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和输血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和输血效果分析

王婕

荆门市中心医院  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关键词: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输血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血液病患者100例,女38例,男62例;年龄23~63岁,平均(43.25±7.56)岁;输血次数,0次3例,4~20次97例;血液病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未分型急性白血病18例,淋巴瘤1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多发性骨髓瘤8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

1.2方法

1.2.1数据收集

在现场对每个输血过程进行观察,对患者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记录,观察临床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处理情况,在输血后1天或2天内对患者进行跟踪。通过对“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信息系统”(HIS)进行查询,并对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临床信息(性别、年龄、诊断等)、输血信息(输注的血液成分类型)进行查询。在开始输血后1天之内,根据美国血站学会的19版《血液透析》,对(1)出现的低血压反应进行了界定。输血后,病人的收缩压低于30 mmHg,或者低于80 mmHg。在输血4小时之内出现致死性或单纯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等系统性变态反应;(3)不伴有溶血的发热。病人在输血后,体温升高超过1℃,或者升高超过38℃,可能会出现寒战、畏寒等症状。

1.2.2血液制品

全部血样都是由单采血小板,血浆,去白细胞,冷沉淀,辐射红细胞,悬浮红细胞组成的。取200 ml全血,取1 U,1.0,1.5,2.0。血浆产品的规格是每袋100毫升,每袋150毫升,每袋200毫升,每袋250毫升。将200 ml的全血制成1个单位的冷沉淀,1次治疗剂量的单采血小板中含有2.5x1011个或更多的血小板,而不含白细胞的血小板组分。在输注之前,先对病人的 RhD和 ABO血型进行检验,然后使用 RhD和 ABO同型输注红细胞产品,再用 RhD和 ABO同型输注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1.2.3输血效果

计算输入红血球后2 dHb的增殖量。在临床上,一般使用准确的点数增量(CCI)来评估血小板的输入,所以我们在输入血小板后的第1天就得到了 CCI。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以 SPSS22.0为基础,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使用M-(M)±4分位间隔(P25-P75)来描述患者的输血效应,并对其进行了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P<0.05者,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病情况分析

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10.00%,其中单采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辐照红细胞0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0.00%、0.00%、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10.00%。

2.2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分析

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表现主要为体温升至38.1℃~39℃、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伴随症状主要为寒战及畏寒、收缩压降低,反应出现时间主要为接近完成输血时、开始输血1h后,处理方法主要为药物处理,预防用药均较少;低血压反应主要表现为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无伴随症状,反应出现时间为完成输血后1h内,均未处理、预防用药。

3讨论

因其高发病率,故应重视其临床特征。输血的副作用以过敏性和非溶血性发热为主。本组病例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症状各不相同,但均以轻度为主。所以,在没有医师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并不会出现严重的死亡结果。虽然在这项调查中发现了诸如墨西哥卷和特拉里这样的输血副作用,但是这些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小的范围内,但是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仍然能够给临床医师带来一定的启示。

据调查,在全部输血量中,无效输血量的15-20%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免疫性,也有非免疫性。本研究并未显示病人的血红蛋白增高与不良输血反应的关系,亦未见有无功能的红细胞输注与不良输血反应的关系。但异源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最主要的免疫因子,它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血液治疗效果,并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虽然没有很强的依据,但是对于曾有过输血副作用病史的病人,临床医师还是建议定期使用预防类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和异丙嗪。本试验中,我们发现,对于有过敏性输血和无溶血性发烧的病人,其输血效果与无过敏性输血反应的病人并无二致。所以,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本研究最大的限制在于受试者数目不够。尽管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大的医学中心,但是它在国内并没有很好的代表意义。所以,为了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增加样本,如探讨在血液及冷凝液两种方式下,输血效应与输血副作用的关系。另外,因医院条件有限,目前临床上对患者在输血时,一般都是在15分钟内进行严密的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较为安全。但是,此方案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试验来证实。

结论

综上,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滕方,张燕,孙桂香,等.我国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3):282-289.

[2]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3):291-294.

[3]杨军,陆华,李杰,等.某院2013—2018年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0):3005-3008.

[4]谭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09):103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