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回顾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为提高护理质量,保aa证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2年到2015年发生的74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儿及家属的因素。结论要完善医院儿科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流程等,以减少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院跌倒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例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跌倒的主要原因有安全宣教不到位及医院环境因素3例(25%)、病人自身因素3例(25%)、陪护及家属因素2例(16.67%)、护士自身因素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4例(33.33%)。结论加强护士安全培训,对患者家属、及陪护进行有效的宣教能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 标签: 在院人员 跌倒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疗护理不良事件难免会发生,如何分析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改进护理工作制度和系统流程中的缺陷,加强防范对策,从而减少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为了确保病人安全,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我院自2010年开始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通过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对事件进行干预,将事件的损伤降到最低,并对其他护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使其从中吸取教训,有效地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 标签: 报告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不良事件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2019年西藏芒康县人民医院 有32 例护理不良事件,并对其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将32例不良事件以护理缺陷、一般差错、严重差错、事故进行分类。将32例护理不良事件根据护士工作年限、护士专业职称、护士学历、科室分布这些情况来统计分析。护士工作年限中工作小于3年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最多为(62.50%)。护士专业职称中低职称的为高发人群(62.50%)。护士学历中低学历的护士造成不良事件分发生最多(71.88%)。科室分布各科室以内儿科为主(34.38%)。结论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的培训,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度,提升自身的护理能力,培养其对患者的责任心,能起到对护理不良事件防范的作用,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基层医院 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 防范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研究患者接受PDCA管道安全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分为对比组(N=38例,常规护理)与试验组(N=38例,PDCA管道安全护理),观察管道护理结果与患者满意度两项指标。结果:对比组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78%,试验组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63%,P<0.05。对比组患者满意度为78.94%,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4.73%,P<0.05。结论:在患者安全管道护理中,通过掌握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让患者更加满意临床护理工作。

  • 标签: 管道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减少类似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方法对我科成立到现在近一年的5例不良事件的原因、类型、发生时间及与护士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规章制度的落实、核心制度的执行、工作流程的规范、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经验有关。结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核心制度落实、重视工作流程的改进,强化低年资护士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护士的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院精神科2014年6月至2019年5月这5年期间发生的118例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施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及医院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通过建立实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改进医院环境设施,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合理配置医护人员,加强医患沟通,加大护理力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对医院精神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科 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讨论
  • 简介: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分析与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于我院诊治的儿科患儿 3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 190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实验组行风险护理,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对比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380例患儿中共出现 29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占比 14.73%;经护理后实验组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10%低于对照组 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医嘱执行错误、意外跌落、管道脱滑、护理人员操作失误等都是影响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采用风险护理能够有效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病情康复。

  • 标签: 儿科 护理不良事件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海市2009-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北海市2009-2010年收集565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5例ADR/ADE中,女性多于男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易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涉及的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心理受到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临床一线的16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制自评量表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测评,分析护士心理受到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护理不良事件对护士心理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下,164名护士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47.32±10.79分,抑制自评量表评分为53.65±12.75分;护理不良事件对护士心理的影响因素学历、职称、工龄、缺乏护理安全氛围、偏重的处罚模式、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意识低(r=0.24、0.18、0.23、0.35、0.48、0.59,P<0.05)。结论护士心理受到护理不良事件影响下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具有焦虑及(或)抑制心理,影响因素具有多样化,与学历、职称、工龄、缺乏护理安全氛围、偏重的处罚模式、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意识低等密切相关。

  • 标签: 护士心理 护理不良事件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旨在增强护理人员护理风险意识,保证护理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护理服务。方法总结2015年至2018年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共109例进行分析。结果低年资、低学历护士及工作繁忙、人员紧缺时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时间段,其发生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医嘱不严谨、心理状态不佳等。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重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个体心理需求,加强护士培训等措施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索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安全管理,制订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我科2011年发生的7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⑴护理不良事件中第一位是跌倒,⑵主要原因分别是患者的安全知识宣教不到位和环境因素,⑶护士资历与不良事件发生有关,⑷一天中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峰时段在夜间。结论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理整体的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患者的需要实行弹性排班。

  • 标签: 神经内科 护理 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护理安全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关系到病人康复、护理水平、医疗环境、医院声誉以及社会稳定等,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服务的关键环节。为能更好地达到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加强护理质量、杜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在此,本文将对我院2019年1月-12月全年上报的55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各位医疗工作人员学习借鉴。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对策研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护士工作年限、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统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向各科室的主管护师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表,由其登记、分析发生于本科内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并经过整理和统计之后上报。结果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以规章制度落实类为主,所占比例为73.28%,其中最多的是信息或记录错误,占33.62%;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安全、疾病因素、流程或管理问题、能力与资质问题、评估不足、未遵守制度规程和沟通不良,所占比例依次增多;随护士年龄段的增长,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例数逐渐减少,其中工作年限<2年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最多,占41.38%。结论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工作中更加细心,增强责任意识,医院需加强培训与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与工作制度,提高其护理水平。

  • 标签: 临床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77-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重血浆置换(DFPP)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探讨处理对策,以积累临床经验,提高DFPP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科开展DFPP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共行DFPP治疗33例次,发生低血压5例次,发生率为15.1%;发生溶血1例次,发生率为3.0%;发生滤器凝血1例次,发生率为3.0%;因跨膜压、血浆入口压高,改换其它治疗方式2例次,发生率为6.0%。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3%。结论合适的血浆成份分离器选择,合理的抗凝剂应用,有效的血流量,严密的病情观察,适宜的分浆、补浆、弃浆量设置,可以减少DFPP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 标签: 双重血浆置换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与原因,并给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结果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差错占30.0%、烫伤占5.0%、坠床/跌倒占15.0%、皮肤损伤占20.0%、液体外渗占20.0%、延误检查占10.0%。护士的工作时间越长、年龄越大、技术职称越高、护士学历越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越少(P<0.05)。结论增强儿科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科室定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和流程执行各项护理工作,以降低科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