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对临床输血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 7 年 11 月 -2019 年 4 月内收治的失血过多患者 76 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对照组 38 例,在输血过程当中均为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 38 例,在输血过程当中均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治疗情况。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输血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得出由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血小板不良反应等因素导致输血有效率较低,与对照组对比输血效率明显较低,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血小板不良反应等因素造成输血有效率低下,对临床输血疗效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以及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以及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血常规 生化检验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调查分析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医院近5年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反馈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保障安全有效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14.01—2018.12所有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有输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血液制品种类及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年共输血10098人次,发生不良反应病例48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7%,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0.46%(10/2140)、0.87(19/2169)、0.37(8/2124)、0.32(6/1899)、0.28(5/1766)。发生26例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6例轻度过敏性输血反应,4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迟发性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红细胞22例、血浆3例、血小板1例。发生轻度过敏性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分别为红细胞7例、血浆8例、、血小板1例、冷沉淀0例;1例输注血浆、血小板和2例红细胞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输注红细胞制品;自体输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调查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呈逐年下降趋势;推广自体输血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有反复输血史和孕产史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几率较大;发生不良反应类型与血液制品种类相关,临床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证,把握好成分输血和精准输血,做到安全有效用血。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制品类型 安全有效用血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某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输血患儿4960例,回顾性分析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分析影响小儿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4960例输血患儿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3例(0.46%),其中发热12例(52.17%),过敏6例(26.09%),血清胆红素升高3例(13.04%),输血过快引起呼吸困难和胸闷2例(8.70%)。有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和发血至输血时间≥30min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2次和发血至输血时间<30min患儿[0.62%(19/3045)比0.21%(4/1915)、1.87%(15/803)比0.19%(8/4157)、0.74%(16/2167)比0.25%(7/2793)、0.80%(15/1874)比0.26%(8/3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输血史、过敏史、输血次数和发血至输血时间为影响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874、2.197、3.061、2.485,95%置信区间1.162~3.265、1.254~3.671、1.437~4.896、1.309~3.987,均P<0.001)。结论小儿输血不良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应根据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 标签: 小儿输血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 简介:概述了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常见的不良事件、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评价及国内外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现状和如何开展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监测.提示应该加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的监测.

  • 标签: 免疫 不良事件 预防接种 因果关系评价
  • 简介:日本自1999年3月至2004年11月共报告甲氨蝶呤(methotrexate,RHEUMATREX)严重不良事件831例,其中134份报道的内容是致命的不良事件,包括:间质性肺炎和骨髓抑制。日本约有10万人正在服用甲氨蝶呤。制造商惠氏制药公司告诫患者及公众:甲氨蝶呤与“危及生命”、“有时极为严重”的不良事件有关联,要求慎用。

  • 标签: 甲氨蝶呤 事件 致命 惠氏制药公司 2004年 1999年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事件(ADE)使用的药品,寻找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6年上报的915份ADE报告中的488例用药失误病例,按照溶媒选择不适宜、溶媒量不适宜、给药剂量不适宜、给药频次不适宜、滴速不适宜、是否冲管及过敏史等进行分析。结果:915例ADE中,药品不良反应(ADR)427例,用药失误488例。488例用药失误中溶媒选择不适宜54例次;溶媒量不适宜44例次;给药剂量不适宜46例次;给药频次不适宜36例次;滴速不适宜269例次;未冲管266例次;有过敏史50例。用药失误所占比例由上半年的55.90%下降到下半年50.77%。结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控,规范合理用药,可以减少用药失误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事件 用药失误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5例实施少白细胞输血技术患者纳入到实验组,其余25例患者纳入到对照组。观察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输血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药品不良事件监测中心2007年收到的818份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严重ADR的药品种类以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和抗肿瘤药为主;医疗机构报告了729(89.12%)、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共上报了89例(10.88%)。结论应重视严重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全方位的严重ADR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 标签: 药品 不良事件 监测 报告
  • 简介:目的通过探讨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为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2年收集的41例儿科药品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41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中,患者男23例(56.09%),女18例(46.34%);0~3岁发生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静脉给药20例(48.7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例(39.02%);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以头孢菌素类最多。结论医院应加强对儿科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以确保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儿童 药物 药品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分析引起门诊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各种因素,探讨控制输液不良反应/事件的措施。方法对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1例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药物56种,抗生素引发者最常见(185例,49.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88例,23.7%);发生不良反应,事件最短时间为5分钟,而10—30分钟有160例(43.1%)发生不适症状,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重要阶段;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门诊输液应建立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针对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输液 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基层医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不良事件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2019年西藏芒康县人民医院 有32 例护理不良事件,并对其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将32例不良事件以护理缺陷、一般差错、严重差错、事故进行分类。将32例护理不良事件根据护士工作年限、护士专业职称、护士学历、科室分布这些情况来统计分析。护士工作年限中工作小于3年的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最多为(62.50%)。护士专业职称中低职称的为高发人群(62.50%)。护士学历中低学历的护士造成不良事件分发生最多(71.88%)。科室分布各科室以内儿科为主(34.38%)。结论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的培训,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度,提升自身的护理能力,培养其对患者的责任心,能起到对护理不良事件防范的作用,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基层医院 护理安全 不良事件 防范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重点介绍英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历史起源、组织体系、报告程序和时限要求以及信息的利用和反馈形式,旨在为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和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英国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系统
  • 简介:护理不良事件常被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了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的对待护理缺陷,所以又称护理不良事件。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常被归结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不遵守规章制度等等,而防范措施也常针对以上原因被反复强调,如:严格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学习法律知识等,却忽视了护士的心理健康因素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影响。现将对护士心理健康造成威胁的因素分述如下。

  • 标签: 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事故 不良事件 业务技能培训 责任心不强 护理差错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51例涉药不良事件,查找发生原因及特点,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筛选出与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其原因及特点。结果涉药不良事件类型及发生频率依次为给药错误(27.45%)、药品调配错误(23.53%)、医嘱错误(21.57%)、输注药品渗漏(13.73%)、其他(13.73%);低工作年限、低职称专业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有制度执行不到位(43.14%)、宣教不到位(23.53%)、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17.65%)、培训不到位(15.69%)。结论管理人员应重视对涉药不良事件的分析,尤其不能忽视护理人员的涉药错误,树立护理人员涉药安全意识,加强对重点人员的培训,查找根源,制订有效措施,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防范涉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 防范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精神疾病杂志和相关药学杂志近15年刊登的有关氯米帕明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和我院监测搜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9大类25种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精神障碍多见。新的不良反应有精神障碍、锥体外系反应、过敏、白细胞减少、发热、依赖等。62.75%在15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较严重,要注意防范。

  • 标签: 氯米帕明 不良反应/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方法:研究中共选取124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以时间为分隔线,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每组随机抽取62例患者,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后者总结分析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对应预防措施,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若想有效提高儿科整体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还应当结合以往经验对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后制定对应解决措施。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患儿在接受护理时选择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进行研究时段,选择54名儿科收入的患儿开展本次前瞻性对照试验,将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27)与实验组(n=27)。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应用强化风险护理管理,对护理结果中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儿科患儿的护理时,将强化风险护理应用于其中,有助于控制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临床可应用价值良好,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强化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 护理方式 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