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原发性颅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其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历年来收治的10例原发性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原发性颅恶性淋巴瘤早期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影像学检查确诊率较低,较易误诊,活检是唯一确诊方法。10例患者中经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确诊6例,1例患者开颅手术活检,3例患者开颅病灶切除术后病理确诊。10例患者中6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单纯放疗2例,生存期9~33个月;单纯化疗2例,生存期6~36个月;放疗联合化疗2例,生存期10~43个月。结论原发性颅恶性淋巴瘤系临床少见颅恶性肿瘤,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早期确诊率低,病理活检是唯一确诊方法。治疗以手术切除病灶后放疗、化疗、放疗联合化疗为主,整体来讲,临床治疗预后差。

  • 标签: 颅内恶性淋巴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淋巴囊减压术治疗Lermoyez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材料来源于我科2007年至2013年收治的Lermoyez综合征病例共6例,均为经保守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眩晕者,术前完善检查,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术后进行随访,评估眩晕、听力、耳鸣、耳闷变化。结果术后66.7%(4/6)患者眩晕完全控制,33.3%(2/6)患者眩晕基本控制,57.1%(4/7)的患耳听力好转,33.3%(2/6)的患耳耳鸣减轻,80%(4/5)的患耳耳闷胀感减轻。结论淋巴囊减压术能有效控制Lermoyez综合症患者的眩晕发作,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Lermoyez综合征 眩晕 内淋巴囊减压术
  • 简介:膜迷路积水(endolymphatichydrops,EH),又称淋巴积水,1938年由Hallpike和Cairns发现其为梅尼埃病(Meniere’Sdisease,MD)的基本病理变化。随着对膜迷路积水的不断研究探讨,目前认为膜迷路积水是一些由于内耳损伤所导致的不同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包括梅尼埃病、伴

  • 标签: 膜迷路积水 手术入路 内淋巴囊 造模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特点和消化镜分型,并评估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反映肿瘤增殖活性及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南京鼓楼医院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6.4±18.1)岁]未经治疗、病理确诊为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及消化镜资料(分为慢性胃炎样型、凹陷型和隆起型)。通过目测法判断病灶为阳性(FDG摄取高于周围组织)或阴性(FDG摄取低于周围组织),摄取方式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勾画病灶感兴趣区,记录SUVmax,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对3种类型病灶SUVmax进行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发生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与非转化病灶的SUVmax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UVmax与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SUVmax判断病灶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结果PET/CT阳性者15例,诊断准确性为41.7%(15/36),其中,对消化镜分型为慢性胃炎样型的诊断准确性最低(4/16),凹陷型次之(6/15),而隆起型病灶最高(5/5)并多以局限性为主(4/5)。隆起型病灶SUVmax(10.7±6.4)明显高于慢性胃炎样型(2.1±0.8)和凹陷型(2.7±1.4);F=13.010,均P<0.05)。36例患者的病灶SUVmax[2.7(1.8, 5.0)]与Ki-67指数[10%(15%, 40%)]呈正相关(rs=0.345,P=0.039)。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不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病灶[9.4(3.1,14.8)与2.3(1.7,3.9);z=-3.044,P=0.002],且SUVmax判断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的阈值为6.5(曲线下面积为0.788,P=0.011)。结论18F-FDG PET/CT在诊断隆起型病灶上优势明显,但对慢性胃炎样型及凹陷型效能欠佳。SUVmax可用于辅助判断胃MALT淋巴瘤增殖活性及是否存在弥漫性大B细胞转化成分。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直肠前壁脱垂19例,将消痔注射纵行注射于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下层,  将含白矾的消痔注射注射到松弛脱垂的直肠粘膜下层后

