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在早产ARDS机械通气患儿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早产ARDS机械通气患儿40例作为本次课题研究样本,根据入院顺序号奇偶数分配原则平均分作2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2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干预方式,主要就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OI、pH值、PaO2等血气分析指标值高于对照组患儿,而PaCO2则低于对照组患儿,治疗组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P值<0.05,比较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护理结合体位变换在早产ARDS机械通气患儿中的价值得以体现,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提升氧合状态,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常规护理 体位变换 早产ARDS机械通气 价值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在重度ARDS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度ARDS患者60例,予以标准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观察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治疗期间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结果:实施标准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后,本组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无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拔管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结论:对重度ARDS患者实施标准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可有效预防并减少各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舒适、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标准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案 重度ARDS 护理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对ARDS重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我院2022年—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ARDS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氧合指数和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氧合指数改善程度和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有助于改善ARDS重症患者的氧合指数和促进恢复。

  • 标签: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细致化护理作用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HAPA模式细致化护理。比较2组机械通气指标[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病情恢复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32.00%(P<0.05)。结论 重症肺炎合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期间采用HAPA模式细致化护理作用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状态,促进病情康复,降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 重症肺炎 ARDS HAPA模式 细致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患者护理期间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临床中,提升ARDS重症患者护理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为了对这一课题进行分析,开展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主要项目为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所纳入患者分组后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以提升研究的准确性,观察患者护理后的最终效果,并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ARDS重症患者护理期间采取早期分阶段康复锻炼技术可以促进患者护理水平的提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早期分阶段 肺康复锻炼技术 ARDS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式俯卧位与传统俯卧位护理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6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将其中采用改良式俯卧位的32例患者纳入观察租,将采用传统俯卧位的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2h后,观察组患者CVP、MAP、HR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P

  • 标签: 改良式俯卧位 传统俯卧位 ARDS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多配体聚糖-1(SDC-1)检测联合肺部超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ARDS的患者共50例。患者入科后均置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导管,由1名医生监测PiCCO指标,包括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由另一名医生进行肺部超声检査,计算双肺的上蓝点、下蓝点、膈肌点、Plaps点、后蓝点共10个超声切面下的B线数目之和,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DC-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超声B线数目、血浆SDC-1水平与EVLWI、PVPI的相关性。以10 mL/kg EVLWI为界值将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B线数目、SDC-1以及两者联合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ARDS患者心排血指数(CI)为(46.84±6.00)mL·s-1·m-2,中心静脉压(CVP)为(8.12±1.80)mmHg(1 mmHg=0.133 kPa),均排除心源性肺水肿。50例ARDS患者EVLWI为(10.82±2.92)mL/kg,PVPI为3.02±0.69,超声B线数目为(40.90±13.05)条,血浆SDC-1为(568.25±118.14)μg/L。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RDS患者超声B线数目与EVLWI(r=0.802)、PVPI(r=0.799)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血浆SDC-1与EVLWI(r=0.732)、PVPI(r=0.576)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线数目、SDC-1对ARDS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91(0.803~0.979)、0.875(0.772~0.978);当B线阈值为40.50条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86.4%;当SDC-1阈值为559.37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81.8%。将B线数目与SDC-1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其AUC(95%CI)为0.958(0.890~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1.8%。结论血浆SDC-1和肺部超声B线数目与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两个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作为判断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依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外肺水指数 血浆多配体聚糖-1 肺部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 )在肾移植受者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导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接受ECMO支持的术后确诊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9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总结行ECMO支持的时机、治疗期间并发症及ECMO运行情况。结果9例确诊PJP的受者均采用静脉-静脉(V-V)ECMO模式,ECMO开始前的氧合指数25~92,从入院至开始ECMO辅助的时间5.56 d(1~17 d)。除1例因腹腔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其余8例均成功撤机,1例因撤机后并发脓毒血症死亡,最终存活7例。成功撤机的8例受者中,V-V ECMO支持时间215.5 h(131~288 h)。存活的7例受者中,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较发病前恶化,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结论ECMO是肾移植术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导致重度ARDS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建议早期积极应用ECMO以改善受者预后。

  • 标签: 肾移植 体外膜氧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1、2、3、7 d的SOFA评分,以及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通过诊断试验分析不同时间点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及不同年龄段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纳入88例患者,最终存活42例,死亡46例,病死率为52.27%。死亡组年龄明显大于存活组(岁:60.67±14.66比51.91±15.97),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入院后1、2、3、7 d别为9.83±3.50比7.54±2.67、9.98±3.75比7.48±2.92、10.84±4.14比7.23±2.94、11.71±4.03比6.51±3.22,均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2、3、7 d 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均P<0.01),且入院时间越长,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越大,入院7 d SOFA评分预测重症肺炎ARDS患者的敏感度最高,为92.86%,而入院3 d时特异度最高,为88.10%。除入院7 d AUC明显大于2 d外(0.85比0.72,P<0.05),其余各时间点AC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年龄进行分层后,<60岁患者不同时间点SOFA评分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均逐渐提高,预测价值较好;但仅入院3 d SOFA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明显高于入院1 d (0.80比0.77,P<0.05),其他各时间点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60岁的患者中,入院1 d及2 d SOFA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的AUC偏小(分别为0.67、0.68),预测效果较差;各时间点SOFA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重症肺炎ARDS患者各时间点SOFA评分的变化趋势显示,无论是否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死亡组重症肺炎ARDS患者SOFA评分呈上升趋势,而存活组患者SOFA评分呈下降趋势,于入院7 d达到峰值或谷值,且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年龄<60岁为12.50比6.69,年龄≥60岁为11.58比6.21)。结论SOFA评分对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早期SOFA评分对老年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价效果较差。

