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50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高,50例中痊愈33例,加重自动出院15例,死亡2例。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诊断明确,应进入冠心病监测病房,连续日夜监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实验将 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策略,进行病情改善和并发症控制,提升护理疗效。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9 年 1 月~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老年综合评估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以其指导临床护理。方法:运用老年综合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对应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过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各护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观察与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通过运用老年综合评估进行系统的评估、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最大限度的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综合评估 脑梗死 个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连续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老年脑梗死 连续护理干预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126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差异性将其分为A组与B组,两组各为63人。B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护理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采用不同护理方案,相较于B组,A组护理效果更好,两组对比具有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临床不良症状,提升护理效果,具备临床意义与价值。

  • 标签: 老年心肌梗死 恢复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年龄在65-83岁,从病情观察及评估、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结果39例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积极护理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院于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7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银杏达莫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无法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上银杏达莫、奥扎格雷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好,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老年急性脑梗死 银杏达莫 奥扎格雷钠 神经节苷脂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梗死与血清胆红素、血脂的关系。方法对77例急性老年梗死患者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43例结果进行l七匕较。老年梗死组再分为二个亚组: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二个亚组间再进行以上参数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BIL、IBI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之间DBIL、TC、TG差异无显著性。两亚组比较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清TBIL、IBIL水平显著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P〈0.01)。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非瓣膜性房颤等危险因素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DBIL、TC、TG、Lp(a)的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胆红素降低,Lp(a)水平升高与血栓性脑梗死有一定相关性,是预测脑梗死危险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老年 胆红素 血脂 脂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对38例中老年梗死病人的临床诊治和意义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38例中老年梗死病人,给予所有病人实施全面性的检查结合综合性治疗,再将其临床诊治特点及意义施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给予所有病人相关检测之后,发现有单发性病灶者12例,多发性病灶者26例。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予以治疗之后,痊愈14例,明显好转17例,好转6例,无变化1例,没有病人出现恶化病例,总有效率达到89.47%。结论针对中老年梗死病人,采取CT以及MRI影像学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确诊率,当病人病灶已确定之后,需予以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中老年 脑梗死病人 临床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老年梗死患者50例,将其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与参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相比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梗死患者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其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将89例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高龄组,两组患者均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普通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指标中TO、TS及SDNN均高于高龄组,而24h复极指数则低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及E/A值均低于高龄组,而LVEF值则高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再发心梗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高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对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梗 心脏超声 特征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的原因及其教训,以便减少AMI的误诊误治.方法:对1996~2002年8月间两院收治的168例AMI老年患者中被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组168例老年AMI患者被误诊32例.结论:正确及时的诊断是治疗和抢救老年患者AMI的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死 误诊 AMI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3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心脏病、吸烟史、卒中史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统计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发病率和年龄及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病最为主要,其发生率为85.47%,其次是高脂血症,发生率为60.34%,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比例为21,并且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结论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心脏病、吸烟史、卒中史等均为老年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控制,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对老年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老年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9.83±7.30)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1.46±8.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27±6.31)、(58.63±6.7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梗死老年患者 早期康复护理 优势
  • 简介:摘要分析导致老年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对24例脑梗死病例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论导致老年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

  • 标签: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