  • 标签: 治疗直肠 注射液治疗 消痔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提高冲击波能量的前提下,提高碎石效果和效率。方法通过减小冲击波源放电回路的总电感量。结果大大改善了电冲击波的特性参数。结论500次脉冲以内ESWL治疗尿路结石。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病人生命,解除喉梗阻所致呼吸困难,改善病人通气功能的主要措施,随着人工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挽救了许多呼吸衰竭病人生命,而此类病人病情危重,全身营养状况差,充足的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危重病人的并发症及改善其预后。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肠外(TPN)与肠(EN)两种,在危重病人的临床营养支持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肠营养无论在预防感染和代谢并发症还是减少肠道通透性、防止细菌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机械通气病人因不能经口进食,常需留置鼻胃管进行鼻饲。由于人工气道的影响,插胃管过程及鼻饲过程均有其特殊性。关键词机械通气;鼻饲;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20(2015)10-209-021.方法发病后肠鸣音恢复且无肠营养支持禁忌者,选用适当型号的硅胶胃管鼻饲流质饮食,从胃管内滴入营养500mL/d~1000mL/d,开始速度50mL/h,病人能耐受,则可加速,最终速度为100mL/h~120mL/h。2.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淋巴栅栏状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淋巴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该病主要累及45~55岁的中年人,病变主要累及腹股沟淋巴结。本文报道1例65岁老年女性患者,镜下表现显示梭形细胞栅栏状排列伴间质内出血及石棉样纤维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cyclin D1、β-catenin阳性表达。该病罕见,需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误诊和过度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行次全切术后复发的淋巴囊肿瘤病例,且初次诊断为乳头状汗腺瘤,分析其CT及MRI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重点总结其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到201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的18例淋巴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常规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其中2例行第一代黑色素瘤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9p21(CDKN2A)、8q24(MYC)基因检测。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岁)。淋巴痣发生部位分别为腋窝淋巴结15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颈部淋巴结1例,髂外淋巴结1例。所有病例均仅累及单个淋巴结。镜下观察,18例淋巴结被膜上均可见痣细胞聚集,8例同时沿着被膜伸入小梁中,其中3例呈小灶状散在分布于实质,另有1例痣细胞呈团块状大量占据淋巴结实质。所有病例最大病灶的直径范围为0.2~6.5 mm。18例淋巴痣的组织学类型均为普通痣,绝大多数病例细胞学形态类似良性的皮肤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不典型性、坏死和核分裂象。仅1例占据实质的淋巴痣中可见少部分富于细胞区域呈现不典型特征,包括核质比增加、出现小核仁以及偶见核分裂象。13例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100蛋白、SOX10、Melan A和p16均为阳性,仅1例HMB45有少数细胞弱阳性,所有病例Ki-67阳性指数<1%。2例痣细胞巢团累及实质淋巴痣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29个月(中位时间31.5个月)。1例淋巴痣患者因涎腺癌全身转移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痣是一种良性的淋巴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当淋巴痣累及淋巴结实质及被膜下窦时,或偶尔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寻找被膜或小梁上形态温和的痣细胞巢团,以及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FISH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 标签: 淋巴结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荧光 诊断,鉴别 预后
  • 简介:乳糜尿是斑氏丝虫病的晚期症状之一.由于丝虫对淋巴系统的破坏,使淋巴回流障碍,淋巴管内压力升高,淋巴逆流到泌尿系统形成乳糜尿排出体外,由于乳糜尿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使患者出现贫血、面色苍白、消瘦、全身乏力,严重者可造成低蛋白血症而危及生命.1992年至1995年我们采用多径路淋巴管静脉套入术缓解淋巴管内压,治疗乳糜尿30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乳糜尿 套入术 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呈瘤瘤组合的皮肤局限性淋巴管瘤毛母质瘤。方法对1例皮肤局限性淋巴管瘤毛母质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右肩皮肤蕈状肿物,大小4.5cm×3.5cm×2.0cm,切面基底部见一结节,部分有石灰样感,结节外周囊性多房,内含灰白色半透明糊状物。镜检基底部结节表现典型毛母质瘤的组织学特点,外周呈淋巴管瘤结构。免疫组化结果衬覆淋巴管腔的扁平细胞D2-40弱阳性,CD31、CD34(对照,瘤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及VEGFR-3均阴性。结论皮肤淋巴管肿瘤和毛母质瘤分别为皮肤软组织和附件来源的肿瘤,二者同时发生并且形成独特的瘤瘤现象非常罕见。

