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降低肠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方法观察组采取加温持续小量匀速泵入肠营养,对照组采用分次小量鼻饲,比较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持续泵入营养可降低鼻饲患者肠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 标签: 加温泵入 肠内营养液 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联合静脉补方法治疗(胃肠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 标签: 胃肠内补液 糖尿病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血浆渗透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基细胞学(TCT)筛查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的病例进行随访分析其组织病理结果、治疗方法及治疗后情况。方法2015年3月到2017年11月在作者所在两所医院接受TCT检查的患者,137例结果为HSIL,其中90例有完成随访资料,包括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治疗后复查情况等详细资料。结果90例TCT诊断的HSIL病例中,组织病理诊断66例为HSIL(73.33%),10例诊断为LSIL(11.11%),10例诊断为鳞状细胞癌(11.11%),3例诊断为慢性炎(3.33%),1例诊断为腺癌(1.11%)。66例HSIL中59例行宫颈leep刀锥切术,1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鳞癌和腺癌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根治术,10例LSIL中3例leep刀锥切术,7例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处理。所有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良好。结论TCT检查能早期敏感发现HSIL以上病变,对早发现早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液基细胞学 宫颈上皮内病变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营养在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ICU病房共收治72例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肠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7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7d后,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淋巴细胞计数(TLC)均有下降;但在14d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有回升改善情况,而对照组仍然呈下降趋势,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治疗组在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肠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其营养不良状况,同时减少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死亡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肠内营养液 肠外营养液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技术(TCT)和TBS系统用于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于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35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TCT筛查,采用TBS诊断分类,同时按患者年龄进行分组,其中少年组75例,青年组1073例,壮年组1520例,中年组790例,老年组73例,对其T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TCT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TCT检测阳性者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较高,其中LSIL为79.52%(66/83),HSIL为81.25%(13/16),SCC为100.00%(4/4)。宫颈上皮病变患病率为6.71%(237/3531),其中以壮年组(43%)最高,依次为青年组(30.3%)、中年组(22.4%),少年组与老年组感染率较低,均为2.1%。结论TCT是检查宫颈癌病变的重要手段,宫颈上皮瘤病变年龄趋向年轻化;TCT联合HPV检查可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变 TCT HPV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肠营养支持治疗在恢复期脑卒中伴有意识和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的有效性。方法80例合并吞咽困难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肠营养鼻饲(40例)和对照组采用自制流质饮食营养支持方法(40例)。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和营养支持治疗21天后,分别进行营养指标的比较,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21天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好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的恢复期患者,早期应用肠营养(能全力)支持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吞咽障碍 肠道营养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疏血通注射对动静脉瘘维护的疗效,评价其维护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使用动静脉瘘作为血管通路1年以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透及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6ml+0.9%氯化钠注射100ml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用1周为1个疗程,每3个月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不采用其他任何抗凝剂(除透析时常规使用肝素外),共同观察5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性指标(瘘的血流量、彩超检测血管内径、血栓形成率等)和安全性指标(出血、过敏反应、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结果]1第1~5年,治疗组血栓形成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第3~5年,治疗组瘘口内径、动脉端穿刺处血管内径及静脉端穿刺处血管内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ALT、AST、出血、过敏反应、凝血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可预防和减少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同时防止瘘血管纤维化和穿刺处的瘢痕形成,使瘘血管保持弹性,降低狭窄的发生率,有效维持动静脉瘘的正常功能;长期间歇性使用疏血通注射维护动静脉瘘是安全的。

  • 标签: 疏血通注射液 动静脉内瘘 慢性肾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 深入研究地塞米松棕榈指注射膝关节腔注射结合中医疗法。方法 选取120例我院门诊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将接受地塞米松棕榈指注射注射治疗的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接受地塞米松棕榈指注射联合中医疗法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8.3%;观察组疼痛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评分改善情况,两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地塞米松棕榈指注射与中医疗法结合起来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可有效消除炎症,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临床疗效提升,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地塞米松棕榈指注射液 中医疗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补黄芪汤联合康复新对痔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70例痔瘘手术患者,以抽签法按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为研究组提供术后中药补黄芪汤联合康复新治疗,对照组则提供康复新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8%(P<0.05);研究组的创面愈合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补黄芪汤联合康复新,利于加快痔瘘术后创面愈合。

