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黄夏年在《佛教文化》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教育会是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界在庙产兴学的运动中产生的。寺庙僧众害怕民间以办学为名而夺取寺产,于是开始办教育会。教育会自办学,或请绅士办人民小学,由寺庙出资。一方面办幼年僧徒小学,培育僧众人才,一方面办普通小学,以补助国民教育,一定程度上客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教育目的不明确,没有系统的组织,

  • 标签: 教育会 中国近代 佛教史 《佛教文化》 普通小学 庙产兴学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成为一支统治阶级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官制度正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宗教管理的产物.官制度不仅加快了佛教本土化进程,而且增强了僧尼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佛教参与社会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这对当前国家宗教政策的制定和宗教管理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僧官制度
  • 简介:西北大学最近征集墓志,其中征得一块墓志铭,铭盖上刻有篆书12字:“赠尚衣奉御井府君墓志之铭”,该铭方形,边长约40厘米。

  • 标签: 墓志铭 留学僧 唐代 日本 国号 西北大学
  • 简介:《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先生用恢弘的大笔刻画了清代政治、经济、人文、法制等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第四回为视角,以点带面地来探讨清代的法律影响因素、社会法制形态,为读者展现清代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法律与文学 清代法制 《红楼梦》
  • 简介:本文探讨戒律外寺制规的产生原因,并且探讨了其时效性、地域性、目的性、针对性和通用性、大愿力和高僧所为等特点,其中本愿大怀是其主要意义。

  • 标签: 别制僧规 戒律 共住规约
  • 简介:《域外小说集》的译者持"译经意识",执行"迻译亦期弗失文情"的翻译理念。这种意识与翻译策略是译者基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作出的一种互文性选择,体现译者具有个体性与社会性双重身份的意识形态、文化意识、伦理意识、规范意识、语言意识、诗学意识,这些意识及读者需求的共谋成为翻译选择的主因,也成为文化资本是否能成功流通与积累的关键。

  • 标签: 《域外小说集》 译经意识 文化资本 翻译策略选择
  • 简介:“砖瓦东山行,无路不逢”这是黄梅当地百姓日日相传的五祖寺昔日盛部况。

  • 标签: 东山 砖瓦 僧人 黄梅
  • 简介:齐己《早梅》一诗描写了“梅花开”的情状,是咏梅诗里难得的佳作.原本习禅的僧人齐己却渴望投身于士大夫的政治生活,具有与其身份不相符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晚唐特殊的时代造成的,《早梅》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体现出这种矛盾性.

  • 标签: 齐己 梅文化 诗僧 禅宗
  • 简介:因为一段10秒钟的小视频,南京艺术学院66岁的保洁师傅吴大爷,一夜之间成了'网红'。起初他很难相信,自己单手弹钢琴的视频,在网上竟然有上万人观看,'我弹得也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就被拍下来了。'而当天晚上,孙女把视频放给他看,还兴奋地讲述同学们的评论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真的火了'。对此,他也有点受宠若惊。

  • 标签: 钢琴课
  • 简介: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以来,玄奘法师的著作和学说思想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近邻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影响尤大。玄奘成了享誉中外的世界名人。本文拟对朝鲜古代入华求法学对玄奘法师唯识学说的研习传和播作探讨。

  • 标签: 唯识学 玄奘 《成唯识论》 窥基 玉华宫 五台山研究
  • 简介:乔叟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便是他对中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个人解读,并通过此作品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赦罪的故事”是本作品中一个动人额的故事。本文欲从故事的文学体裁,赦罪的人物角色分析,以及作者的表现手法等三个大方面来分析这篇故事,细化对于《坎特伯雷故事集》全文的解读。

  • 标签: 乔叟 坎特伯雷 赦罪僧 讽刺 说教故事
  • 简介:晚唐五代诗普遍选择"苦吟"诗风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当时诗坛风尚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佛教徒的唱经方式和苦修传统在诗歌领域的展开。在此种诗风的影响下,晚唐五代的诗创作显示出与中唐僧诗不同的特征,前者乃"禅人之诗",而后者则更近于"诗人之诗"。

  • 标签: 晚唐五代 苦吟 诗僧 僧诗
  • 简介:敦煌文献P.5015可与P.3715、P.2729拼接缀合,拼合后的文书内容更加完整。文书所提及的唐政府所给与归义军的各种赏赐,当是为了赏其收复凉州之功,归义军收复凉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归义军收复凉州后,唐政府曾以派遣防秋兵马为名,遣郓州兵驻守凉州,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与郓州兵有关的记载。

  • 标签: 《归义军僧官书仪》拼接缀合凉州 收复进程郓州兵
  • 简介:一位注重将艰深佛法融人生活的禅师,善于将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升华成蕴含佛理的名言;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一生崇佛善施、慈悲为怀,以诚信仁爱为言行宗旨;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诚挚的友好之情,自2003年9月起,他不顾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力反对和恐吓威胁,先后多次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当地佛教界共同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 标签: 中国人民 流水 日本右翼势力 南京大屠杀 世界和平
  • 简介:两《唐志》中书目著录部分对于孙化撰写书目均有记载,但是同样的书目,记载内容却有不同之处。本文从两《唐志》记载入手,利用两《唐书》内容作为佐证,诸史籍相关记载内容作为旁证,并对比史籍著作年代等,对两《唐志》"子部"关于孙化书目的著录讹误作以考证。

  • 标签: 孙僧化 两《唐志》 《星占》 《六甲周天历》
  • 简介:以慧皎《高僧传》编撰的材料来源为考察的立足点,由此不断上溯,寻绎《高僧传》在体例上的源自和精神上的指向,可以清理出一条“道安一佑一宝唱一慧皎”的演变线索。这条线索的意义在於能够揭示《高僧传》书写范式成立的关键消息:经录是传得以孕育成型的“母胎”,从经录到传,是佛教经籍背後着译者角色,亦即人的地位,日渐凸显的过程;《高僧传》书写范式的成立正是佛教内部从经典到人、从古到今学术嬗变的必然结果。

  • 标签: 经录 僧传 《高僧传》 书写范式
  • 简介:“作为一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为什么愿意放弃好好的事业和前途,到这里出家?”“因为在天台寺我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能够自利,找到人生的幸福自在,也能够利他,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师父的理想是这样,我们这群师兄弟的理想他都是这样。”

  • 标签: 名校 天台 僧人 服务社会 大学生
  • 简介:跨国移民将原居国宗教文化带入移居地,带往世界各地。被视为中国传统宗教的汉传佛教亦随着华人向外迁移而流播海外。当前全球化时代,汉传佛教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会馆宗教模式犹存,新兴传播模式以华人移民社群与国际化团联盟为标志,移民社群被纳入佛教全球化战略。从中国文化入手,通过扎根当地,实现佛教全球化目标,即为组织化——中国化——本土化三面向的全球化过程,这也意味着汉传佛教试图摆脱移民族群宗教标签转向全球性宗教。

  • 标签: 华人社群 国际化僧团 联盟 跨境传播
  • 简介:摘要本文以《聊斋志异》(卷一)为例,列出其中涉及道文化的文本。通过文本的对比分析和归类,发现每一类型的人物形象都被蒲松龄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这其中既有对黑暗现实严厉的控诉,又有对虚幻世界的向往等等,从中亦可窥探出蒲松龄崇道抑佛的倾向,内容丰富。

  • 标签: 《聊斋志异》,僧人形象,道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