  • 标签: 皮肤局限性淋巴管瘤 毛母质瘤 瘤内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镜诊断。方法:选取38例2020年5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的首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次,可出现腹部饱胀、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经镜检查,有浸润型、溃疡型和糜烂型,各有16、12、10例,在临床诊断中,因其病理学特征及镜检查结果常误诊为胃溃疡或胃癌,需行病理学检查或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其临床病理特征不具有特异性,在诊断及治疗过程当中,要综合临床表现、镜检查、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等提高其诊断率。

  • 标签: []原发性胃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内镜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gastricmagnantlynphoma,PGML)是常见的胃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胃镜下表现形态多样,确诊和分型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如临床医师及镜医师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镜下表现认识不足,电子胃镜检查时不积极活检或活检取材浅,不易获得有价值的病变组织,无法确定诊断,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和镜特征,进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消化内科2014年01月—2017年02月确诊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镜特征。结果12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2例,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11例CT均存在胃壁不规则增厚改变,6例CA125升高,镜下表现符合溃疡型7例,隆起型3例,黏膜粗大型2例,病变镜诊断率为0%,但均取病理活检,病理诊断率为100%,病理诊断均为B细胞来源淋巴瘤,治疗效果观察存在并发症接受手术及术后规范化疗患者、规范化疗无明显并发症患者均存活,一般情况良好,化疗方案均为COPD方案。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表现形态多样,但多具有特征性影像学、实验室改变,同时积极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率,COPD方案为主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内镜特征,诊断率,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恶性淋巴癌患者应用康艾注射联合化疗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恶性淋巴癌患者94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应标准确诊的恶性淋巴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化疗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康艾注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下降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恶性淋巴癌患者应用康艾注射联合化疗治疗方式实施救治,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康艾注射液 化疗 恶性淋巴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参附注射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参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化疗同时给予参附注射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250ml静滴,每天一次,15天一疗程,连用三个疗程。对照组单独用化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参附治疗组的缓解所需时间缩短;外周血WBC.plat降低程度小;血清lgG.lgM含量明显增高。结论参附辅助化疗可缩短缓解时间,降低毒副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增效减毒
  • 简介:[摘要]瘢痕疙瘩因其治疗存在一定的复发性,是世界医学领域上的一大难题。尽管有大量关于瘢痕疙瘩的研究,但至今仍未有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对瘢痕疙瘩的形成机理还未完全掌握。复习了相关文献,对曲安奈德注射瘢痕疙瘩注射超说明书使用进行一简要介绍。

  • 标签: [] 曲安奈德注射液 瘢痕疙瘩 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气道痰栓和痰滞留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1例患者气道痰栓和痰滞留典型MSCT影像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后清晰显示气道痰栓和痰滞留部位、形态、范围和并发症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和重建明确诊断气道痰栓和痰滞留,有利于临床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标签: 痰栓 痰液滞留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Meta分析乳腺癌患者淋巴结预防性照射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纳入比较以内乳淋巴结照射与否为干预措施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进行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原始文献,13 181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与乳未照射患者相比,乳照射患者5年总生存未见改变(P=0.490)。通过以患者治疗日期以及入组人群风险程度为划分标准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于2000年后治疗和入组条件为Ⅱ-Ⅲ期(N+、T3-T4期)高风险患者乳照射后5年总生存明显提高(P=0.003、0.006)。与乳未照射患者相比,乳照射明显提高患者5年无瘤生存(P<0.001)。结论在现代放疗技术下,乳腺癌淋巴引流区照射提高了患者无瘤生存率,并且可能会对Ⅱ-Ⅲ期(N+、T3-T4期)高风险乳腺癌患者带来总生存益处。

  • 标签: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内乳淋巴结 荟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