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漂泊诗年轻时我曾到西湖孤山脚下拜谒曼殊,见墓砖上有浮浪子弟画了两爿女人的唇;唇暗失血,如夹在书页里的干枯的蔷薇。我想起墓中人的诗:"偷尝天女唇中露",和日本艺伎百助枫子的热吻,像经文一样烙在你的戒牃上。如今只剩下空空的孤山,空空的鹃啼的回声,空空。你似乎对子规的泣啼格外感动,是因为你也咯血么?在杭州北高峰下巢枸坞,唐朝高僧韬光禅师的法安寺驰担,你夜无寐,忽闻空山鹃啼,一声,又一声,急一声,缓一声。"杜鹃来时春已非",若

  • 标签: 石涛 和尚 孙中山 孤山 诗僧 咯血
  • 简介:宋代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设立了译经院。为了维持译经事业的进行,国家开始了专门培养梵语翻译人才的伟大创举,先后两次各招学50人进行培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悉昙章、声明及梵经义理等。维持了近百年的译经院为宋代的佛教事业培养了不少人才。惟净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而成为一代译主,其他人中有的在译经中担任重要职位,有的则为西去求法作出了贡献。宋代这一专门培养译经人才的活动,开创了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先河。

  • 标签: 宋代 译经 梵语 翻译
  • 简介:鸠摩罗什(Kumarajiva,350—409年),又作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等,略称罗什,意译为童寿。据《高僧传》卷二、《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等记载: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父名鸠摩罗炎(Kumarayana),母名耆婆(Jivaka),兼取父母之名为罗什。七岁随母出家,

  • 标签: 译经 天台宗 鸠摩罗什 沙弥
  • 简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其对翻译经济演进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讨论了全球化的定义,探讨了翻译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在这个时代翻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认为在地球村时代,必须顺应这个大潮,改变我们固有的观念,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在翻译与经济互动中求生求胜,这是我们保持翻译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

  • 标签: 全球化 翻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竞合”
  • 简介:清朝初年的弘仁、髠残、八大山人、石涛被稱为“四画”。他们皆明末遗民,在绘画创作上,居然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在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打破陈规,富於创新,不受古人约束,风格独特,自闢蹊径。王伯敏说四的画:“弘仁用笔空灵,以俊逸勝;髠残笔墨沉着,以醇樸勝;八

  • 标签: 弘仁 绘画创作 八大山人 王伯敏 石涛 画僧
  • 简介: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贯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他不仅佛学造诣深,而且善诗善画,还工篆、隶、草书。

  • 标签: 贯休 唐末五代 悯农诗
  • 简介: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 标签: 《僧圆泽传》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
  • 简介:有个园林工人对我说,昔日的西湖“三多一少”,三多就是寺庙多、别墅多、坟墓多,一少就是树木少。寺庙多意味着多。

  • 标签: 寺庙 坟墓 西湖 意味 园林 诗僧
  • 简介:“未曾有”是中古译经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词语,来自对梵文词adbhuta和ascarya的意译,义为“奇特、希有”。从唐朝到现代“未曾有”主要用于“得未曾有”一语,一直在书面文献中使用,口语文献中罕见。同中古译经中相比,其意义和用法在后世的使用流传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未曾有 中古译经 意译词 梵汉对勘 流传
  • 简介:我不谈翻译的艺术,或就我的翻译领域而言,译诗的艺术。这是因为,我认为,不打好基本功,奢谈翻译的艺术是没用的,是虚荣和虚幻的。有句行内话,大意是未译百万言,不足以论翻译。所谓百万言,主要还是指基本功。虽然我本职的新闻翻译何止千万言,文学翻译也不止百万言,但我认为翻译主要是一门技术,更像科学研究,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

  • 标签: 新闻翻译 经验 汉语 朝向 文学翻译 科学研究
  • 简介:李文俊,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祖籍广东中山,1930年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在《译文》与《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多年,曾任《世界文学》主编、中国译协副会长兼文艺翻译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中外文学交流会委员、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等。李文俊的主要译作有诺贝尔奖得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等,并出版两本福克纳评传和画传。另译有美、英、加、澳等国文学作品多

  • 标签:
  • 简介: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也,或云邑人,为丰尚书之子。贞观初年,居于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故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誉。国清寺是天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也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时,该寺佛教相当兴盛,香烟缭绕,高僧云集,法会不断。

  • 标签: 五台山 天台山 诗僧 风景名胜区 《宋高僧传》 寒山
  • 简介:行道图像常见于两京寺院,主要流行于初唐至中唐期间,北宋中期以后已不见于文献记载。依据文献记载及传世祖师图像,可以推论行道图像在晚唐、五代期间日益衰微,约南宋时消失踪迹。唐宋之际,伴随着佛教祖堂的逐渐盛行及祀祖仪式规范化,坐姿样式的祖师图像日益兴盛,最终取代行道图像的主流地位,这很可能是导致行道图像衰微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行道僧图像 衰微 祖师信仰 祖堂
  • 简介: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

  • 标签: 中国佛教 道风建设 内因 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