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SXL2基因的突变情况,以及伴ASXL2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45例初发RUNX1-RUNX1T1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情况。根据有无ASXL2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及未突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5例RUNX1-RUNX1T1阳性的初发AML患者,检出c-kit突变59例(40.7%)、ASXL2突变30例(20.7%)、N/KRAS突变23例(15.9%)、FLT3突变18例(12.4%)、ASXL1突变17例(11.7%)、TET2突变16例(11.0%)、NPM1突变8例(5.5%)、DNMT3A突变3例(2.1%)。30例ASXL2基因突变患者中共检出18个突变位点,包括5个点突变和13个移码突变,分别分布在第12、13号外显子。30例伴ASXL2突变患者初诊时乳酸脱氢酶(LDH)低于ASXL2未突变患者(Z=2.34,P=0.020),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未突变患者(Z=1.99,P=0.047)。30例ASXL2突变患者中,21例(70%)患者同时伴有其他基因突变;ASXL2突变型患者RAS突变的发生率高于未突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0%(9/30)比12.1%(14/115),χ2=4.41,P=0.036]。ASXL2突变和未突变患者完全缓解率[86.7%(26/30)比74.8%(86/115)]、复发率[43.3%(13/30)比31.3%(36/1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534;χ2=0.54,P=0.432)。ASXL2突变与未突变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6个月(1~135个月)、30个月(1~120个月),中位无病生存(DFS)时间分别为14个月(0~60个月)、13个月(0~94个月),两组OS、D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22;χ2=0.34,P=0.562)。ASXL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OS、DFS均高于ASXL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7);与c-kit、RAS、FLT3、TET2、NPM1、DNMT3A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OS、D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伴ASXL2突变的RUNX1-RUNX1T1阳性患者具有低LDH和高PT的临床特点,且常与RAS突变共存,其预后好于ASXL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突变 预后 ASXL2基因
  • 简介:摘要钙释放激活钙调节蛋白1(calcium release-activated calcium modulator 1,ORAI1)基因编码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 interaction molecule 1,STIM1)及ORAI1蛋白,二者在细胞膜上广泛表达,ORAI1基因的表达可通过影响二者的功能及结构,进而影响机体对于Ca2+的存储及转运,最终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而发病,本文围绕近年来ORAI1基因的表达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ORAI1基因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 钙释放激活钙通道 钙库操纵的钙内流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血病的分子分型是评估疾病风险、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NUTM1基因(15q14)重排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一种新分子类型,主要见于儿童(≥1岁)和婴儿(<1岁),儿童患者稍多。但是在婴儿ALL中,NUTM1重排是第2位最常见的分子异常。NUTM1重排白血病患儿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敏感,预后较好。NUTM1重排白血病患者较少,我国尚鲜见相关研究和病例报道。NUTM1基因编码的NUT蛋白是一种染色质调节因子,与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及染色质重构有关。文章介绍NUTM1重排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方法、可能的致瘤机制及治疗前景,期望提高临床对此类白血病的认识,为精准分子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分子分型 NUTM1 基因重排 预后
  • 简介:摘要对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中心2017年9月收治的1例由细丝蛋白A(FLNA)基因突变导致的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2岁,临床表现为面容特殊、生长发育落后、反复肺部感染、反复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PAH。基因检测:FLNA突变(exon34:c.5417-1G>A),为新发致病突变。FLNA突变导致的PAH报道较少,本研究新发1例因FLNAc.5417-1G>A复合杂合剪切突变所致的PAH,扩展了FLNA基因的突变谱,同时提示基因检测是排查PAH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FLNA突变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6月龄患儿以腹泻、呕吐起病,临床表现为排稀水样便并次数增多,营养不良,双肾多发结石,胃肠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病理示固有层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绒毛萎缩。全外显子测序发现STAT3基因c.1516G>A(p.E506K)杂合错义突变,为自发变异。该突变未曾见报道,可能是儿童慢性腹泻新发致病突变。该患儿改无乳糖深度水解配方喂养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排便正常,体重逐渐增加,双肾结石变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两兄弟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的(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选和鉴定。方法收集1个OCA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全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以寻找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并利用Sanger测序进行一代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弟弟均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发变白,双眼球震颤,畏光,虹膜半透明,结膜充血,双眼屈光不正。先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子女表型均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两兄弟OCA2基因中均出现3个杂合变异,即c.1290T>A无义突变、c.1363A>G错义突变和c.1204T>C错义突变。其中,OCA2 c.1204T>C尚未有报道,为OCA2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此外,先证者父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母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及c.1363A>G;先证者儿子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先证者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弟弟的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结论本研究中2例OCA2患者均出现3处OCA2基因突变,其中c.1290T>A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突变位点,这些发现丰富了OCA2的致病基因突变谱。