  • 标签: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iCCO与心肺联合超声监测指导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完全随机设计。选取海南省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中重度ARDS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患者根据PiCCO监测进行液体管理,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心肺联合超声检查指导液体管理。比较2组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液体复苏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预后评价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指标心率下降,心指数、心功能指数升高;肺功能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肺血管阻力指数、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均下降;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身血管阻力指数升高,中心静脉压、有创平均动脉压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24 h液体入量、第3天乳酸水平、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干预后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尿量和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肺联合超声较PiCCO对中重度ARDS患者液体管理有较好应用效果,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指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心肺联合超声 PiCCO 液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 ICU护理风险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治疗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 2018年 4月至 2019 年 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88 例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 44例采用常规 ICU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 44例采用 ICU护理风险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6.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5.0%,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结论:有效的 IUC护理风险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效果明显,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呼吸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ICU护理风险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效果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ICU肺源性ARD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抽取的原则,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ICU病房收治的72例肺源性ARDS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为3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合并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ICU肺源性ARDS的临床治疗中,能够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ICU 肺源性ARDS
  • 简介:目的探讨在对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采取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3月-2018年10月选取80例AR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为调查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应用常规ADRS重症病人护理方式,调查组患者在此之上又引入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调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均较参照组短,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RDS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可促进患者恢复效果,缩短恢复时间,减少病发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 ARDS重症病人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行不同时间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中重度30例肺内/30例外源性ARDS患者分别行2h、4h俯卧位通气,观察患者APCHEII评分,氧合指数、胸片吸收情况、心率、平均动脉压、脱机拔管时间,出ICU时间.结果:四组患者APCHEII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ARDS患者行2h、4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合指数,4h组较2h组氧合指数改善、胸片吸收情况更明显,4h组在脱机时间、转出ICU时间均优于2h组(P<0.05);肺外源性ARDS患者行2h、4h俯卧位通气均能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指标,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肺内源性ARDS患者(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中重度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病情,其对肺外源性ARDS患者效果更好,2h俯卧位通气即能取得较好效果,而肺内源性ARDS患者需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改善病情且预后较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收治的ARDS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即ICU护理风险管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VAP、护理风险事件与护理投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P、护理风险事件与护理诉求发生率分别为6.89%、6.89%、3.45%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ICU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VAP放射风险,减少护理风险与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 标签: ICU护理风险管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机相关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到 2019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60例 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 30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 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ARDS 俯卧位通气 并发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辽宁省重症医师对目前公认有效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策略的执行情况,旨在提高ARDS治疗策略的临床实施。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师于2019年1月1日至31日应用自行设计的 《ARDS患者医师临床行为调查问卷》 对辽宁省内各级别医院的重症医师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及微信小程序形式进行发送与回收;调查内容包括重症医师基本信息和治疗行为两大部分,其中治疗行为涉及对不同程度ADRS患者呼吸机模式、镇静镇痛等相关治疗措施在内的25个多项选择问题。结果本次调查回收160份问卷,排除完成率<75%的问卷14份,最终回收146份。受调查的重症医师来自辽宁省内28家医院,共计146名;年龄主要在25~44岁(占80.2%),以主治医师为主(占34.2%),从医年资、从事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年资均以<5年为主(分别占31.5%和43.9%);88.4%的医师所属医院为三级甲等,89.0%为教学医院;48.6%的医师所属医院床位数>2 000张,ICU床位数以10~19张为主(占39.0%),4.1% ICU床位数>60张;77.2%所属医院不设有呼吸治疗师,而设有呼吸治疗师的医院呼吸治疗师人数多为1~4名(占19.1%)。对于目前公认有效的ARDS治疗策略进行调查显示,大部分重症医师的执行情况较好,部分医师执行情况取决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80%以上的医师会监测所有ARDS患者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和呼吸系统顺应性(不同ARDS严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患者病情程度加重,医师放宽对上述监测指标的控制范围,近半数的医师控制轻度ARDS患者气道峰压为20~29 cmH2O(1 cmH2O=0.098 kPa)、平台压为15~34 cmH2O,面对重度ARDS患者67.8%的医师控制气道峰压在30~39 cmH2O,70.3%的医师控制平台压在25~34 cmH2O。在改善患者氧合方式、选择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及给予小潮气量通气(LVT)治疗方面,重症医师对中重度ARDS患者的执行情况较好,而对于轻度ARDS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则偏保守。对于重度ARDS患者,97.3%的医师选择立即给予有创机械通气,92.4%选择8 mL/kg以下的潮气量,61.7%选择15~20 cmH2O的PEEP,97.8%选择给予深度镇静,82.5%选择给予肌松剂,82.3%选择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84.3%选择应用激素治疗;对于轻度ARDS患者,77.2%的医师选择LVT治疗,所有医师均选择5~9 cmH2O的PEEP。调查显示影响临床医师执行情况的原因主要有3类,分别为重症医师主观态度、无执行条件和担心发生并发症。结论从整体来看,辽宁省重症医师对于目前公认有效的ARDS治疗策略的执行情况较好,有少数医师的执行情况差。根据影响医师治疗行为的原因提示,应强化重症医师对于ARDS治疗的认识和培训,规范有效治疗策略在临床的实施,进而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医师 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