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腰椎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RF-Ⅱ型复位内固定系统及椎旁自体移植对15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2年,92.6%的病人完全胜任原来的工作和生活,7.4%的病人劳累后偶感腰部疼痛,无1例出现腰腿痛加重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现象.RF-Ⅱ型系统及椎体手术具有三维空间自由调节、固定牢靠、复位率高等特点,适用于大多数腰椎滑脱症患者.

  • 标签: 腰椎滑脱 内固定装置 椎弓根螺钉系统 RF-Ⅱ型 椎体间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实施后路松解椎支撑治疗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72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组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常规组(n=36)与实验组(n=36)。实验组患者接受后路松解椎支撑治疗,常规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功能评估情况、疼痛情况以及侧弯矫正率、腰椎前凸角。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的数值水平明显更低(P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松解椎间支撑植骨 治疗效果
  • 简介:腰椎椎弓峡部裂导致腰椎滑脱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1996-03~1998-10笔者等对1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了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中男7例,女11例。年龄35~58岁。病程8个月~10年。单纯腰痛2例,腰痛合并单侧下肢放射痛6例,腰痛合并双下肢放射痛5例,合并间歇性跛行

  • 标签: 腰椎滑脱 植骨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3.7)岁]。损伤节段:C4/5 11例,C5/6 19例,C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Ⅰ期前路复位减压、椎融合内固定术。椎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28例,颈椎椎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Lenke分级,了解椎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高度[(4.9±0.8)mm]较术前[(3.3±0.6)mm]提高(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角[(6.5±2.1)°]较术前[(-4.6±3.6)°]增加(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融合程度A级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17.6)%。结论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 标签: 颈椎 关节突关节 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脊髓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术后关键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室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82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结果82例CSM患者术后病情均明显好转,大部分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仅1例出现喉上神和喉返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的术后护理对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CSM保证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减压 前路手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 简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因其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可早期下床锻炼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自2003年10月~2005年12月应用AF、USS、GSS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3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外侧植骨 融合治疗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复位后路椎管减压360°融合内固定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39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护理措施,特别是有效地康复指导,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质量护理措施是腰椎滑脱复位360°融合内固定术成功的重要保证。结论有计划、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能很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后路椎管减压 360° 融合植骨 内固定 护理
  • 简介:摘要1、目的通过5例伴有距挤压的跟骨折治疗分析,提高临床诊治能力。2、方法男3例、女2例,高空坠落伤2例、高处跳下受伤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法复位,恢复跟外形,恢复距与跟体之间解剖关系。夹板外固定;局部外敷中药,口服中药育散、接骨汤,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并发症;配合康复治疗,早期功能锻炼。治疗3—6个月。3、结果随访4---12个月。随访观察疗效良好,功能评价优良率100%;4、结论伴距挤压的跟骨折,临床少见;治疗应分析相关因素,手法复位,恢复跟外形;恢复距与跟体之间解剖关系是关键,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分析 手法复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63-01
  • 简介:目的探讨棘椎板复合体截原位回椎管成形术手术要点,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棘椎板截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固定,完成椎管成形.随访病例126例,男85例,女41例,年龄16~78岁,平均47岁.其中椎间盘突出症23例,椎管狭窄及合并椎间盘突出42例,椎管内占位性疾患32例,胸、腰椎骨折29例;患病节段位于胸段13例,胸腰段25例,腰段88例;单节段59例,2个节段42例,3个节段25例;未做内固定的105例,附加内固定的21例.结果所有病例的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均未加重,无感染,术后7~10d摄X线片观察,棘椎板均恢复原位连续性,截区无1例发生移位.随访1~3年,复查截回置区情况,摄X线片复查,回的组织均无移位,全部性愈合.本组126例中,优82例,良33例,可8例,差3例,优良率91.3%.结论该术式能够充分显露椎管,保留椎管的解剖结构,术后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瘢痕粘连压迫硬膜及神经根,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

