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手法淋巴引流联合气压综合疗法对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康复科和血管外科就诊的5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接受手法淋巴引流综合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传统压力疗法。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组织水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判治疗后疼痛情况并测量肢体周径大小来评估最终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疗程的治疗后,50例患者下肢情况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测量细胞外含量、肢体周径差和VAS分别为(1.43±0.56)L、(3.82±0.67)cm和(3.42±0.57)分,而治疗组分别为(0.71±0.96)L、(2.65±1.65)cm和(1.58±0.29)分,患侧肢体均较治疗前组织水肿程度降低,疼痛减轻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而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性更大(P<0.05)。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淋巴引流联合气压综合疗法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并显著地减轻肢体的肿胀和疼痛,是目前一种非常有效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 标签: 淋巴引流 淋巴水肿 气压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14例肢体淋巴水肿伴局部亚临床感染患者接受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治疗结果以患肢感染情况、肢体含水量变化来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亚临床感染得到控制,水肿明显消退(P〈0.05)。结论手法淋巴引流能有效治疗亚临床感染性淋巴水肿。

  • 标签: 手法淋巴引流 治疗 亚临床感染 淋巴水肿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23岁,因胸痛、胸闷伴高热10余天,于1998年4月底入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扫描示右上纵隔肿瘤,于1998年5月转入上海某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纵隔恶性淋巴瘤",多次行放疗及化疗,症状好转,但肿块未消失,于1998-10-06入我院就诊。查体:精神差,贫血貌,头发脱落,颈部及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触诊时不肿大。X线胸片示右上肺小片状模糊影,可能为结核灶;胸部CT示

  • 标签: 纵隔 淋巴结核 淋巴瘤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density,LVD)和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舌癌样本来自138例实施舌癌切除术的患者。利用单克隆抗体D2-4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LVD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舌癌患者的LVD和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结果:舌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已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未转移肿瘤组织(P〈0.01)。LVD与舌癌患者T分期、分级、淋巴结状态和临床分期(r=0.229,0.221,0.794,0.740)具有紧密联系。结论:LVD有规律的增长可能是舌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预测舌癌患者早期的淋巴转移。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生物标记 淋巴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lymphomas,DHL)是一组伴有MYC和BCL2或BCL6同时发生染色体易位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临床进展迅速,经积极治疗后难以缓解、易复发进展,预后极差。双表达淋巴瘤(double-protein-expressionlymphomas,DPL)是一组有别于典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过免疫组化存在MYC和BCL2双表达,其临床进展相对迅速,治疗效果欠佳。目前,对于DHL及DPL的治疗仍是一个挑战,新的治疗手段目前正在研究中。

  • 标签: 双重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2法),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43~82岁);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14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 5例;临床表现最多见乏力、疲倦(9/19)及B症状(11/19),多数(16/18)患者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8例临床均处于进展期;血清M蛋白:IgM型15例、IgG及IgA型各1例、无分泌型2例;17例(17/18)骨髓受累及。形态学分为典型组(9例)及不典型组(10例),典型组淋巴结结构保留,以浆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或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合增生,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增生及滤泡植入;不典型组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5例)、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6例)、FDC网增生和(或)滤泡植入(6例)、边缘带细胞分化(4例)及弥漫性淀粉样变性(1例),两组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9例)、结外脂肪组织浸润(19例)及间质条带状硬化(9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性B细胞均表达CD20、CD79α,肿瘤性浆细胞均表达CD38、CD138及MUM1,8例(8/8)轻链限制,7例中5例表达IgM、2例分别表达IgG及IgA,4例CD23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10%~30%;两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18/18)MYD88 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11例存活,8例死亡,5年存活率21.1%。结论n-LPL/WM少见,临床分期常较高,形态学易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混淆,结合临床表现、血清M蛋白值、免疫组织化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及MYD88 L265P突变检测等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n-LPL/W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BL/ALL)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LBL/ALL的浆膜腔积液标本45例,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中22例标本被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行T细胞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分析。结果45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3.5∶1.0,中位年龄15岁。39例(86.7%)患者有纵隔肿块,34例(75.6%)患者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显微镜下,细胞量较为丰富,弥漫散在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小至中等大小;细胞核形不规则或曲核,可见核裂或乳头状突起,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或无,背景均可见到核碎裂及凋亡小体。22例细胞块免疫表型为19例(86.4%)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20例(90.9%)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65%~95%。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3例标本均显示TdT、CD2、CD3和CD7高表达的异常T细胞,行基因重排检测的5例标本中,4例呈TCR单克隆重排,1例同时发现TCR和Igκ单克隆重排。结论结合临床特征(青少年男性伴有纵隔肿块)和细胞形态特点(大量散在分布的形态单一的中小淋巴细胞,明显的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LBL/ALL进行初步诊断,辅以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LBL/ALL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细胞学技术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对8例直肠粘膜脱垂性便秘行PPH术加芍倍注射治疗的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结果显示,PPH术加芍倍注射治疗直肠粘膜脱垂性便秘有效率100%,且无肛门失禁、无术后出血、无黏膜下坏死或脓肿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半年随访,排便通畅、无复发、无直肠狭窄,大便不尽、肛门部下坠感均消失。PPH术加芍倍注射治疗直肠粘膜脱垂性便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恢复快、痛苦轻.、操作简单、不易复发,易于推广。

