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间规约是民间社会组织的自治规范,是除法律外的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方法和机制之一。通过对民间规约中佛教规约的个别研究与分析,发现由于"信仰"的原因,佛教规约为"佛教人"所熟知,并发挥着强制性的约束力。佛教规约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在法治社会的构造与反思中,由佛教规约引发的启迪颇多。深究佛教规约的实质内涵,分析其功能和限度,有助于在法治建设中为有效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秩序奉献力量。

  • 标签: 民间规约 佛教规约 功能限度
  • 简介:民间规约是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自治规范,是古代法律秩序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法律秩序的生成过程中,民间自治规则始终是社会法律秩序的建构基础。民间规约和官方法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互动关系。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民间规约,工商业行会规约的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 标签: 民间规约 工商业规约 法律秩序
  • 简介: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与罗马规约的生效,国际社会对其反响强烈。在对规约赞誉的同时,也不免因为其规定的管辖权与国家主权有所冲突而受到一定程度的评判。在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主权仍然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安身立命、稳步发展的保障。因此,面对国际社会的现实,需以批判的眼光认真审视《罗马规约》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罗马规约 管辖权 国家主权
  • 简介:妇女是劣势"社会群体",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应当是适足住房权重点关注的群体,将妇女纳入住房权的最明显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蕴含在确立该项权利的措辞之中。但在全球范围,妇女的继承、土地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的法律和家庭暴力,以及妇女参与住房程序程度不够的问题使得妇女适足住房权得不到保障。在国内有隐蔽于多重制度和结构中的对妇女适足住房权的歧视,这种歧视性的现实使得妇女的空间诉求遭到挤压,本文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这种现象,以推动政策和法律的改善。

  • 标签: 适足住房权 挤压 空间诉求
  • 简介:和谐社会的呼吁,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提出要求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服务素质,但现实中权钱交易、腐败成风、以权谋私现象普遍存在,服务素质缺失。究其原因,行政伦理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行政领导服务素质的缺失分析——行政伦理建设的缺乏,从完善行政伦理的法制化建设和加强行政领导者的伦理观念的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服务型行政领导者的伦理建设。

  • 标签: 行政伦理 服务素质
  • 简介:信息行为是通过自律和他律两种基本方式来控制的。信息技术本身是负荷价值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信息伦理建设应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原则。信息伦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性。

  • 标签: 信息伦理 价值 技术 文化 基本原则
  • 简介: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普遍伦理 特殊伦理 德位合一
  • 简介:<正>1998年7月17日,16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意大利罗马通过了《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罗马规约"或"规约")。该《规约》于2002年7月1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国际上第一个国际刑事法院的正式成立。国际法学界和国际刑法学界给予该《规约》及国际刑事法院以极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该《规约》是"国际刑法的核心文件","是迈向实质性国际刑法的重要一步。"作为一部国际法中的"刑法典",该规约第120条规定:"不得对本规约做出保留",但是该规定不妨碍一国对某项条款的内容做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法 战争罪行 危害人类罪 国际人道主义法 咨询意见
  • 简介:《罗马规约》的制定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的成立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世界各国终于在保护人类基本利益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规约的规定以及随后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对缔约国乃至第三国的国家主权都造成了一定的侵蚀。规约的缔约国因此对规约的执行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在这其中,澳大利亚对规约的执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澳大利亚在注重与国际刑事法院的协调的同时,保护国家主权,关注国家安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标签: 《罗马规约》 澳大利亚 执行 国家主权
  • 简介:引言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规约》)第30条在国际刑法的发展史上首次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国际犯罪的心理要件作了一般性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学者批评和争议的中心。[1]对于《罗马规约》第30条关于心理要件的一般规定的理解,特别是对'故意和明知'的措辞的解释,两大法系学者的研究显示了严重的国别倾向,大陆法系背景的学者和英美法系背景的学者存在全然不同的解读。《罗马规约》的起草历史已经表明,其是在两大法系间的争议与妥协中诞生的,这一点

  • 标签: 中的故意 故意明知 约中的
  • 简介:【摘要】毋庸置疑的,这种法律职业伦理为所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们提供了相同的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也增强了法律职业者的凝聚力,并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监督坏境。建立起共同的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法律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冲突,社会多一点包容,在保障法律公正性的同时,尽量使其与大众伦理相协调,才能使法律职业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才能更好的维持社会的正义。【关键词】职业伦理内部准则相互协调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有关法律职业伦理的讨论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和建设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法律职业愈来愈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律职业伦理无疑也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二、法律职业伦理的相关概念法国学者爱弥尔·涂尔干对职业伦理作过精辟的论述:“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内部准则”,这就是职业伦理。我国学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1]在我国,法律职业人员包括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人员、法官、律师和检察官等,因此,法律职业伦理更多的体现在法官、律师以及检察官的身上。由于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特点有明显差异,因此会产生各自的独特的职业规范要求,尽管上述三者立场、职责各异,但由于他们都是为实现法的目的而参与司法过程的法律职业者……

