下有晶状人工晶状(IC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0—11月在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与老视晶状中心行ICL或散光ICL(T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60例(6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GENUITY® 3D导航组(3D组)30例和常规显微镜组(常规组)30例。对最小光照明度、ICL植入时间、TICL调位时间、手术总时间等术中操作参数以及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的视力变化、等效球镜度(SE)变化、TICL离轴偏差度、结膜下出血率等临床参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术前年龄、SE及TICL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和3D组最小光照明度分别为(10 800±1 300)lx和(5 000±1 500)lx,ICL植入时间分别为(12.6±3.7)s和(8.7±2.4)s,TICL调位时间分别为(32.4±5.4)s和(16.3±2.4)s,手术总时间分别为(415.4±43.3)s和(331.0±33.7)s,2组间这些术中操作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03;t=6.32,P=0.001;t=8.34,P=0.001;t=5.83,P=0.002)。常规组、3D组术后3 h眼压值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 h与术前眼压差值分别为(5.24±3.42)mmHg和(3.12±2.15)mmHg(1 mmHg=0.133 kPa),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t=2.82,P=0.002)。术后6个月,常规组、3D组离轴旋转度轴位偏差分别为(5.68±0.18)°和(3.23±0.13)°,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t=3.22,P=0.002)。组间术后结膜下出血率、裸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显微镜下ICL手术相比,NGENUITY® 3D导航引导下ICL术中可降低光照亮度、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散光晶状平均离轴旋转度轴位偏差更小。

  • 标签: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3D显微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老视是一种随年龄增长出现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的生理现象。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目前有近1/4人口受到老视的影响。晶状手术可以矫正老视,包含有晶状人工晶状植入术和晶状置换术。本文对各种矫正老视的人工晶状,如单焦点、多焦点、景深延长、可调节等人工晶状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临床矫正老视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型眼前节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仪CASIA2测量扩瞳前后白内障患者晶状人工晶状(IOL)偏心和倾斜的重复性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3—7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性白内障患者109例157。由同一检查者应用CASIA2于白内障术前和术后1周对患者质量分数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前后晶状或IOL的偏心量和倾斜度分别进行3次测量,采用组内标准差、重测试重复性(TRT)、变异系数(CoV)、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重复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双眼晶状和IOL扩瞳前与扩瞳后偏心量和倾斜度的相关性。结果CASIA2测量白内障患者扩瞳前和扩瞳后晶状偏心量分别为(0.217±0.112)mm和(0.220±0.110)mm,倾斜度分别为(5.017±1.422)°和(5.310±1.645)°,扩瞳前和扩瞳后IOL偏心量分别为(0.245±0.136)mm和(0.250±0.145)mm,倾斜度分别为(5.144±1.345)°和(5.437±1.6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扩瞳前及扩瞳后双眼晶状均向颞下方偏心和倾斜;右眼IOL均向下方偏心,向颞下方倾斜,左眼IOL均向颞下方偏心和倾斜。除晶状偏心量外,白内障患者晶状倾斜度、IOL偏心量和倾斜度在扩瞳前后的测量重复性均较好,ICC值范围0.815~0.984,均TRT的百分比<50%,均CoV≤14.840%。对不同别进行分析显示,除晶状偏心量测量重复性较差,双眼晶状扩瞳前后偏心轴向、倾斜度、倾斜轴向,IOL扩瞳前后偏心量和倾斜度的测量重复性均较好,ICC值范围为0.757~0.998,均TRT的百分比<50%,均CoV≤17.763%。各晶状和IOL扩瞳前与扩瞳后偏心量、偏心轴向、倾斜度和倾斜轴向的相关性均较好(r≥0.679,均P<0.01)。结论扩瞳前后CASIA2测量晶状和IOL的倾斜度、偏心轴向、倾斜轴向及IOL偏心量的重复性均较好,扩瞳前与扩瞳后各测量值相关性较好。

  • 标签: 扫频光相干断层扫描 诊断试验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偏心 倾斜 重复性
  • 简介:摘要散光矫正人工晶状(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可稳定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非预期的术后残余散光,降低视觉质量。术后残余散光常见的原因包括仪器测量误差、计算误差、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人工晶状旋转等,需根据术后残余散光的程度和成因采用相应治疗手段,矫正残余散光可使用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等,必要时行人工晶状调位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6-21)

  • 标签: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 简介:摘要植入多焦点IOL是脱镜状态下获得有效远、近视力的最有效方法。近年来诞生的三焦点IOL能提供远、中、近视力矫正,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本文从三焦点IOL的设计类型、视觉质量、适应证、离焦曲线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深入认识三焦点IOL提供理论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13-118)

  • 标签: 白内障 老视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生活质量
  • 简介:近30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日渐成熟,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人工晶状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多焦点人工晶状(multi 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FIOL)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FIOL通过光的折射或者衍射原理,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光线均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两个相差3D或3D以上的屈光系统同时成像时,大脑可选择清晰的像、抑制模糊的像,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距离视力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可供使用的IOL一百余种,其中MFIOL可分为折射、衍射、折衍射结合[1],MFIOL一定的适应征,例如对眼底情况、囊袋稳定性、角膜像差、Kappa、Alpha角等一定的要求,故部分患者无法使用MFIOL。区域折射IOL因其无“同心圆”设计,故受kappa角、Alpha角影响小,且视敏度高[2]、视觉质量好[3]、屈光度范围广,故适应征宽,可为更多患者带来恢复全程视力的希望,另外,因无衍射环设计,术后进行眼底检查或治疗干扰性更小。一把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划,故本文就其设计原理、植入方法、术后检查、术后屈光意外处理做一综述,为临床在植入该IOL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非球面人工晶状、球面人工晶状植入的效果。方法:甄选对象于医院眼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合计88例(88),甄选时间2021年09月-2022年08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在此之上按照分组依据:计算机单双数分配法,44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资料库,执行球面人工晶状植入术,44例患者数据录入观察组资料库,执行非球面人工晶状植入术。观察对比不同干预法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组间参数差距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球差、RMSh波前像差数值结果更优,P

  • 标签: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球面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白内障超声乳化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双眼视力欠佳30余年、加重2年余患者就诊眼科。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晶状前囊膜中央部向前呈圆锥状突出。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双眼先天性前圆锥形晶状。分别于局部麻醉下行双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植入术,术后双眼视力较前明显好转。

  • 标签: 眼前半段 晶体疾病 晶体植入,眼内
  • 简介:摘要1例高度近视患者双眼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6年主诉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右眼残留晶状囊袋脱位于前房,考虑为右眼晶状残留囊袋脱位。确诊后及时行右眼前房残余囊袋摘除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 标签: 近视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囊 人工晶体植入物移位 前房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IOL)对晶状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袢HydroSmart组、C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袢HydroSmart组、C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袢HydroSmart组和C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与C袢HydroSmart IOL、C补偿袢Hydrophobic IOL相比,HydroSmart平台板式袢IOL能更有效抑制LECs的迁移。

  • 标签: 白内障 后囊膜混浊 细胞迁移抑制 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上皮细胞 体外囊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