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实验室技术能力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方法。方法利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3次食品中重金属分析考核结果,比较了z比分数方法、点分数法和组合分数法对考核的综合量化分析结果。结果z比分数法得到的5个考核目标物的满意率分别为78.1%、93.8%、81.2%、90.6%和93.8%;点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的满意率分别为75%、71.9%、90.6%;组合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各实验室综合表现满意率为81.2%。结论3种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结果分析。z比分数法适用于单一因素分析能力评价;点分数法适用于一次多个因素分析能力综合性评价;组合分数法适用于实验室历次考核结果综合能力分析。

  • 标签: 食品污染物 重金属 能力评价 Z比分数法 点分数法 组合分数法
  • 简介:紫苏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种中药之一,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其中的迷迭香酸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本文研究了紫苏提取物的制备方法、迷迭香酸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该提取物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提取物中迷迭香酸含量为37.49±0.24%(质量比),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较抗坏血酸强,而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不如抗坏血酸。

  • 标签: 活性氧自由基 紫苏提取物 能力 清除 实验研究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 简介: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加工荔枝干,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荔枝的形状、色、香、味及营养成分,与传统荔枝干加工采用的日晒法和火焙法相比,有很多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荔枝 真空冷冻干燥 冻干产品 实验研究
  • 简介:针对成品辣椒红色素仍含有大量的脂肪酸类物质,对辣椒红色素的品质和色价影响较大等问题,本篇实验研究通过对除辣后的辣椒红色素进行酸洗和碱炼的探索,进行酸洗-碱炼新工艺的整合,达到对辣椒红色素的纯化,提高辣椒红色素的品质,采用0.2%浓度的磷酸将辣椒红色素在60℃下酸洗,离心分离后,采用4.5%NaOH溶液在45℃下碱炼并用丙酮萃取,使辣椒红色素色价从149.17提高至297.07。

  • 标签: 辣椒红色素 酸洗-碱炼 色价 纯化
  • 简介:蔗糖具有产量大、纯度高、可再生等特点,经不同途径深加工使蔗糖改性可以得到各类食品添加剂,使蔗糖的附加值升高,适用性拓广,功能性增强,越来越引起重视.

  • 标签: 蔗糖衍生物 食品添加剂 蔗糖 深加工
  • 简介:以麦芽、糙米、废弃啤酒酵母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富集γ-氨基丁酸,定向降解生成所需要的糖原和蛋白原,通过一定的配比研究,控制美拉德反应,然后采用连续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开发功能性麦精。本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淀粉酶、蛋白酶定向酶解麦芽的参数,确定蛋白酶的添加量为0.2%、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h以及淀粉酶的添加量为0.2%、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h;研究了通过促进糙米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富集γ-氨基丁酸,确定添加VB6以及硫酸钙提高γ-氨基丁酸含量;研究了促进啤酒酵母自溶的条件:pH6.0、食盐添加量0.8%、50℃条件下提取4.5h。

  • 标签: 功能性麦精 麦芽 糙米 啤酒废酵母 Γ-氨基丁酸
  • 简介: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率来比较二者的生物接近度(Bio-accessibility)。在实验中,首先从万寿菊干花颗粒中制备叶黄素和叶黄素酯,随后分别灌胃到雄性SD大鼠中,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24小时内粪便中二者的排泄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黄素的排泄率较叶黄素酯高。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判断叶黄素酯的生物接近度较叶黄素高。

  • 标签: 叶黄素 叶黄素酯 生物接近度
  • 简介:苦豆子资源在国内比较丰富,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较高,目前国内外对苦豆子的研究和利用重点放在了生物碱上,本文对苦豆子生物碱传统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了试验比较,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苦豆子生物碱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生物碱效果较好,最佳条件是微波提取时间为30S、微波功率为360W、料液比为(g/mL)1∶5。利用这种方法生物碱的提取效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工序较为简单,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 标签: 苦豆子 生物碱 微波 提取
  • 简介:对三氯蔗糖与螺旋蛋白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构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氯蔗糖及其衍生物等强力甜味剂的甜味机理涉及:以3'-OH/2-O(AHs/Bs)参与受体蛋白肽链侧链形成多重疏水吸引;质子供体4'-OH(AHs4)与侧链第四个氨基酸残基(如谷氨酰)质子受体之间形成额外分子间氢键;三氯蔗糖分子6-OH和6'-Cl形成的弱分子内氢键将有助额外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并且C-4'上卤素取代基及其立体化学结构也对甜味产生重要影响.AH,B,X理论和多点结合甜味理论都被用来解释三氯蔗糖及其衍生物的甜味肌理.

