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具体由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以及临床医生组成三级监测程序,医护人员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输血人次为21053,共计75256U血液成分输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为7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3%;在输血反应类型中1类反应13例,第二类反应56例,第三类1例。结论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可以更为直观的查看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有效进行预防,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大剂量输血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输血成分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少白细胞组(n=26)与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法,少白细胞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出血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差,疾病复杂,内部屏障系统遭到破坏,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该种技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白细胞输血与常规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患者94例作为实验对象,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7例)和观察组(n=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观察组患者采用少白细胞输血,对比分析两种不同输血方式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输血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 常规 输血 不良反应 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成分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等,在各种出血性疾病、手术、创伤及纠正贫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使得输血者有可能发生多种输血不良反应。本文就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 标签: 临床输血 不良反应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6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1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手术室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病特征,探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月---2015年6月41096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结果97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均为变态反应或非溶血性反应。结论临床输血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健全制度,合理用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不良因素做出了分析,从而为儿科护理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10月所发生的60例因为护理不良而发生的事件做出详细的讨论。结果产生护理不良事件和相关人员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没有较好的责任心、交流形式不恰当等。结论为了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大护理安全的力度,将相关人员的整体素养做好培训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护理查对模式,将人力资源的队伍不断的扩大。

  • 标签: 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传统医疗安全观念经常将护理过程发生的不良事件归咎于医护人员本身,认为是医护人员的个人操作行为和防范意识不当导致事件发生,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把事件发生的责任归咎于系统失误因素。本文对我院95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通过深入了解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探讨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 标签: 临床护理 不良事件 对策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19-02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方法。方法回顾2015年1月~12月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不同血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比例及特点。结果11327例次输血共发生不良反应33例,发生率为0.29%,红细胞悬液9例,冰冻血浆14例,机采血小板10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和过敏为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分别占69.7%和24.2%。结论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较低,为0.29%,主要以输注血小板和冰冻血浆引起的过敏反应和输注红细胞悬液引起的FNHTR为主。输血科应加强对血液的规范化管理。临床应严格掌握血液输注指征,合理用血,提倡成分输血与自体输血,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 发热
  • 简介:摘要一般幼儿患者在就诊时还不知道要如何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经常情况下还会对医生的治疗工作进行反抗,紧急情况下没有能力自我施救或者是向医护人员求救。对于幼儿患者,医护人员更要耐心细心,尽职尽责,完善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可以有效避免这类试过的发生。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发生 问题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