  • 标签: 直肠粘膜内脱垂 便秘 PPH术加芍蓓注射液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镜下卢戈氏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消化内科确诊为早期时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4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经过对所有患者卢戈氏进行染色,结合病理学理论,对患者病理结果和染色结果进行系统化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确诊为4例食管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中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轻度非典型增生患者、9例食管鳞癌患者、8例慢性食管炎患者、4例鳞状上皮增生患者。在经过卢戈氏染色后,早期食管癌患者深染例数在10例、淡染例数在3例、不染例数在7例;癌前病变患者深染例数在0例、淡染例数在12例、不染例数在8例。结论镜下卢戈氏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检查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内镜 卢戈氏液染色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诊治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下囊抽吸及孕囊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科对剖宫产切口妊娠20例行B超下囊抽吸及孕囊注射甲氨蝶呤治疗的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20例予B超下囊抽吸及孕囊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后再辅助超声监护下刮宫,95%(19/20)孕妇治疗成功,19例患者全部治疗成功,出血少,1例系葡萄胎剖宫产切口妊娠,行经腹瘢痕剔除,(术后B-HCG下降明显,平均27.10±6.51天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B超下囊抽吸及孕囊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再联合超声监护下刮宫或手术治疗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妊娠 甲氨蝶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营养混悬治疗老年痴呆营养不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本院接收的老年痴呆营养不良患者中抽选50例作为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依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鼻饲匀浆饮食治疗和鼻饲肠营养混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机体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总蛋白以及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营养混悬治疗老年痴呆营养不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较高,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 标签: 肠内营养混悬液 老年痴呆 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远端气道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变化对气道开放压力和黏液吸引压力的影响。方法借助于气道开放的流体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气道充满各种不同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黏液时,开启8~14级气道所需的压力以及黏液清除所需的吸引压力。结果气道开放计算模型表明,当气道黏液具有类似药用甘油室温下的粘度或者呈现花生酱样的流变学特性时,气道开启压力可高达40~50 cmH2O(1 cmH2O=0.098 kPa);根据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不同,吸痰所需的负压高达20 kPa以上,很有可能引起远端气道的关闭。结论在一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由于远端气道高粘度分泌物的存在,限制气道平台压≤30 cmH2O,故不能保证这些气道的有效开放,且这些高粘度的分泌物很难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清除。

  • 标签: 黏液 生物流变学 气道开放压力 吸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美国利普薄层基细胞学技术(LPT)在筛查宫颈上皮瘤变中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采用LPT基细胞学制片技术,结合TBS2001报告系统,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妇科就诊的42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及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例标本取材满意率为100%,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中正常或良性细胞改变者共4041例,占被检人数比例的94.4%;检出阳性患者238例,占5.6%,其中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135例,占阳性患者的56.7%;非典型鳞状细胞倾向上皮高度病变(ASC-H)31例,占13.0%;低度鳞状上皮病变(LSIL)39例,占16.4%;高度鳞状上皮病变(HSIL)31例,占13.0%;鳞状细胞癌1例,占0.4%;非典型腺细胞(AG-CUS)2例,占0.8%;HPV感染40例,占0.9%。球杆菌感染448例,占10.5%;放线菌感染39例,占0.9%;滴虫感染115例,占2.7%;霉菌感染217例,占5.1%。ASC-H以上的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的符合率为94.4%。结论LPT技术结合TBS报告系统应用于宫颈细胞涂片配合阴道镜活检,是筛查和诊断子宫颈癌和癌前期病变的可靠手段。

  • 标签: 宫颈癌 利普液基细胞学 TBS报告系统 宫颈阴道镜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薄荷油滴鼻在鼻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腔创面黏膜修复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鼻镜术后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两组均在术后予以干预手段,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冲洗+辅舒良鼻激素喷鼻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薄荷油滴鼻。疗程结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鼻塞鼻腔疼痛评分、临床疗效的差异。

  • 标签: 薄荷油滴鼻液 鼻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注射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5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单抗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综合护理,比较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抗注射联合化疗治疗,配合综合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

  • 标签: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化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