  • 标签: 白化病,眼皮肤 DNA突变分析 OCA2基因
  • 简介:摘要现报道1例6岁男性患儿,临床反复出现肝脏损伤,肝损伤前均有发热,最终诊断为NBAS基因缺陷。与未发现NBAS突变的患者不同,确诊有NBAS突变的患者在每次肝功能损伤前均患有发热性疾病,发热24~72 h后可出现肝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以此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反复出现发热相关性肝脏损伤患者应注意NBAS基因缺陷可能。

  • 标签: 肝功能异常 NBAS基因缺陷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Bmi1在肺癌干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癌病理病机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肺癌术后患者及3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对肺癌干细胞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的表达并分析结果。结果肺癌干细胞组织中Bmi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其与肺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显著关联。结论Bmi1参与了肺癌的发病及进程,是探讨治疗方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 标签: 原癌基因 肺癌肿瘤干细胞 Bmi1
  • 简介:为探索Beinhart1000-1的赤星病抗性遗传规律,以抗赤星病品种Beinhart1000-1为母本,感病品种G140为父本,构建F1及F2代群体,筛选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进行抗性基因的QTL定位。结果表明,Beinhart1000-1的赤星病抗性由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利用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从2653对SSR引物中,得到83对在抗感池间表现多态且扩增条带稳定清晰的SSR标记。以F2代群体115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该83对引物进行扩增,经WinQTLCart2.5分析,构建了83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获得2个抗赤星病QTL位点,分别位于7号和15号连锁群上。

  • 标签: 烟草 Beinhart1000-1 赤星病 SSR QTL定位
  • 简介:为制备β-BGTA1链重组蛋白并进一步开展β-BGT的生物活性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克隆了D—BGTA1基因,从银环蛇毒腺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PCR获得银环蛇毒素cDNA.根据β-BGTA链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银环蛇毒素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连接到克隆载体pUCm-T,转入层coilTop10感受态细胞中,经蓝白斑筛选,PCR鉴定为阳性克隆后测序.测序证明获得了β-BGTA1基因.测序获得的D—BGTA1基因序列与文献报道的D—BGTA1链的基因序列一致.

  • 标签: PCR 蓝白斑筛选 阳性克隆 大肠杆菌 β-银环蛇毒素 A1链重组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报道1例精索脂肪肉瘤的临床资料和分析基因检测罕见病的方法,并经过诊断分析和提供治疗方案,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方法运用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选取病理诊断为精索脂肪肉瘤的石蜡包埋组织,对与免疫治疗、靶向用药、肿瘤驱动和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捕获测序,在DNA水平上分析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形式,从而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结果精索脂肪肉瘤驱动基因相关突变检测显示:CDK4扩增6.61倍,MDM2基因扩增6.61倍;免疫治疗相关检测显示:突变负荷(TMB)为0.56,微卫星稳定分析为稳定型;胚系突变检测未测出与遗传性肿瘤明确相关的致病突变;靶向药物检测显示:可能对哌柏西利敏感。结论通过肿瘤基因检测对精索脂肪肉瘤的病例分析,可以对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一些罕见病和特殊疾病,在临床上运用基因检测的方法,能指导医生认识疾病和进行研究。

