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针对输血患者血液管理 (PBM) 进行优化,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医疗安全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4 月 -2019 年 9 月在我院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计算机随机数字表 法对 210 例检验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 PBM ,观察组则为优化 PBM ,分析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 患者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 为 0.9% ,对照组为 5.7%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优化患者血液管理能够更好地规范医、技、护人员参与输血全过程,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为患者安全科学合理用血保驾护航,减少医疗纠纷,具有临床开展价值。

  • 标签: 患者血液管理 输血 不良事件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输血不良反应对临床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110例输血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其中55例未发生不良反应为对照组,55例发生不良反应为实验组。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对比2组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中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次之为发热。在对照组中大于2次输血的患者多于实验组,2组对比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有意义P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 影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去 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7月 1日 ~2020年 7月 1日我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总共是 352人次为观察组,输注 悬浮红细胞是 1805人次为对照组,收集相应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低 于对照组,但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 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均能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但选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方式 ,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去白血胞输血 不良反应 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20201月我院收治的输血治疗的危重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输血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输血技术,实验组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输血效果。结果:实验组(X2=5.4265P=0.0241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前,两组C反应蛋白(t=2.4225P=0.7458P0.05输血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t=3.5248P=0.003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 不良反应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6 年到 2019 年 1000 例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致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0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输血血液制品的类型、临床输血的次数以及单次输血的持续时间等均为诱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患者的输血指征。合理掌握输血次数、时间及血液制品类型等,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9.03至2019.10时期内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共75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37例)和预防组(38例)。常规组输血前未使用任何药物,但预防组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比较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凝血指标。结果:常规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3%,预防组为7.89%,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预防组凝血指标较优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输血前地塞米松药物的使用,既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还可保证凝血指标的稳定性,可推广。

  • 标签: 地塞米松 输血不良反应 凝血指标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美国10年MRI不良事件并结合我国MRI主动召回数据,分析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国SUS (system for uniform surveillance)数据库中发生在MRI设备、MRI专用线圈、MR波谱成像以及PET/MR的1548件不良事件;2011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的30件上报给中国的MRI、PET/MR主动召回事件。结果美国1548件MRI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过热损伤906件(58.5%)、机械损伤170件(11.0%)、铁磁性投射损伤133件(8.6%)、混杂事件109件(7.0%)、图像质量89件(5.7%)、噪音86件(5.6%)、不明原因55件(3.6%)、外周神经刺激0件(0%),其中过热损伤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不明原因348件(38.4%)、与其他导电物体接触257件(28.4%)、皮肤间接触147件(16.2%)、孔径接触97件(10.7%)、非射频相关57件(6.3%)。中国30件MRI主动召回事件类型和数量分别为氦气泄露7件(23.3%)、过热损伤6件(20.0%)、图像质量6件(20.0%)、机械损伤5件(16.7%)、磁体失超3件(10.0%)、标签3件(10.0%)。结论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对我国磁共振生产企业、临床机构和监管部门控制MRI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不良事件 召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兴安盟人民医院 内蒙古兴安盟 137400 摘要 :我国临床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管理的现状,就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上报率、归因分析模式、教育培训、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提出我国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管理现存的诸多问题及 近年来为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所采取的策略,为规范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集束管理策略提供借鉴。

  • 标签: 护理安全( 不良) 事件 管理现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大量输血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接受大量输血的患者 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 80例患者分为 2组,对照组( n=40)和观察组( n=40)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大量输血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 预防性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尿管滑脱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确保患者的安全。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 2016年 6月 -2016年 12月 50例尿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尿管滑脱原因,从患者的个人原因、尿管质量问题、家属陪护照料不周、护士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患者自行非计划性拔管为尿管滑脱不良事件中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尿管质量问题,紧追其后的是护士在护理尿管过程中不当的护理情况。结论 尿管滑脱不良事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临床上需提升对导管的管理重视度,促进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严格把控导管材质,同时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并合理调配护理人员,以降低非计划拔管护理不良事件

  • 标签: [ ] 尿管滑脱,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对策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科学的管理对策,提高管道护理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年来发生的 51 起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并实施合理的管理对策。 结果: 不良事件原因上,因 安全管理不到位所致 18 例,占 35.29% ;因患者评估不到位 14 例,占 27.45% ;因护患沟通不到位 11 例,占 21.57% ;因管道固定不到位 8 例,占 15.69% 。 结论: 加强管道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强化相关的管理,可提高管道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管道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院精神科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这5年期间发生的118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施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实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改进医院环境设施,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加强医患沟通,加大护理力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对医院精神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科 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讨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分析与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于我院诊治的儿科患儿 3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 190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实验组行风险护理,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对比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380例患儿中共出现 29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占比 14.73%;经护理后实验组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10%低于对照组 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医嘱执行错误、意外跌落、管道脱滑、护理人员操作失误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采用风险护理能够有效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病情康复。

  • 标签: 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关系到病人康复、护理水平、医疗环境、医院声誉以及社会稳定等,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的关键环节。为能更好地达到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加强护理质量、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在此,本文将对我院2019年1月-12月全年上报的5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各位医疗工作人员学习借鉴。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7月 96件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产生原因及对策。结果:跌倒32.29%、攻击行为 21.88%、冲动伤人 18.75%、医疗设施损坏 14.58%、外走 9.38%、食噎 3.13%;原因为护理不当 36.46%、环境因素 23.96%、设施设备缺陷 20.83%、沟通不足 8.33%、违规操作 5.21%、遵医嘱不当 3.13%、服务态度不好 2.08%。 结论: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并进行积极预防,可提高患者安全性。

  • 标签: 精神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方法:针对我院儿科在 2018年 10月到 2019年 10月期间内接受的 50例患儿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一个组别平均各要 25例患者,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针对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对于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潜在原因进行有效探究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防范对策。结果:通过研究能够看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根源主要体现在:在服药的过程中不够科学得当,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了解,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风险防范意识,护理人员的资源,专业度不够完善,并不能进行切实有效的配合等等。通过对比能够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等相关指标,都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儿科疾病患者而言,在护理实践中有效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这样能够使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有效降低,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管理服务,这样可以使患儿的护理满意程度充分提升,使其尽快恢复,这种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