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皮质切剥植骨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骨不连

/ 1

骨皮质切剥植骨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骨不连

张文琮胡和军吴法强颜鹏袁秋文江共涛

张文琮胡和军吴法强颜鹏袁秋文江共涛(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330008)

【中图分类号】R68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3-0207-02

随着骨科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更新及对其固定原理理解与掌握的差异,近年来,骨不连患者似有増多趋势,其中医源性所致不在少见。本科自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2例,使用骨皮质切剥加植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8~62岁,平均46岁。初次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坠落伤4例,平地跌伤7例,扭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9例,右侧13例;上段骨折2例,中段15例,下段5例;AO分类,32A型9例,32B型12例,32C型1例。初次手术加压钢板固定15例,锁定钢板固定3例,旋入式自锁髓内钉固定2例,带锁髓内钉固定2例。术后骨不连发生时间5.5个月~43个月,其中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1例、成角畸形1例,钢板断裂或螺钉拔出内固定失效13例,其中1例钢板断裂后更换钢板2月后再断裂。X线片示原骨折部仍见密度减低影,周有少量骨痂或呈象足样变。

1.2方法

本组病例,均于入院完善检查后,在全麻或硬膜外麻下行手术治疗。沿原切口进入,不用骨剥作骨膜下剥离。自肌间隙或肌纤维进入后,先将断裂或失效之内固定物取出,再用锐利骨刀自断端上下各5cm部环形作骨皮质剥离,剥离范围约为骨周径3/4为止。探视骨折端有无软组织嵌压,酌情清除断端硬化骨2~3mm,矫正畸形后维持复位,髓腔扩大器打通并适度扩大髓腔,选择长度与周径适合之髓内钉,上、中1/3用顺行,下1/3用逆行钉进入髓腔,瞄准器引导下拧入固定上下锁钉。冲洗后,取自体髂骨适量置于骨断端,将环形剥离之骨皮质复盖,逐层缝合包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2~3月后拔除远或近端锁钉改为动力固定。定期拍片复查,3~4周后扶拐下地不负重练习行走至骨愈合。

2结果

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个月,无感染、内固定断裂、骨折再移位,均获骨愈合。按疗效评定标准:优:骨折在3个月内获临床愈合,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对位,成角旋转畸形<50,膝关节活动差100以内;良:骨折在3~6个月内愈合,肢体短缩在2cm内或成角旋转畸形5~100,膝关节活动差10~30°;差:骨折愈合超过6个月,或肢体短缩超过2cm,成角旋转畸形超过10°,或膝关节活动差30°以上或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者[1]。优8例,良13例,差1例,优良率95%。

3讨论

3.1重视并减少医源性骨不连:骨不连病例近期似有増多之势,医源性骨不连不在少见。本组22例,使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15例,其中1例更换钢板2月后再次断裂、1例术后14个月解除内固定后患者下蹲系鞋带致原骨折端再骨折,均因加压钢板固定后,骨愈合形式为一期愈合,加之钢板所致应力遮挡,骨折端常无明显内外骨痂形成,骨折端慢性应力刺激下稍遇外力,易致钢板疲劳折断或原断端再骨折;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3例,其中1例为中段骨折使用远端髁板、2例骨折端蝶形骨片切开后未予有效固定,均因未按锁定钢板“长板少钉”或蝶形骨片固定后锁定板作为中和钢板使用等原则,致应力集中于锁定钉部而致钢板断裂;使用旋入自锁髓内钉固定2例,因髓内钉选定过长,旋入自锁片固定后,断端吸收,骨折端无法动力靠拢而致骨不连;带锁髓内钉固定2例,因髓内钉选择过短过细,超过断端不足8cm,无法有效固定而致骨不连。总之,上述骨不连发生,均缘于内固定材料选定或使用不当所致,术者应加强对各种材料特性的了解与适应症的掌握,避免医源性骨不连的发生。本组再手术均使用带锁髓内钉固定,达到骨性愈合,证实股骨干骨折,使用髓内钉轴向固定优于钢板螺钉侧向固定[3]。

3.2骨皮质切剥术利于保护血运促进骨愈合:本组22例骨不连再手术,不直接剥离骨膜,而采用断端骨皮质切剥术。此时,切剥下骨皮质与骨膜及周围肌组织紧密相连,富含血运。断端硬化骨只需稍作修剪,植入适量松质骨后,将切剥下骨皮质连同周围软组织环形包裹,形成一个血液供应良好的组织床,用于加强愈合应答,给骨愈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加之可靠的髓内三维固定,利于骨痂生长[2,3]。

参考文献

[1]吴岳嵩,徐伯诚、范肃临.矩形髓内钉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1,11(6):407

[2]王文晔,吴昌其,李晓林.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5)::515~516.

[3]T.P.鲁迪,W.M.墨菲.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