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屈光手术的不断进步,晶状后房人工晶状(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作为一种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约2%~3.5%,严重时需白内障手术(<1%)。ICL植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与手术操作、患者年龄及屈光度等有关,而晚期并发性白内障多归因于ICL与晶状的接触或房水循环改变有关。近年来术后早期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与ICL材质与设计类型改进、手术经验增长等因素有关。ICL拱高过低术后白内障发生风险上升,研究认为理想拱高应在250~750 μm之间。(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41-145)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可植入性后房屈光晶状(ICL)植入术作为屈光不正的主要矫正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逆性等优势,目前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ICL的材料和设计逐渐改进,但术后并发症仍有可能发生,如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等,可影响术后效果,甚至需再次手术。现就ICL植入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可植入性后房型屈光晶状体 并发症 并发性白内障 继发性青光眼
  • 简介:摘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以及CRISPR相关蛋白9(Cas9)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基因敲除效率高、精准定位、易于操作、实验周期短、成本低廉等优点。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为眼病尤其是晶状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模型的构建、晶状相关性疾病突变基因位点的确定、后发性白内障防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9-33)

  • 标签: CRISPR/Cas9 先天性白内障 基因治疗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眼底图像配准是将间隔一段时间拍摄的眼底图像,通过软件搜索特征后进行叠加和重合并交替闪烁显示,以便观察者可清晰观察到眼底图像因时间不同出现的细微变化。《中国青光指南(2020年)》已将眼底图像配准列为观察青光眼底解剖结构改变和损伤进展的推荐使用方法。本文从视神经形态随访检查方法的优劣和眼底图像配准检测青光视神经损伤变化的原理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介绍,以说明眼底图像配准是检测青光早期和中期视神经损伤进展和变化的敏感方法,从而推动国内有条件的眼科机构尽早推广使用该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7-240)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