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分析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分析探讨

孙玉华

兴安盟人民医院 内蒙古兴安盟137400 摘要:我国临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现状,就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上报率、归因分析模式、教育培训、安全预警机制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我国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现存的诸多问题及近年来为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所采取的策略,为规范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集束管理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现状;分析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和负担、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因护士与病人交流机会多、接触时间长,又因为护理工作的繁忙和琐碎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所难免。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探讨和研究如何建立系统、有效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体系,预防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安全。针对我国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为规范临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建立标准化的集束管理策略提供借鉴。

一、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现状

在我国关于病人安全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相关不良事件数据的报告、收集、分析与改进还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现阶段还无法准确掌握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数(率)、构成情况等具体统计数字。根据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可以推断每年因医疗过失而致病人死亡或健康损害的数量庞大。基于医院病人人数,可以推算我国每年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约有233万例,其中可以避免的不良事件至少有93万例。[1]据报道,直接风险主要来源于护士自身,是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例如给药错误、采血错误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分别占12.5%和11.1%;其中临床护理工作中医嘱执行错误、漏发口服药、静脉输液漏执行、给药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占到60.84%。可以看出在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护理风险及安全隐患大。

1、报告系统尚待健全。我国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尚未建立覆盖全国所有医疗机构的统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通报、监测、评价体系与流程。由于观念问题和很多医疗机构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仍带有强制性报告色彩,处理的原则是找出责任人,弄清其责任大小并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因此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曝光及受批评处罚,只报告那些必须上报的事件。

2、不良事件上报率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率远远低于实际发生率,对于较为严重的医疗护理事故,大部分医院均建立了强制性报告制度,要求必须及时上报。但对一些影响轻微、性质并不严重的不良事件,医护人员为规避处罚仍采取隐瞒的态度或行为,从而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与风险埋下了隐患[2]。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病人安全专家提出,影响医疗机构病人安全促进的最大障碍就是担心被处罚,在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不高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与隐患。

3、归因分析。不清资料显示,护理缺陷的发生是由于系统原因导致的达81.5%,人员因素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系统错误因素,而片面认为医护人员的个人行为与风险意识欠缺是导致错误或意外的主要原因。不良事件发生后,很少利用先进、科学的管理工具进行归因分析,对系统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未予以充分重视,虽然对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但是并不能避免不良事件或错误的重复发生。

4、缺乏规范教育与培训。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广泛运用于临床,且更新迅速,护理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培训,未能迅速全面掌握新技术、新设备,也是引起临床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统计分析显示年轻护士更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与他们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技术操作不够熟练、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法律知识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密切相关[1]。

5、未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我国传统的不良事件改进方面,通常只是针对个人慎独精神的强化和相关制度的再培训、再教育,很少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及警示告知制度,因而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预警防范措施不到位,导致同类错误再次重复发生。

二、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策略

1、构建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体系。我国医院协会明确提出“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实施“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将不良事件作为改进系统、完善流程的机会。无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前发现导致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防患于未然,而且可以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而非回避责任。为此,我国卫生管理机构和各医院开始在内部建立无惩罚性、自愿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及时提供各类医疗安全信息,构建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积极宣传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内涵和意义,鼓励护理人员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隐患或潜在风险事件。

2、完善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国家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已日趋完善,医疗机构也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以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发现产生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互相借鉴管理经验与做法,建立完善、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有效预防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网络化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依托网络资源构建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网络平台,体现报告的可及性,可设置匿名上报消除报告人的顾虑,保护其“隐私”和权利,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

3、强化护理安全教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护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熟悉病情的观察和仪器的使用,才能有效应对繁忙、琐碎的护理工作,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作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危人群、高危环节、高危时间段等因素制定完善、有计划的、主导性强、实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的专项培训与学习,高度重视新护士、低年资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详细制定各层级护士的理论及操作培训计划,严格落实计划安排,注重护士技术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与岗位间的能级对应。

4、建立并完善安全预警机制。根据现代管理思想,“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准则,应从安全性和应对的有效性来保障安全,而不仅仅是救火式的事后补救。[2]认为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前馈控制,明确“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构建完善的护理风险防范体系与机制,才能保障和促进护理安全。因此,在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管理者应树立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系统、科学、合理、有效的预警机制,制订详细、全面、规范的应急风险预案,才能有效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安全意识,指导护士在紧急状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病人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管理对改善病人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未来临床护理安全的发展方向和关注的重点环节,是要建立系统、规 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建立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等对不良事件进行深入分析;重视整改时效;重视重点人群的系统培训与教育;建立与完善护理风险预警机制等,构建“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安全文化,使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蒋李,郝建玲,曹洁.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管理杂志,2018.23.

[2]席淑华,周立,张小萍.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监控网络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9(3):17.

[3]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18(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