  • 标签: 内补黄芪汤 康复新液 痔瘘手术 创面愈合
  • 简介:摘要: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是指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下和(或)浆膜下多发性充满气体的囊肿,属于少见疾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也无特殊治疗办法。临床无特殊治疗办法,我院用粘膜注射针抽吸联合囊注入聚桂醇注射治疗结肠黏膜下气囊肿病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肠气囊肿症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眼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4例眼部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肿瘤细胞为分化良好的小B淋巴细胞。肿瘤细胞B细胞表面抗原和bcl—2多弥漫(+),T细胞表面抗原(-)。CD10、cyclinD1(-),2例CD5(+)。Ki67较低。结论:MALT淋巴瘤是眼部最常见的淋巴瘤,眼眶发病占首位,其次是眼喻、泪腺、结膜。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不具有特异性,与良性反应性增生等鉴别比较困难。通常需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别。恶性度不高,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治疗与预后,并分析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进行积极治疗,并且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和受累淋巴结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患者无瘤生存期比常规化疗患者的生存期长,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而言,不应过于积极的治疗,需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必要时作出相应干预,开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淋巴细胞样 淋巴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摘要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作为新型蒽环类药物脂质体制剂,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既往至少经过一线标准治疗的复发或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成年患者。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属于2.2类改良型新药,于2022年1月7日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数据有限。为进一步规范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在PTCL中的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员结合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制定了该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米托蒽醌 脂质体 临床研究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食管癌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淋巴示踪,分析各区域淋巴示踪效果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因食管癌在我科进行食管癌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应用纳米碳混悬淋巴示踪,对照组仅行常规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及各区域淋巴结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随访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生存情况,对比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每例清除18.6枚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15.1枚淋巴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在转移淋巴结数目(P=0.233)及转移度(P=0.463)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碳混悬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试验组在此区域平均毎例清除4.38枚淋巴结,其中0.34枚为转移淋巴结,对照组平均毎例清除2.52枚淋巴结,其中0.10枚转移淋巴结,两组比较试验组(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在上纵隔、腹腔及下纵隔其他淋巴结区域,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转移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淋巴结转移为随访终点,试验组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48)。但生存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结论纳米碳混悬在食管癌术中淋巴结示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下纵隔食管周围淋巴结示踪效果更佳,在距离肺引流区较近的区域示踪效果差,在降低或延迟淋巴结转移方面有一定效果。

  • 标签: 食管癌 淋巴示踪 区域淋巴结 纳米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联合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近中期疗效。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晋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以R-CHOP方案治疗;观察组31例,予以脾多肽注射联合R-CHO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生存质量、生存率,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CD8+)、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骨髓抑制、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结束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血清VEGF、bF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个月,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HOP方案单独及联合脾多肽注射治疗DLBCL,疗效确切,对抑制患者新血管生成、改善远期生存率方面均具有一定效果,但脾多肽注射联合R-CHOP方案能有效改善DLBCL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脾多肽注射液 R-CHOP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ES)对比检测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LGBLE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基因序列,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5例LGBLEL患者和5例泪腺MALT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利用WES进行基因测序,应用BWA软件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应用HaplotypeCaller软件进行基因组变异筛查,用ANNOVAR软件对变异结果进行注释,用Varscan软件筛查单核苷酸变异和小插入/缺失基因,用ExomeCNV软件鉴定外显子拷贝数变异。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以及功能模块网络构建,筛选出最大团中心值最高的突变枢纽基因。结果平均每个样本检出16.63 Gb数据。单核苷酸变异结果显示各样本常见的突变类型为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LGBLEL组和MALT淋巴瘤组同义突变、错义突变的基因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GBLEL组终止密码子缺失的基因个数多于MALT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插入/缺失基因结果显示常见的突变类型是移码突变、非移码突变的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LGBLEL组与MALT淋巴瘤组的插入/缺失基因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GBLEL组和MALT淋巴瘤组发生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的个数均较少,对最终结果无明显影响。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和功能模块网络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共得到6个差异表达的关键基因,即IGFN1、TCP10、SLC45A4、BTBD7、PHGR1和PIEZ02基因。结论IGFN1、TCP10、SLC45A4、BTBD7、PHGR1及PIEZ02基因是LGBLEL和MALT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可能与LGBLEL发展为MALT淋巴瘤的机制有关。

  • 标签: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 泪腺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 全外显子测序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