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总结造成院内输血工作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注意事项,提高院内输血的成功率,保证输血者的健康。方法根据我院自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间所进行输血活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983人,从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三个时期观察患者的健康情况.整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输血类型、患者体质、输血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共有121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其中由于血小板单采血输血而发生不良情况的患者有27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发生比率最高。其他种类的输血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比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白悬浮红细胞过滤血输血,失活白病毒血浆过滤血输血,白冷沉淀过滤血输血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以及非血溶引起的发热现象为主。结论通过对以往输血前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因进行总结,我院现已制定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以及制度,现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少量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制定相关对策、提高操作和预防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院内输血 不良反应 单采血小板 白悬浮红细胞过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抗体因素以及降低其发生的机率的措施和手段。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近年33例输血反应样本进行血清学的分析,对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以及HLA抗体进行筛查,并分析出现输血反应的原因。结果患者如果进行多次输血后容易产生红细胞抗体和HLA抗体的机率比较高,而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率较小,而且输血反应主要以发热最为多见。结论医院内部建立比较规范的输血制度并严格要求执行,重视输血技术的提高和方法的巧合应用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不良反应 输血 抗体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就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l2月收集的115起护理不良事件,根据护理不良事件病人损伤结局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结果本研究中有0起Ⅵ级,0起V级,0起Ⅳ级,10起Ⅲ级,33起Ⅱ级,53起I级,19起0级。不良事件所涉当事人的工作时间为3起>15年,10起11年~15年,12起6年~l0年,25起2年~5年,65起<2年;职称为5起主管护师,13起护师,97起护士(包括实习学生、见习护士)。结论对于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在第一时间上报,这对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极为有效。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1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科室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责任心不足、对核心制度掌握不够、未能按要求执行规章制度、临床经验不足、未做到规范带教、法律意识淡漠等因素有关。结论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应加强护士基本技能培训、强化查对制度落实。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0月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卡、输血反应记录单和查阅病历,记录输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和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的输血反应分析。结果在17015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8例,发生率为0.17%,其中过敏反应20例,发生率为0.12%;发热反应8例,发生率为0.0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通过对本院2010年12月1日到2012年12月1日的所有输血病例和不良反应报告单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合我院情况,提出预防措施。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
  • 简介:摘要在医疗服务中,护理人员与病人交流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加之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因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的机会随之增加。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病人安全,避免和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护患纠纷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 标签: 防范 不良事件 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分析不良事件,探讨相应防范措施。方法对2012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上报护理部285例护理不良事件汇总行RCA分析。结果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护士占所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59.3%,其中有31人多次(3次及以上)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前四位分别是管路事件、药物事件、皮肤事件、跌倒事件不良事件相对聚集病区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外科、血管介入中心。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持续质量改进减少神经外科管路事件是有效控制不良事件,提高护理安全的关键。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根本原因分析法 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对策。方法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3年8月手术室共发生22起护理不良事件,在人员结构方面,实习生1,护士13例,护师5例,主管护师3例,不良事件包括压疮、器械数量有误、液体外渗、术后切口感染、仪器使用不当等,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未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根据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制定好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结果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3年8月手术室共发生22起护理不良事件,经过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之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结论手术室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之下,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维权意识也不断的增强,为了防止手术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加强学习,严格的遵守相关规定,这样才能够建立好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手术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我院ICU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发生的5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人员资源不足等有关。结论加强ICU护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合理的人员配置,可有效预防ICU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手术部位或识别错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1。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院护理部倡导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推行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处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2。在鼓励不良事件上报的同时,正确处理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使护士不再重犯同样的过错,已经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热点,其重点放在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方面,而非仅限于个人执行上的检讨。2011~2012年我院共计上报护理不良事件9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主动上报 原因分析 非处罚性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院内上报的7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收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统计,运用根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对发生不良事件的责任人工作年限、事件发生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分类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管道滑脱29例占41.43%,给药错误8例占11.43%,重病人管理欠缺7例占10.00%。结论使用根因分析法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改进措施,能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根因分析法
  • 简介:摘要输血反应中最为严重的当属溶血反应,溶血反应也是导致死亡率最高的一种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所引起的主要为免疫性溶血反应,若不及时救治会导致患者死亡。本篇主要介绍ABO血型不合而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其类型、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方法,并做好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

  • 标签: ABO血型不合 免疫性溶血反应 地塞米松 碱化尿液 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防范和降低实习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确保护理安全。方法选2011年146名实习护士为对照组常规岗前教育;选2012年154名实习护士为实验组,实习前一周,运用“知、信、行”教育模式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系统化教育培训。结果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8例,低于对照组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P<0.05)结论加强护士岗前护理不良事件的教育,能提高护生护理安全知识水平、强化安全意识,降低实习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实习护士(护生) 护理不良事件 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护理系统上报的35例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进行研究。结果①护理不良事件前二位是护士行为问题、患者人身安全问题。②主要原因是护士执行力差,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③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

  • 标签: 安全管理 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通过探讨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为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2年收集的41例儿科药品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41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中,患者男23例(56.09%),女18例(46.34%);0~3岁发生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静脉给药20例(48.7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例(39.02%);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以头孢菌素类最多。结论医院应加强对儿科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以确保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儿童 药物 药品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院跌倒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2例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造成跌倒的主要原因有安全宣教不到位及医院环境因素3例(25%)、病人自身因素3例(25%)、陪护及家属因素2例(16.67%)、护士自身因素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4例(33.33%)。结论加强护士安全培训,对患者家属、及陪护进行有效的宣教能有效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 标签: 在院人员 跌倒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