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的患者5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输血技术,给予观察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比研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发热、寒战、过敏、血红蛋白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输血安全性与抢救有效性,临床上应用很有价值。

  • 标签: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
  • 简介:为了解本院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笔者对本院2009-01—2009-12输血的6690例病历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输血 副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真实的产房护理中突发或常发不良事件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宏观的分析,从而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防范计划,改良产房护理的缺失。方法将我院2015年2017年出现产房护理的不良事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年限等进行整合分析。结果从调查结果显示,产房不良事件的起因具备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不足与沟通不畅等多重因素,工作年限较少、初级职称和学历不高的护理人员发生产房不良事件,及后期未及时处理安抚家属情绪,甚至产生与产妇或家属正面冲突的情况较为多见,相对的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与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出现产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较低,其中还包含其他的外在因素影响。结论引起产房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不可一概而论,应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及时调控不良事件的蔓延机会,舒缓产妇的情绪避免出现心灵与身体的创伤,将产房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第一时间降为最低,减少病患对医院的不良反馈。

  • 标签: 产房护理 不良事件 分析及防范
  • 简介:摘要目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伦理对策。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62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类、原因,责任护士的职称,工作年限及发生时间分布。结果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3位的是管道滑脱、给药错误、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因素占63.9%;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体人群占86.1%;工作年限在3年内护士最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占64.8%;中午、中班和夜班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风险时段共占55.2%。结论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建立非惩罚性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系统,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不良 原因分析 伦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市一医院各科室进行输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本院于2015年4月-11月间共进行输血1632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2例,发生率为0.502%,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74.4%,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类型,P<0.05;输注红细胞悬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4%,输注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52%,全血为2.020%,输注机采血小板为0.613%,其中全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其他血液成分,P<0.05。影响因素方面,18周岁以下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要高于18周岁以上患者;有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要高于无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不同性别间输血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输血有风险,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输血,对于未成年人患者、有过敏史和输血史患者输血时要更加谨慎,输血前尽量采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一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将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日至2016年2月1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60例患者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40例患者输血后产生发热反应,在表2研究中显示,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各项指标和对照组输血后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具有差异,由此证明,输血次数≥3次患者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P<0.05。结论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能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输血1245袋,分析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输血患者中,6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0.50%,其中,4例为过敏反应,占比最高,为0.33%;1例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例溶血反应,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过敏史、输血史、成分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输血期间应严格把控患者的各项输血指征,加强对有过敏史、输血史及输入红细胞制品、血小板患者的重视。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疗不良事件发生与上报情况差异性。方法:随机选取 1500例次住院患者展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医护维度的事件上报数据结合分析,对比不良事件的发生与上报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在本次 1493份有效问卷当中,发生有 1次及以上不良事件患者共 147人,各类不良事件总例数 156次,发生率为 10.45%。调查显示本次实际上报率占 59.62%( 93/156)。内、外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未见显著性差异,外科患者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内科患者( P<0.05)。外科患者发生皮肤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院内感染,插管事件,用药剂量、方法错误的事件发生率相比内科患者显著更高,内科系统收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较高。结论:对于当前医务工作者的自身认识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上报处理流程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外科应当关注围手术期治疗的各项医护工作,在内科患者的治疗中应当关注药品的用法与配伍方法,把握好各药物的使用指征。

  • 标签: 医疗不良事件 上报情况 差异性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眼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护理中出现的34例不良事件,对这些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结果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34例不良事件主要为患者伤口裂开、用药出现错误、医患沟通不当、意外跌落以及其他等。结论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应重视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眼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采用合适的临床输血技术提供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7月9862例接受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反应统计分析。结果本院近两年9862例进行输血的患者当中发生了78例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血液替代制品输血不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引起的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滤除白细胞输血为0.65%,自体输血为0.34%。输血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发热和过敏为主。结论不同输血技术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血液替代制品<自体输血<滤除白细胞输血<成分输血

  • 标签: 血液替代制品 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术 白细胞滤除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注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输注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精神科实施护理不良事件无惩罚上报制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6年在精神科使用常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2017年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将2016年所选取的资料作为对照组,2017年选取的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上报率、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对比分析两组的资料后发现,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并且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以及及时上报情况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的管理当中使用无惩罚上报制度,能够为之有效的增加精神科的护理质量以及安全管理水平,最终使护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

  • 标签: 无惩罚上报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 管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实施前馈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投诉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投诉事件发生比例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对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性较小(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前馈控制模式能够改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中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比例,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应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前馈控制 不良事件管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中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度收治的93例采取出血输血治疗的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作为观察组;另外46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指标,如PLT、RBC、HGB、HCT水平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的凝血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输血治疗后,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TT、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中采取常规凝血检验项目检查,可及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监测价值大于血常规检查。

  • 标签: 异位妊娠 输血治疗 凝血检验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实施品管圈前后半年的血透资料,统计不良事件,对比实施品管圈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其中,实施前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实施期间采取的是品管圈护理。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护理理念应用于血透室护理中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血透室护理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良事件药学监护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本院接诊的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病患因应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所致的气喘以及胸闷不良反应共3例进行研究,通过参与患者不良反应的治疗,并提出相应的药学建议。结果在3例患者的治疗中,药师的建议均被采纳,而患者在通过对症治疗后都痊愈出院。结论让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能为临床医师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药学监护 不良事件 药师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本院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发生的42例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措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2%,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降低为0.19%,活动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全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于保障急诊抢救护理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有效提高圈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降低 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来院就诊并住院的患儿967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015年1—12月住院患儿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2016年1—12月的住院患儿为实验组,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在液体外渗、跌倒坠床和烫伤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通过对传统的护理模式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液体外渗、跌倒、坠床以及烫伤四种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要低于传统模式(P<0.05),在使用两种不同护理模式下,不同性别患儿发生4种不良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家长相比于传统护理模式,其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相对更高(χ2=80.304,P<0.001)。结论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尤其对低年龄段儿童加强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模式 儿科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主要分析资料,以便更好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与它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经统计结果发现,50~59岁患者的占比最高,为28.44%,静脉滴注构成比最高,为76.12%,抗感染药物构成比最高,为33.58%,同时实验室检查有存在部分异常情况。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的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意识,是防止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后,及时实施对症治疗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