  • 标签: 伦理关系 伦理大众 大众伦理
  • 简介:公共和谐治理需要契约伦理价值规范和价值力量支撑。当前公共治理伦理正逐渐实现从“身份伦理”向“契约伦理”的伦理转型。契约伦理从维系利益和谐的角度构筑公共和谐治理的根基;从促进“我-他”和谐的角度营建公共和谐治理的主体秩序;从增进“群-己”和谐的角度优化公共和谐治理的社会环境。公共和谐治理的伦理实现必须从契约伦理制度和契约伦理精神进行伦理秩序的双重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公共和谐治理 伦理实现
  • 简介:人类道德精神的发展和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只不过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的国家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有的国家(例如我国)迄今尚未实现这种转化。即便是在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的国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 标签: 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 社会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道德精神
  • 简介: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发展到被好事者称之为"新潮"的地步。在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和不断呈现的新生暴力特点面前,各执一面的学校道德教育教化和社会法律法规遏制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董仲舒提出"更化"之说与当前新常态之谈、当代学者刘述先从汉朝统治者采用的"王霸杂用"、"儒法兼采"中推概出"规约原则"等等。如何汲取前人经验,总结新世特点,敦促学校在深化德育基础上变更教化之法、合理借鉴规约原则,发挥规约遏制暴力行为的强制性和时效性作用,进而找到切实遏制校园暴力频发的方法成为应对分析的重点。

  • 标签: 校园暴力 规约原则 指向分析
  • 简介:法律的自治不应该仅仅是对实在法的片面追求和机械贯彻,要保持法律的品质和精神,必须融入伦理道德的要素。一种适切的法律自治应是在注重实在法范畴的同时,对伦理道德给予适度的吸纳。作为一份新生的刊物,本刊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希望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一个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

  • 标签: 法律伦理
  • 简介:21世纪中国的发展急需政策创新,政策创新需要政策伦理的指导和规范.政策伦理包括政策伦理的基本范畴、基本系统、基本功能等问题.

  • 标签: 政策伦理 范畴 系统 功能
  • 简介:司法伦理是法官司法行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准则或规范。职责型的司法伦理以完成份内责任为天职,并通过司法行为与后果相连,是一种理性的司法伦理规范。德行型司法伦理则是以未来为指向的,结果如何不在考虑范畴之列。二者关系并不完全对立,都被深层结构所推动,并且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联系。司法伦理的功能指向应当是现实的社会需求,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司法发展程度选择所需求的司法伦理以及功能,因此,以责任或义务为内容、以规范或规则为形式的职责型司法伦理至关重要。

  • 标签: 司法伦理 责任伦理 信念伦理 法律职业
  • 简介:自1995学年,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基于《天主教大学宪章》之理念,成立"专业伦理课程委员会",积极推展专业伦理教育,将专业伦理设定为全校共同必修课程,1997学年正式开课,其后有两所大学基于其各自建校之理念,亦将专业伦理设定为全校共同必修课程,时至今日已有二十二年的时光。如今,台湾各大学校院关于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虽不致有更多学校将之设定为全校共同必修课程,但已然形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台湾的专业伦理教育可说已达某种程度的普及。然而,这一路走来,仍有几个(在观念上)需要澄清及努力的地方。其一,专业伦理是属专业课程?抑或通识课程?其二,专业与职业的混淆及其关联?相形地,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混淆及其关联?其三,师资的来源?是来自于其专业背景教师?还是具伦理(哲)学背景教师?一或两种领域教师的合作教学?笔者藉本文的撰写,对以上三方面之问题作了一番省思及探讨。

  • 标签: 专业 职业 专业伦理 职业道德 伦理(哲)学 专业伦理课程委员会
  • 简介: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对企业道德向题的关注,基本上改变了商业行为与道德毫无关系的传统看法。当今由于企业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活动中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破坏环境、恃强凌弱、损人肥己等违反道德的行为,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于是更多的人开始从道德的角度来讨论企业伦理管理问题,这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伦理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处理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

  • 标签: 企业伦理 企业道德 伦理意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经营 管理学研究
  • 简介:李建华在2016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如何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维持健康政治秩序、保证政治决策科学性的重大课题。一是健全问责机制反映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健全问责机制的主旨在于落实主体责任、通过问责促使党员干部认清权责边界,划定主体权限,一方面防止权力滥用、越界行权,另一方面惩戒为官不为、失职渎职。健全问责机制有助于党员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时综合考虑相关因素,主动防范、

  • 标签: 问责机制 党员干部 政治伦理 权力滥用 决策科学性 失职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