  • 标签: 截骨 椎板 棘突 原位回植 椎管成形术 节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充质干细胞在Matrigel凝胶中三维培养条件下成效果,为牙槽裂组织工程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6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实验室,取第4代脂肪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 ADSC),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ml,分别用二维普通培养液(A组)、二维成诱导培养液(B组)、凝胶包裹ADSC联合成诱导培养液(C组)对ADSC进行培养,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细胞矿化效果,用Western印迹法和qRT-PCR检测钙素和骨桥蛋白的表达量。结果ADSC包裹于水凝胶中,CCK8试剂盒检测显示ADSC在三维和二维培养条件下一样,增殖稳定。ADSC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二维培养环境。在Western印迹法和RT-PCR检测中发现三维培养时ADSC的成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高于二维培养。结论ADSC包裹于水凝胶不影响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而3D培养干细胞可明显增强其体外的成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组织工程修复牙槽裂。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三维培养 成骨分化 牙槽突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开放疗法在胫骨感染性缺损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胫骨感染性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自体开放,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2例患者中,治疗后5周游离植皮的患者共计4例,且其创面均完全闭合,治疗后10周创面得以愈合的患者共计38例;本组中,性愈合的患者共计41例,其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3±1.5)个月,出现感染复发现象的患者共计1例,未良好愈合。结论在胫骨感染性缺损的治疗中,自体开放疗法的效果显著,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自体骨开放植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加椎及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共治疗22例腰椎滑脱,按症状改善、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2例获得1~4年随访(平均2年8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无症状加重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腰椎后路钉棒系统加椎及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复位及牢固固定,融合率高,且减少了融合器的费用,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钉棒系统 椎间植骨 后外侧植骨 腰椎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 后路经椎板病灶清除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方法: 取 35 例 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行 病灶清除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治疗结果。 结果: 术后患者 ODI 、 VAS 评分及 Cobb 角水平明显优于手术前( P < 0.05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本组随访中未见脊柱凸畸形生长及复发情况。 结论: 通过 后路经椎板病灶清除内固定可明显提升 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稳定性,防止脊柱畸形,并能显著缓解疼痛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病灶清除 植 骨融合脊柱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髋骨折 治疗失败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植骨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Gamma钉固定联合粗隆内后侧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中的应用和早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技术,分析相关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Gamma钉髓内固定及一期股骨粗隆内后侧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3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周。无排斥反应、局部及深部感染,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螺钉切割或退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切开复位Gamma钉固定联合股骨粗隆内后侧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具有良好轴线复位,中心位固定,固定牢固,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因内侧皮质愈合延迟引起内固定断裂风险等优点,同时手术时间无延长、出血无增多。

  • 标签: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Gamma钉 粗隆内后侧植骨 骨折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第3腰椎综合征患者采用按摩辅助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第3腰椎综合征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7例。对照组采用萘普生胶囊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按摩辅助治疗。统计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6%(44/47)明显低于对照组76.6%(36/4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按摩联合药物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按摩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萘普生胶囊
  • 简介:目的:观察冲击波疗法治疗L3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冲击波治疗L3综合征并与采用常规针刺手法治疗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l%,高于对照组的76.92%。结论:冲击波是治疗L3综合征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腰3横突综合征 冲击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5腰椎肥大与慢性腰腿痛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治。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4例主诉腰腿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行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部分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32例患者双侧肥大,42例患者单侧肥大;肥大与骶髂骨接触的有31例,假关节形成25例,其中与髂骨形成假关节11例,与骶骨形成假关节14例;腰椎有骶化趋势或骶化不全11例,肥大与骶髂骨无接触7例,但二者多呈较窄的间隙。给予16例患者行肥大切除术后症状消失,其他患者给予局部痛点封闭后症状消失。结论L5腰椎肥大由于肥大的或形成的假关节压迫L5神经、损伤附着点等原因,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是导致患者慢性腰腿痛的原因之一,应给予积极的诊断及对症治疗。

  • 标签: L5 腰椎横突肥大 慢性腰腿痛 假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