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儒、道、佛三家都反对虐待动物,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反对虐待动物,即便是杀食,也反对给动物造成无谓的痛苦。道家将人与万物的生命视为自然的过程和现象,否认人类具有超越万物之上的权力和地位,较之儒家,其反对虐待的态度更加强烈。在中国三大文化传统中,佛教在反对虐待动物方面不仅具有最为系统的思想观念、最为坚决而彻底的立场和态度,而且还将救助动物作为一种宗教修行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不忍心看到任何动物遭受杀戮,对任何形式的生命都充满关爱和敬畏,才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尊重。

  • 标签: 反对虐待 尊重传统 敬畏生命
  • 简介:公共政策以“公共性”为其逻辑起点,以公共利益为最终目标,因而,公共政策蕴含着伦理的诉求,影响着政策的目标和执行。公共政策伦理以追寻公共政策之善为旨归,寻求政策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政策伦理的失范。通过确定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在政策过程中的和谐统一,重视公共政策主体的伦理素质建设,提倡公民对政策过程的参与等理路可以寻找到规范政策伦理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公共政策 政策伦理 伦理失范
  • 简介: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也能为祸。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改变人类的传统伦理规范,使之更符合天理,更符合人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必须受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益,尽可能地扼制其负面影响。

  • 标签: 符合 天理 社会伦理 传统伦理 伦理问题 人性
  • 简介:行政程序与行政伦理具有终极意义上的共通性.评价法律程序正当性的主要标准是它使人的尊严获得维护的程度.行政伦理从内在道德机制上保证行政行为的"善",行政程序则依赖外在的法律强制行政行为"合法律性".在行政程序中建立起尊重与信任、沟通与参与、监督与责任机制,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保障.

  • 标签: 行政程序 行政伦理 共通性
  • 简介:先秦人性论肇端于孔子'性近习远'说,因类相近的人性须切合相似之人欲去把握.而孟子首创'性善'论,旨在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理性之所在,要求统治者'从其大体'以行'仁政'.荀子正是把孟子所不屑的'小体'即人的感官欲望视为恶的人性,以论证'化性起伪'的绝对必要性.孟、荀相悖的人性论又都是归宿于儒家德政一途;荀子同孟子一样,要求居人君之位者对贪欲泛滥、民不聊生以及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承担主要的、甚而是决定性的政治责任.

  • 标签: 先秦儒家人性论 荀子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考察提出了"消费"与"伦理"的结合所可能存在的词语矛盾.尽管现代消费社会通过对消费的重新阐释消解了消费伦理的矛盾性,并从道德的正当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两个方面设定了消费伦理存在的可能性,但在实践中消费伦理却并没有获得充分的现实性.本文通过对消费伦理存在的现实性的三种质疑,试图以否定的方式来完善消费伦理的理论建构.

  • 标签: 消费 消费社会 经济合理性 道德正当性
  • 简介:不论是采用历史的眼光,还是借助于现实的视角,诚信问题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追问,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社会的条件下。基于现实的考察,会发现,网络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给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都带来严重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也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而对网络诚信危机的原因考察,则把目标引向了主体内在自律和社会外在他律的网络诚信的双向建构。

  • 标签: 网络社会 网络伦理 内在自律 外在他律
  • 简介:纵观古今中外伦理学、伦理、道德与道德观的研究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基本可以将伦理、道德体系和相关的学说、学术体系划分为四种。对伦理道德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伦理道德现象,明确理想的现实主义需要构建怎样的道德理论体系和道德实体。

  • 标签: 伦理 道德 政治 宗教 正向价值
  • 简介:公共责任与行政伦理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具体化.行政伦理的失范会导致公共责任的缺失,行政行为的失控,有害于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任何政府为了实现其统治职能,都必须具有为之服务的公共责任制度,公共责任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行政伦理 公共责任 行政责任
  • 简介:在咱们中国,谈论得比较多、比较久的话题中,生态伦理问题应该算得上一亿在老祖宗那儿,它被称为“三才”。后来的学者把“三才”学说提升到一种哲学理论的高度。

