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脑梗死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致残率较高,并发症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中,会出现抑郁情绪,这会加重病情。基于此,需要结合老年梗死患者的病情与情绪变化,进行护理干预,在减缓他们心理压力的同时,更加积极面对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老年脑梗死 抑郁情绪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脑梗死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对不仅对患者身体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也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由于脑梗死对患者的身体机能产生负面影响,在护理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方法方式不当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和痉挛情况并且患者的不良情绪相对较多,这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语康复。科学的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同时也能降低负面情绪出现的几率,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身体机能,收获高质量生活。本文就老年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展开具体探究,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老年脑梗死患者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梗死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梗死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于2020年8月-2022年7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梗死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健康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两组体温恢复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老年性脑梗死 护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60例为老年梗死患者,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0,常规护理干预)、B(n=30,优质护理干预)两组,并对比干预效果,研究起止2022年1月-2023年1月。结果:B组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均>A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及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结论:优质护理的应用可以缓解老年梗死的神经功能损害状况,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并提升自理能力,最终积极影响生活质量,具备推广运用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患者 脑梗死 生活质量 生活自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年和老年梗死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9月在本科住院的82例青年脑梗死患者,620例老年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TOAST病因分型及各危险因素的例数。结果2组危险因素相比,青年组脑梗死肥胖、酗酒、脑血管病遗传家族史、偏头痛、脑血管畸形的比率高于老年组脑梗死(P<0.05);而老年梗死组高血压、冠心病的比率高于青年脑梗死组(P<0.05);青年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其它原因所致型(SOE)、不明病因型脑梗死的比率高于老年组脑梗死(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梗死患者的病因分型和各危险因素有很大差别,临床治疗青年型脑梗死应明确具体病因及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做好二级预防。

  • 标签: 脑梗死 青年 老年 危险因素 病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康复期的老年梗死患者采用综合评估护理模式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12~2022.12在我院处于康复期的100例老年梗死患者,每50例为一组分为观察组以及参照组,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参照组,p值

  • 标签: 综合评估护理 老年脑梗死 康复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老年梗死后抑郁与老年功能性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以50例老年梗死抑郁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老年功能性抑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抑郁状况和认知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反应因子和激越性抑郁因子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躯体症状因子和迟滞性抑郁因子与研究组相比较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内的抑郁认知水平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梗死后抑郁与老年功能性抑郁临床特征有较大的差异。

  • 标签: 老年脑梗死后抑郁 老年功能性抑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在老年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1月80例老年梗死恢复期患者,双盲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梗死恢复期患者实施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 老年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经过纳洛酮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而后对比分析两组病患的治疗后的指标情况。结果在智力评分、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状态测评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87.5%,对照组为62.5%。结论纳洛酮可以有效的提升多发脑梗死性痴呆老年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提升患者精神状态、生活能力和智力水平。

  • 标签: 纳洛酮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 老年病患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猝死(SCD)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方法研究人员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某医院老年心肌梗死后猝死以及非猝死患者的梗死部位以及猝死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结果在对医院猝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猝死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患者发病前出现情绪应激、有高血压史、梗死时有心衰或者低血压等症状,猝死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并且在000-1200这一时间段出现的概率最高,患者过度疲劳、用餐过饱或者用力排便后出现梗死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中一项致命性因素,患者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或者心脏的负担加重后,会诱发猝死。

  • 标签: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促进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特点。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69.69岁。另选择非糖尿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55岁。做实验室检查,行颈部血管超声和头部MRI,分析两组患者影像特点。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高血脂史比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P〈0.05)。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老年急性脑梗死组(63.75%vs47.50%;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位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呈强回声、混合回声或低回声。两组头部MRI病灶均以单发病灶为主,病灶空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明显,不稳定斑块增多,血脂检测及颈动脉颅外段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脑梗死 糖尿病 老年人 影像特点
  • 简介:摘要急性右心梗死是急性心梗的特殊类型,单纯右室梗死发生率较低,任何一支供应右室的冠脉分之阻塞都可以发生单纯右室梗死。急性右室梗死由于缺乏常规标准12导联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诊断较困难。右室梗死时应积极实行溶栓或直接PTCA等再灌注治疗①。本文报告7例老年人急性右室梗死,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教训,以供同道借鉴。

  • 标签: 老年人急性右室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溶栓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流程。 方法 以在我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 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优质护理(实验组),保证 37 例实施常规护理, 37 例实施优质护理,随后探究临床推广价值。 结果 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时间以及 入院至溶栓时间三个方面的对比结果来看,实验组的推广价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且使用本文实验组的优质护理可以更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缩短治疗的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老年 护理 急性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较多其它系统的症状,心电图常不典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8例,占21.5%。38例患者,治愈30例,死亡8例,治愈率78.9,死亡率21.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无典型胸痛,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常见,以其它系统症状较突出,并发病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及早诊断采取预见性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老年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心电图 误诊 原因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关于心肌梗死的症状,应对方式,以及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多病情复杂、严重、症状不典型、死亡率较高。故病情的观察和护理非常的重要。

  • 标签: 心肌梗死 护理要求 老年人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30例老年肺结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农民16例,情绪波动、劳累、药物是诱发心肌梗死的主要因素,心肌梗死多表现胸骨后及心前区不适,治疗中常因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结论老年肺结核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农民中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预后较差。

  • 标签: 老年肺结核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老年梗死患者开展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早期老年梗死病例中的 80例患者予以随机抽取,研究病例均为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入院收治,应用数字表法予以随机分组,对照组 40例病患施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 40例病患联合康复护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例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病例 NIHSS、 ADL评分无显著差异( P> 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例 NIHSS评分、 ADL评分显著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老年梗死患者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 老年脑梗死 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自理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老年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后6个月,按GOS标准来评定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3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老年外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与年龄、基础疾病、脑疝、脑血管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稳定基础疾病、迅速解除脑疝、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早期多次释放脑脊液,对防治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老年患者 临床特征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