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关商国号的由来与取义,迄今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又文献中,普遍存在着殷商混用或殷商合称的情形。本文指出:商是本号、自称,殷是别号、他称。商早于殷。商起初是作为族名使用的,这一族名出现于该族凤凰图腾成立以后,时间上不晚于传说中的商族始祖契;商族名形成的地域,则应在东方,今鲁西南地区。又商从族名上升为“有天下之号”即国号,始于汤;汤定“有天下之号”为商,不仅光显了商族的功绩,而且具有神化其政权的功用。至于商之别号、他称“殷”,本起自周人之泛称东方民族为夷;周灭商以后,周称商为殷也并不含贬义。

  • 标签: 商国号 玄鸟 凤凰图腾
  • 简介:飞白书是在八分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书体。其创法于汉,兴盛于魏、晋、南朝、唐、宋,书法名家、帝王将相多有好擅,文坛英豪颂美一时,流行千年之久。然而其随着书写工具改用木皮飞白笔之后,沦落成一种文字游戏而式微。本文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试图对飞白书的产生、书体特征及发展演变进行较全面而理性的考察,并对飞白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予以客观的审视与评说。

  • 标签: 广泛 沦落 文坛 南朝 式微 文字游戏
  • 简介:胡小石《文古文》、舒连景《文古文疏证》和商承祚《文中之古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文》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文》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

  • 标签: 《说文古文考》 《说文古文疏证》 《说文中之古文考》 比较
  • 简介:《战国策·赵策·触龙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 标签: 先秦文学史 古代散文 中国文学史 一个问题 《古代汉语》 学语文
  • 简介:昔者成王告成武功,祖述克殷鸿烈,爰有《酌》诗。其开篇有言:“于铄王师,遵养时晦。”左氏征引,转相附会;毛郑阐抉,翻成幽圈。施及后世,治经史者多有发挥,言人人殊,纷若聚讼。今不揣椿昧,举其大端,率尔奋笔以陈之。

  • 标签: 考辩 成王 开篇 附会 经史
  • 简介:“谀臣”、“佞人”吕效祖“谀”,《文》释为“谄也”,是指用花言巧语巴结奉承有权有势的人,《盐铁论》“富贵多谀言”大概也的是这个意思。“佞”,《文》释为“巧谄高才也”,比“谀”还附加了一个“高才”的本领。用现代语来说“谀臣”、“佞人”两者都...

  • 标签: 佞人 仁义道德 《说文》 太宗 《战国策》 《盐铁论》
  • 简介:艺术的起源具有原因多元性:物种的进化、人类的生成、人和高等动物的视听快感的联系,为它提供了生物学、生理性的基础;生殖繁衍和两性之爱又为其提供了生物学的和社会学的必要前提;原始巫术活动是艺术发生的最重要的“契机”;人类的物质性生产实践是艺术发生的社会学的终极性根源。另外还有游戏、语言、意识、心灵表现等等,也都是艺术起源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机制。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了这些条件因素及其关系,才有可能对各种艺术起源进行辩证的分析和把握

  • 标签: 艺术起源 生产劳动 物种进化 两性之爱 原始巫术
  • 简介: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从而打破了魏晋以来取士制度中的门阀垄断,世庶界限相对淡化了.但同时隋朝也规定了'工商之家,不得仕进'的禁令,对工商之家还是采取歧视性政策.而'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四民本末的界限仍然是严格的.唐代科举制度虽为寒士打开了仕进的大门,但这扇大门对工商之家来说是仍然紧闭着的.根据范传正披露的情况,李白无法提供足以证明他非工商之家的谱牒户籍等材料,以备户部集阅,而户部也不可能存有李白家族的原始档案材料是确凿无疑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恰恰使李白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儒家经学的羁绊,从而走进充分发展个性自由的广阔空间.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是倒因为果的.

  • 标签: 李白 科学制度 谱牒 《旧唐书·职官志》 《新唐书·选举志》 科学考试
  • 简介:在洛阳的城市研究中,逐步兴起了一种观点,即把洛阳视为中华民族的圣地或华夏文明的圣城。洛阳"圣地圣城"从最初一些地方学者的立论倡,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先后得到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关注和支持。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脉络,对洛阳"圣地圣城"进行梳理,考察相关学者的立论基础和论证依据,同时从国家文化高度对洛阳"圣地圣城"加以反思。笔者认为:民族圣地概念内涵、流变考察不足,仍未能将洛阳与中华民族圣地唯一对应起来;论证过程存在立论不够严谨,论证不够深入,难以服人的现象;洛阳"圣地圣城"还面临其他城市的挑战,如何在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面扬长避短,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避免地方主义,超越地方性,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 标签: 洛阳 圣地 圣城 考论
  • 简介:三士始自世亲,或更早,但将其彰显并赋予它以道次第意义的却是阿底峡.此后,噶当和他派有缘大德补阿底峡之不足,充实或调整了三士修行内容.宗喀巴则集三士之大成,力倡'共道'之说.继之而起的格鲁派后学著作不辍,又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三士.

