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红树林是潮滩木本植物群落,其光谱和陆生植被极其相似。利用EO-1卫星ALI(advancedlandimager)获取的深圳湾区域影像数据,针对处于水分吸收带的波段5P和波段5,提出了这两个波段的角度指数(angleindex),分别表示为b1.25和b1.65。以b1.25-b1.65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分类特征,采用决策树方法,开展了红树林遥感识别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独特的滨海湿地特点,使得其像元反射率在波段5P和波段5明显低于陆生植被,从而导致红树林的b1.25-b1.65值明显大于陆生植被;通过结合b1.25-b1.65和NDVI分类特征的决策树方法,能够对红树林进行有效识别,其错分率和漏分率分别为4.29%和5.11%。因此,具有众多红外波段的ALI遥感器在红树林识别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红树林 高级陆地成像仪(ALI) 角度指数 决策树
  • 简介:摘要肺部或全身失控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是细胞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调节中的关键通路,在细胞防御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Nrf2激活对ARDS炎性和氧化应激损伤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本文对Nrf2及其相关通路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俯卧位通气在 ARDS 患者 康复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意义。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 2017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患者 65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患者 治疗前后的 pH 值、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 结果: 俯卧组患者的 PaO2为 ( 201 .28 ±34 .23 ) mmhg ,优于常规组的( 158.26 ±28.92 ) mmhg ( P< 0.05 );俯卧组患者的 PaO2/FiO2为 ( 229 .28 ±45 .23 )优于常规组的( 143 .06 ±37 .39 ) mmhg ( P< 0.05 )。而两组患者的 PH 和 PaCO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0.05 )。 结论 : 在 ARDS 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俯卧位机械通气是一种比传统模式更加科学的辅助通气方式,可以科学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恢复情况,因此 俯卧位通气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ARDS 护理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讨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诊断和用呼吸机进行保护性通气的治疗。方法将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36例患者分为两组,为传统机械呼吸组12例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分析传统机械呼吸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的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治疗经过。结果在传统组12位患者中平均带机时间为7天,死亡7例,病死率58.33%;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中平均上呼吸机的时间为6天,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3%,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传统机械治疗有效,可以提高术后ARDS患者的成活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术后 ARDS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护理程序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 2018年 9月至 2020年 1月收治的 78位 ARDS俯卧位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组( 39人)和对照组( 39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取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规范化护理模式,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导管移出、压疮、心律失常等风险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患者的视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程序在减少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有一定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规范护理程序 ARDS患者 俯卧位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创伤性连枷胸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68例创伤性连枷胸并发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有60例患者治愈,8例患者死亡,对所有患者进行期6个月的随访。结论在对创伤性连枷胸并发ARDS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由于患者具有病情较为危重、抢救难度较高以及综合处理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创伤性连枷胸患者的治愈率,其关键内容就是避免患者出现ARDS

  • 标签: 创伤性连枷胸 临床治疗 ARDS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重症医学科近2年来收治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血液净化治疗的经验总结,其中5例患者予以无创机械通气,17例患者予以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均使用CVVH模式,采取前稀释+后稀释,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抗凝,首次持续血液净化24-48小时,以后每日8-12小时,共3-7天。对比治疗前、治疗后8h、12h、24h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PO2/FiO2)、血乳酸(Lac)、前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并通过PULSION公司的PICCO2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结果早期血液净化治疗8h、12h、24h后监测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下降,白介素-6、前降钙素原逐渐降低,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逐渐下降。全部患者均症状缓解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结论早期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炎性反应,改善氧合,缩短SPA合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后的变化规律,研究戊乙奎醚对ARDS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探讨戊乙奎醚在ARDS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将60例18到60岁ARDS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使用常规标准治疗,实验组30例每12h给予戊乙奎醚2mg肌肉注射,持续7天。