  • 标签: 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衍生物 螺旋蛋白受体 甜味机理
  • 简介:溶菌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糖苷水解酶,作为天然生物防腐剂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日化用品等领域。但是,天然溶菌酶为非广谱抗菌剂,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在于能够水解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很少,且被一层较厚的脂多糖类物质所覆盖,所以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几乎没有作用。一些学者通过改性研究以实现天然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杀灭或抑制作用。文中概述了国内外对溶菌酶的化学改性、生物改性以及物理法超高压改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改性方法的效果、优点与不足,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拓宽天然溶菌酶的抗菌谱和使用范围,对天然溶菌酶改性研究和作为广谱抗菌剂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溶菌酶 改性 革兰氏阴性细菌 抑菌
  • 简介:为避免饮料中柠檬酸的过量使用所致的中毒隐患,研究了柠檬酸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通过实验室仿制饮料的毒理试验,测定了柠檬酸对受试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证实长期饮用5%的柠檬酸可使小鼠肝脏受损.

  • 标签: 饮料 柠檬酸 毒理试验
  • 简介:机体的各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代谢、氧化平衡被打破有很大的关系。天然产物当中广泛存在着高效、无毒的天然抗氧化剂,其对于维持这种平衡,减少氧化对细胞内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的破坏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如何建立简捷、快速、有效的抗氧化模型,进而准确评价受试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其在食品、医药以及日化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本文详细归纳总结了利用细胞、大鼠、小鼠、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等生物体建立抗氧化模型方法的实验原理、建立方法以及各自生物抗氧化模型的种类、特点特性和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各类生物模型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对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展望。

  • 标签: 细胞 大鼠 果蝇 秀丽隐杆线虫 抗氧化活性评价
  • 简介:为了了解臭豆腐的食用安全性,促进生产工艺的改进,对臭豆腐生产中的豆腐坯、豆腐卤坯和油炸后的成品进行了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表明:用于臭豆腐生产的豆腐坯卤制后,其细菌总数达到了4.5×107CFU/g,大肠菌群达到了2700MPN/100g。参照卤制豆腐干类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大肠菌群超标近20倍;但臭豆腐卤坯通过高温油炸,细菌总数降至5.0×10CFU/g,大肠菌群降至7MPN/100g,降到了食用安全的微生物指标;对于袋装油炸臭豆腐产品的杀菌强度,在115℃杀菌时间必须60min、121℃40min产品才能达到无胖袋的要求。

  • 标签: 豆腐 臭豆腐卤坯 油炸臭豆腐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 简介:纳他霉素是26种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的一种,主要由3种链霉菌产生,分别是恰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chattanovgensis)、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natalensis)和褐黄孢链霉菌(Streptomycesgilvosporeus),经发酵、提取、精制获得的具有广谱、双效的生物防腐剂。它既可以抑制各种霉菌、酵母的生长引起的食品腐败,又能抑制真菌毒素的产生,防止造成毒素型食物中毒。

  • 标签: 抗真菌抗生素 生物防腐剂 纳他霉素 褐黄孢链霉菌 真菌毒素 大环内酯类
  • 简介:类胡萝卜素是一类橘黄、黄色或红色的色素,存在于质体中,具有许多不同的生物功能和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遗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和植物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开发用来分离所需类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资源及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食用植物的方法、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 标签: 类胡萝卜素 遗传工程 生物合成 转基因微生物 转基因植物
  • 简介:染料木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具备抗肿瘤、防止骨质疏松、抗氧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对染料木素抗肿瘤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促进其研究和应用,并为进行抗肿瘤前药分子设计提供依据。

  • 标签: 染料木素 衍生物 抗肿瘤 生物活性 化学修饰 保健食品
  • 简介:本文论述了蛋白酶及其与生物催化剂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生物催化剂氧化酶的分类特征、应用状况和使用过程中的优点与局限性及当前的研究进展.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方法的发展,展望了生物催化剂氧化酶的广阔应用前景.

  • 标签: 生物催化剂 工业研究 化学工程 氧化酶 应用前景 蛋白酶
  • 简介:通过实验对豆豉后发酵过程中菌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后发酵过程中由于高渗透压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微生物不能生长。但少数的耐盐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能够暂时适应该种环境,呈现暂时生长趋势并产生大量的酶。同时制曲过程中霉菌所产生的蛋白酶等一直作用于后发酵过程中。利用这些酶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形成豆豉所特有的色、香、昧以及豆豉所特有的功能性营养成分。

  • 标签: 豆豉 后发酵 乳酸菌 芽孢杆菌 鲁氏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