  • 标签: 三士说 藏传佛教 阿底峡 噶当派 格鲁派
  • 简介:方镇帅佐主宾之结构钩连,于东晋一代政局,干系极大;对后世幕府制度,影响亦深。而东晋方镇,督区最广、权柄最重、居住最久、事功最大四项兼备,无有过于桓温者。本文主要述桓温始督徐兖参与戎机、继掌荆州都督区坐大位势、终至执秉中枢政轴,历凡三十余年,其幕下僚佐于史有征者四十多人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府主的亲疏分合,从而约略推见桓温用人方略和幕府构成之整体风貌。

  • 标签: 方镇 幕府制度 整体风貌 有征 州都督 府主
  • 简介:《家礼》五卷,旧题朱子撰,或称《文公家礼》,始出於朱子殁後,宋、明间屡有翻刻,且远播於朝鲜,影响甚巨。然此书是否出自文公手作,白面世以来,屡兴争议。清王懋骇作《家礼》,断言“《家礼》非朱子之书也”,《四库提要》采信其,称“是书之不出朱子,可灼然无疑”,王遂成公论。

  • 标签: 《家礼》 朱子 考辨 《四库提要》
  • 简介:《〈圆音正〉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文章就该书在反切、尖团字、上口字、语音学、音韵学、方言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加以分析,供作者在修改时参考。

  • 标签: 《〈圆音正考〉注说》 反切 尖团字 上口字
  • 简介:关于南宋以来形成的“十四经”之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对已成型的“十三经”的补充,又因为“十四经”之名流传并不广泛,因此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若将“十四经”置于宋元经学史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便可以发现,“十四经”其实并非“十三经”的延续,而是以朱熹为代表的一批士人针对南宋官方的“六经”制度而提出的“私议”,它的出现代表了一批士人试图完整传承早期儒家经典的努力。从此,以宋学为核心的“四书五经”遂与以博古为特色的“十四经”并列,而“十三经”反而是“十四经”精简化、定型化的结果。

  • 标签: 南宋六经 十三经 十四经 《仪礼》 《大戴礼记》
  • 简介:《华阳国志》记战国楚庄(足乔)伐夜郎事文中有“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奘柯”之句,颜师古引之注《汉书》,释牂柯爲系船之杙,后世遂多以牂柯为庄(足乔)始所命名;清学者郑珍辨其误会,谓《管子·小匡》记齐桓公当定霸之际就曾说到牂柯、雕题等远方之国都“莫违寡人之命”,足证其得名与庄(足乔)系船并不相干。但牂柯之名究何由而来,郑氏却未作定论。从《管子》之记,知牂柯原是周初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且春秋时期犹独立存在。然齐桓而

  • 标签: 牂柯 春秋时期 《华阳国志》 且兰 夜郎国 《管子》
  • 简介: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代称谶纬。

  • 标签: 郑玄 转纬为说 谶纬 党锢之祸
  • 简介:关于韦庄生年,迄今有六种说法,分别是:一、曲滢生:851年;二、夏承焘:836年;三、刘星夜:847年;四、李建中:853年;五、黄震云:831年或稍后;六、齐涛:849年。诸材料,韦庄生年应在832年至838年之间,故写为“约836年”较为妥当。

  • 标签: 韦庄 生年 年谱
  • 简介:为明代文学研究者习用的刘嵩“宋绝无诗”论实际并不存在,刘嵩只有相似的“宋不足征”论。该论实是自南宋特别是元代中期以来的崇唐抑宋风气盛行的产物,站在理学立场的黄容对此夸大其词,而发动了激烈批判。

  • 标签: “宋绝无诗”论 “宋不足征”论 唐宋诗之争 理学
  • 简介:“端午”食粽祭屈原源流孙永义关键词端午节,粽子,屈原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89.18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诚如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所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其日正是葵...

  • 标签: 端午节 粽子 屈原
  • 简介:自唐张怀瓘《书断》论书谓"刘徳升即行书之祖"后,至今人们深信不疑,本文对古代文献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考证出刘德升不但不是"行书之祖",且与"行书"毫无关系,是位在"隶书"方面有造诣的书家。通过进一步挖掘研究,揭开了"刘德升"之神秘面纱,确定其当与汉末曾任蜀郡太守的"刘胜"是同一个人。

  • 标签: 刘德升 刘胜 行书 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