观察给药前、给药第4天、第6天、第8天,比较患者在氧合指数(PaO2/FiO2)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及差异。结果ARDS患者在应用戊乙奎醚后第4天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的数值有所下降。第6天及第8天氧合指数(PaO2/FiO2)肺静态顺应性(CLST)进一步升高,气道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气道阻力(RAW),以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的数值有所下降。结论戊乙奎醚对ARDS患者有肺保护作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盐酸戊乙奎醚 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妊娠期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有不良围产结局,其诊治具有挑战性。本文回顾了1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于妊娠期重症肺炎孕妇的诊疗经过。孕妇27岁,因"停经22周,发热1周"收入院。入院后行机械辅助通气效果差,查找感染原因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经多学科协作评估后,孕妇接受了ECMO治疗,为后续的病原基因组测序诊断及治疗奠定了基础。针对妊娠期重症肺炎合并ARDS危重孕妇,适时应用ECMO、多学科协作,对改善低氧血症、争取救治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且探讨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死亡组(n=80)和存活组(n=75),对两组的ICU住院时间、脓毒症严重程度、起始病因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等各项资料进行记录,并且对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155例患者中,心血管系统是比较常见的基础疾病,占56.13%(87/155);常见病因为肺内感染,63.23%(98/155);ICU住院时间(13.09±3.25)d;总住院时间(17.42±4.55)d;急性器官功能障碍数目(2.28±0.55)个;经单因素分析,两组的血液净化、急性心血管功能障碍、急性器官功能障碍数目、脓毒症严重程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起始病因比较有差异(P

  • 标签: 临床特点 ARDS 脓毒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ARDS患者护理中应用俯卧位通气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80例ARDS患者(2020.04-2021.04),抽签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分别行仰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护理后,两组血气指标改善,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更优(P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ARDS 干预价值
  • 简介:【摘要】随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提出及俯卧位通气的应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预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病死率仍高,临床上存在巨大挑战。至今,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许多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已成为ARDS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与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紧密相关,现将俯卧位通气与炎症介质在ARDS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俯卧位通气,炎症介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重度ARDS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某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110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使用仰卧位通气,研究组使用俯卧位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的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却相对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重度ARDS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的方式,效果相对更好,患者的舒适度相对而言也比较高。但由于护理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可能导致患者产生各种并发症,因此需重点研究相关的改善措施。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ARDS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诊的52例ARDS患者为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数据为25(96.15%)和22(84.62%),数据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aCO2、SpO2、PaO2、PaO2、FiO2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ARDS患者治疗中采取俯卧位通气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氧合相关指标,对患者康复有较大的帮助。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改善 ARDS患者 氧合状态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前后肺部微生态的异同,根据不同预后,寻找ARDS患者肺部微生态在疾病转归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肺炎导致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治疗前组(24例)、治疗后存活组(17例)、治疗后死亡组(7例);以同期本院ICU收治的存在轻度肺部感染的非ARDS患者为对照组(25例)。分析并比较4组患者肺部微生态的异同,筛选与ARDS死亡相关的可能致病菌(潜在的死亡危险因素)及ARDS生存相关的益生菌(潜在的生存保护因素)。结果病原微生物方面,治疗后死亡组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的阳性检出率较治疗后存活组明显升高〔57.1%(4/7)比5.9%(1/17),57.1%(4/7)比0% (0/7),均P<0.05〕。而在背景菌筛选中,治疗前组较治疗后存活组、治疗后死亡组较治疗后存活组、治疗后死亡组较对照组同时减少的菌属可能是肺部益生菌(潜在的ARDS生存保护因素),结果筛选出共同的菌属为氢化杆菌属〔治疗前组比治疗后存活组:62.5% (15/24)比94.1%(16/17),治疗后死亡组比治疗后存活组:14.3%(1/7)比94.1%(16/17),治疗后死亡组比对照组:14.3%(1/7)比96.0%(24/25),均P<0.05〕。治疗后死亡组较治疗前组、治疗后死亡组较治疗后存活组、治疗后死亡组较对照组同时增加的菌属为可能的肺部致病菌(潜在的ARDS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出共同的菌群有爱德华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克吕沃尔菌属、莱略特菌、泛菌属、拉乌尔菌属等肠杆目菌群。结论肺部病原微生物中大肠埃希菌或白色念珠菌增加,或背景菌出现肠杆目菌群增多可能是AR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氢化杆菌属可能是ARDS患者存活的保护因素,能否作为ARDS的新治疗手段值得继续探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微生态 治疗前与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