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某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输血患儿4960例,回顾性分析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分析影响小儿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4960例输血患儿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3例(0.46%),其中发热12例(52.17%),过敏6例(26.09%),血清胆红素升高3例(13.04%),输血过快引起呼吸困难和胸闷2例(8.70%)。有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和发血至输血时间≥30min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和发血至输血时间<30min患儿[0.62%(19/3045)比0.21%(4/1915)、1.87%(15/803)比0.19%(8/4157)、0.74%(16/2167)比0.25%(7/2793)、0.80%(15/1874)比0.26%(8/3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和发血至输血时间为影响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874、2.197、3.061、2.485,95%置信区间1.162~3.265、1.254~3.671、1.437~4.896、1.309~3.987,均P<0.001)。结论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应根据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 标签: 小儿输血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特征,探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月---2015年6月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结果9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均为变态反应或非溶血性反应。结论临床输血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健全制度,合理用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9.03至2019.10时期内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共75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37例)和预防组(38例)。常规组输血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但预防组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比较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凝血指标。结果:常规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3%,预防组为7.8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预防组凝血指标较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前地塞米松药物的使用,既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还可保证凝血指标的稳定性,可推广。

  • 标签: 地塞米松 输血不良反应 凝血指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查清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方法回顾性统计。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0.72%,反应类型主要有发热反应60.87%(14/23)、过敏反应30.43%(7/23)、血小板输注无效8.7%(2/23)三种,引起我院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以洗涤红细胞发生率有14.29%、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有7.41%,悬浮红细胞、血浆的输注。统计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结论我院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略低报导,但是发现洗涤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输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报导值,需引起注意,加强防范。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回顾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8—2009年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865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6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8%,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57人次,占59.38%,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34人次,占35.4%,以输注红细胞引起为主,负荷过重1人次,占1.04%,其他反应4人次,占4.17%。结论: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及输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输血,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对比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2h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远小于对照组的1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输血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安全 少白细胞技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 标签: 血液病患者 急性输血 不良反应表现 输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以便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护理差错事故。方法于2009年1月始制定和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加强质量细节管理,观察统计实施前后(2009.1~2010.12)的年度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结果实施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后护理缺陷、投诉显著下降,护理质量与病人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结论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防范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主动报告 护理质量 作用
  • 简介:摘要在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与病人交流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加之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的机会随之增加。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病人安全,避免和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护患纠纷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 标签: 防范 不良事件 纠纷
  • 简介:摘 要:目的 : 探讨减少或避免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控制护理风险。方法:通过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进而护理人力资源,加强护士继续教育等。结果:主要原因是系统原因,沟通不足,任务因素,评估不到位。结论 :提高工作能力 ,合理沟通 ,强化管理,科学评估是预防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内科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医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器械在临床工作越来越普及。医疗器械在给我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不良事件。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下面就简要概括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原因及预防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不良因素做出了分析,从而为儿科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所发生的60例因为护理不良而发生的事件做出详细的讨论。结果产生护理不良事件和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没有较好的责任心、交流形式不恰当等。结论为了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大护理安全的力度,将相关人员的整体素养做好培训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护理查对模式,将人力资源的队伍不断的扩大。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分析了医疗器械产品从研发、生产、流通到应用各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
  • 简介:概述了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常见的不良事件、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评价及国内外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现状和如何开展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提示应该加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监测.

  • 标签: 免疫 不良事件 预防接种 因果关系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分析不良事件,探讨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2012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上报护理部285例护理不良事件汇总行RCA分析。结果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护士占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59.3%,其中有31人多次(3次及以上)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前四位分别是管路事件、药物事件、皮肤事件、跌倒事件不良事件相对聚集病区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血管介入中心。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持续质量改进减少神经外科管路事件是有效控制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的关键。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根本原因分析法 质量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