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究不同输血技术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我辖区近一年来接受输血治疗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A、B两组,分别实施常规输血技术、去白红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率。结果:B组不良反应率低于A组,P

  • 标签: 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去白红细胞输血技术
  • 作者: 覃银愿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22-10-19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观察加强质量控制后的输血过程与常规输血过程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来我院实施传统输血管理期间接收的1365份血液样本,再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来我院实施输血质量控制期间接收的1423份血液样本,观察加强质量控制前后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前,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31%,实施质量控制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14%,医院实施输血质量控制前后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7名输血科工作人员实施前后的工作评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输血质量控制能够让输血过程更具可控性,并且,可明确输血环节中每个人员的职责,实现责任到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安全隐患,建议临床普及应用。

  • 标签: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不良反应;工作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不良反应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输血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两组,按照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为实验组共50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对照组共50例,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因素以及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所有输血患者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54.00%(54.00%),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8.00%,心理反应发生率为6.00%(6%),溶血反应发生率为2.00%(2%);两组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伴随不同程度的风险,严格控制输血各个环节,合理选择成分,能够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治疗的输血患者98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参照组49例患者,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研究组49例患者,应用优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出现概率(4.08%)明显低于参照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减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保证患者输血安全。

  • 标签: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输血患者 不良反应
  • 作者: 李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重庆市大足区龙水中心卫生院,重庆402360
  • 简介:输血是临床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技术性、科学性、责任性极强的专业工作,掌握好有关输血治疗技术和输血不良反应知识,可以提高输血效果,保障输血安全,这对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但因为人类的血液成分非常复杂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受血者可能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或存在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及时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本文就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对策做初步探讨。

  • 标签: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输血患者72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6例。基础组接受常规输血检验质量管理,实验组接受优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输血质量控制评分。结果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质量控制评分均显著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液检验、护理流程优化对于减少输液不安全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行输血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输血流程;研究组47例,实施输液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措施,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中,发生输血不安全事件1例(2.13%);对照组11例(23.40%),x2=9.553,P=0.002。研究组患者对穿刺技能、安全管理、人文关怀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输血患者中全面落实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检验 护理流程优化 不安全事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治疗患者,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观察其效果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开始时间为2021年10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9月,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输血检验与护理,优化组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对比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普通组和优化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照中,普通组总发生率为13(例)41.93%、优化组总发生率为3(例)9.67%,(x2=15.827,p=0.011),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输血治疗患者,采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 标签: 输血治疗 输血检验 护理流程优化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受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94例输血检验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收治于2020年3月10日~2022年6月30日,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47例)、实验组(采取护理流程优化措施,47例),观察两组患者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评分。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实验组环境评分、舒适评分、满意评分较之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应用于输血检验之中,可以有效预防输血不安全事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评分,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流程优化 输血检验 输血不安全事件 满意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治疗中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价值以及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我站检验科120输血者,将其按照输血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在输血中采取常规输血技术,研究组在输血中采取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分析输血效果,对比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输血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两组进行比较,研究组在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P<0.05;研究组在输血后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P<0.05。结论:在输血治疗中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输血安全性,建议推广。

  • 标签: 输血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C-反应蛋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回顾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7年到2022年发生的148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儿及家属的因素。结论:要完善医院儿科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流程等,以减少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和相应影响因素等。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时段纳入输血治疗患者700例,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影响因素、临床特征等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在输血患者中,有4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且发生概率为6.57%。其中过敏反应人员占比为69.57%(32/4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人员占比为30.43%(14/46)。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有效处理,护理人员处理后输血反应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史、年龄、过敏史存在直接关系。结论:输血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对输血指征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出现不必要输血情况。针对输注机采血小板的群体,在输血时,为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合理使用过滤器将白细胞滤除。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抑制蛋白质(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TLA4]、程序性死亡 1 受体 [PD-1] 及其配体 [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抗癌。目前,抗CTLA-4(易普利姆玛)和抗PD-1药物(纳武利尤单抗、派姆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和淋巴结受累的III期疾病。现在的数据表明,相当大比例 (20–50 + %) 的患者,即使是那些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在 ICI 治疗后仍存活数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分析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69例不良事件的分类、原因、责任护士的职称、分布科室进行分析,结果排前三位的是跌倒、非计划拔管、用药错误。结论:加大核心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强化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护士的风险防护意识,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不良事件 患者安全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收集、报告、调查、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如何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挖掘潜在的器械使用风险,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已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对某医院2021年全年度上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梳理,分析数据及事件频发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为公众用械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749例。记录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重指数(BMI)、既往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史、哮喘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入液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及镇静药物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全身麻醉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麻醉不良事件118例(6.75%),未发生1631例(93.25%)。118例麻醉不良事件中,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最多〔73例(61.86%)〕,循环系统不良事件次之〔41例(34.75%)〕,无操作损伤相关不良事件。麻醉苏醒阶段发生的病例最多〔47例(39.83%)〕,麻醉维持阶段次之〔40例(33.90%)〕。不良事件组平均年龄大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身麻醉 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探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管理。本文主要通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方法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不良医疗检测事件的管理与上报。

  • 标签: 可疑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上报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两组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管道护理中实施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干预方式可降低患者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管道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外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方法: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之间,对医院治疗的82例脑外科病人为主要对象实行了随机的小组考察,其中41例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另外41例配合应用护士防范措施(观察组),并对比分析了两组的护理疗效。结果:经过护理结果分析比较,导致脑外科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因素包括管理、患者、护理人员三个方面,其中采取针对措施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明显偏低,组间数据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外科 护理 不良事件 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