  • 标签: “三才” 生态伦理 学说 伦理问题 哲学理论 祖宗
  • 简介:近几年,在文学界掀起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讨论和运用的热潮,我们在肯定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要走出伦理批评的误区,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只有把它和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相融合,才能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生命力,促进文学批评的发展。

  • 标签: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责任与义务
  • 简介:企业伦理是企业处理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目前,我国企业伦理建设不足,已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更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以诚信为时代主旋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道德体系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研究确定企业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是构建这一体系的基础。

  • 标签: 企业伦理建设 路径 探究
  • 简介:传播伦理是立足于现实关系又超越现实“关系”的精神气质,网络舆情是网民对社会现实和中介性社会事件的能动反应以及相伴生成的动态势能;而作为治理对象的舆情则指“舆情危机”,它可以用“理之未显,势之已发”的哲学话语来描述。建构的传播伦理明晰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并突显舆情危机演变的“事件性”“中介性”“刺激性”特质,同时指明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伦理策略:应当治“理”而非治“事”,需要建设现实的组织实体,有必要助推文化自信语境下个体的主体革命。

  • 标签: 网络舆情 传播伦理 舆情治理 伦理策略 治“理”而非治“事”
  • 简介:(三) 公平原则与其他民法原则的关系,民法公平原则的实现还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本身就是公平原则法律适用的结果

  • 标签: 伦理分析 公平原则 原则伦理
  • 简介:《萨迦格言》是一部在我国西藏地区流传很广的哲理格言诗,它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藏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其中蕴含的伦理思想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被表现出来,为藏民族深深接受和喜爱。

  • 标签: 伦理思想 格言诗 西藏地区 精神生活 文学史 藏民族
  • 简介:陈独秀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年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家大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道路.他最初信奉维新派的主张,后又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5年9月,他创办了(后改为)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猛烈地抨击封建旧礼教、旧文化,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对当时在旧封建礼教桎梏下的家庭伦理道德,陈独秀有着独特的思想认识,并把这种思想渗透到他的实际行动中.

  • 标签: 家庭伦理思想 陈独秀 半殖民地半封建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封建社会 《青年杂志》
  • 简介: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我国政府多年来努力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然而,随着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自利性日益膨胀,驱使其在土地行政中违法违规。这些不合乎伦理的土地行政行为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也损害了我国政府形象,甚至恶化了与公众的关系。因此,政府在土地行政时,必须通过法律和伦理的双约束,真正保护和控制好宝贵的土地资源,进而处理好人地的矛盾。

  • 标签: 土地伦理 土地行政伦理 自利性 经济人
  • 简介: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当代意蕴所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的价值基础地位,为自然负责。汉斯·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倡导一种对自然、未来、后代的责任,这种责任伦理学不仅具有深刻的本体论论证,而且试图通过对责任的效用性论证和责任的实施方式把责任原理运用到现代技术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约纳斯 责任 责任伦理 实践
  • 简介:台湾的"医学伦理教育"受重视起因于"医疗纠纷"频传,医患关系之恶劣促使台湾医界与学界开始反思"医学伦理议题"与"医学伦理教育方式"。在台湾,传统医学伦理之授课模式强调"知识性"之传递,重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但随着台湾医界与学界发现"医学伦理议题"并非具有统一、标准性之答案,须藉由不同层面的伦理讨论才能获得相对共识;而医患关系的处置需在伦理情境中才能让学生较深刻地感受。因此,台湾医学伦理教育方式继而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翻转教学模式,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医疗人文素养。而本文旨在介绍台湾医学伦理教育发展状况,并对伦理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说明。并于终章对当前医学伦理教育与临床现状进行简单地反思,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医学伦理 生命伦理、专业伦理、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