  • 标签: 脂肪肉瘤 精索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BRA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癫痫患儿,并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GABRA1基因变异的11例患儿(男4例、女7例),回顾性总结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患儿中,10例为新生变异,1例为遗传性变异。2例患儿携带相同的变异,6例患儿携带国际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起病年龄8(3~14)月龄,其中1岁内起病10例,1岁后起病1例。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其中局灶性发作10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例,肌阵挛发作3例,痉挛发作2例。有5例患儿具有多种发作类型。9例发作有热敏感特点,其中6例因发热诱发癫痫持续状态。2例具有光敏感特点。11例患儿脑电图显示背景异常5例,发作间期有异常放电6例。所有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未见明显异常。9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临床诊断为Dravet综合征5例,婴儿痉挛症2例,不能分类的早发癫痫性脑病1例,其余3例为局灶性癫痫。11例患儿末次随访年龄为8月龄~12岁,8例癫痫发作已缓解6个月~8年,其中1例已停用抗癫痫药物。结论GABRA1基因变异中新生变异较遗传变异常见,其导致的癫痫多数在婴儿期起病,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多数患儿发作预后好,但普遍发育落后。

  • 标签: 癫痫 发作 基因,GABRA1 发育落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亲代表型正常但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可疑成骨不全)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探讨胎儿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胎儿标本及亲代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针对WES检测到的阳性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采集提取丈夫精液与单精子DNA,对致病位点进行PCR扩增并Sanger测序。结果WES检测到胎儿COL1A2基因c.1378G>A(p.G460S)杂合变异,为致病变异,夫妻双方外周血DNA均未检测到该变异。精液DNA检测到该位点野生型与变异型序列,在15个精子中有4个检测到该位点变异。结论为1例骨骼发育异常的胎儿明确了成骨不全的遗传学诊断。亲代的生殖腺嵌合是该家系反复妊娠骨骼发育异常胎儿的原因。在临床遗传咨询过程中,对于表型和和基因型均正常但反复生育或妊娠相同异常表型后代的案例,需要考虑到生殖腺嵌合的可能原因。

  • 标签: 成骨不全 COL1A2基因 生殖腺嵌合 变异 表型 基因型
  • 简介:Rh血型系统是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确认的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具复杂性和多态性的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RhD抗原表型除正常D阳性和阴性表型外,还存在多种D变异型。D变异体主要包括弱D(weakD)、部分D(partialD)和DEL型[1]。为避免在血清学上RhD变异体被误定Rh阴性,采用DNA基因分型技术鉴定D变异型变得越来越重要。

  • 标签: RHD血型 基因型 弱D 部分D DEL型
  • 简介:摘要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2018年10月接诊的1例Weave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9岁2月龄,因"发现生长较快9年"就诊。患儿出生后发现生长较快,智力反应欠佳,言语不清,视物不清,脸型长,前额突,眼距宽,内眦赘皮,鼻梁塌陷,双手足有指垫,走路步态不协调,双足呈内"八"字。基因检测:EZH2基因15号外显子c.1720A>G(p.K574E)杂合变异,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经Sanger测序验证,未检测到患儿父母携带该变异,由于该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患儿父母及胞哥均无相应症状,因此推断该突变为自发突变。结合患儿的特殊面容、临床表现及分子遗传学结果,诊断为Weaver综合征。

  • 标签: 生长过快 EZH2基因 Weaver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质动力蛋白1重链1(DYNC1H1基因相关下肢明显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LED)1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发现DYNC1H1基因致病性变异的4例SMALED1型患儿病例资料,均除外已知与运动发育落后相关的其他基因变异,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和基因型特点。结果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起病年龄分别为1岁、1日龄、1日龄和4月龄,确诊年龄分别为4岁10月龄、9月龄、5岁9月龄和3岁1月龄。临床表现均存在下肢为主的肌无力、肌萎缩,2例合并足畸形,1例合并早期非进展性关节挛缩,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1例合并智力障碍。4例患儿均发现DYNC1H1基因新生杂合错义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评级为可能致病和致病性变异,其中p.R598C、p.P776L、p.Y1109D变异已报道,p.I1086R变异尚未见文献报道。结论对于婴儿期出现不明原因下肢肌无力、肌萎缩、关节挛缩及足畸形、上肢运动能力保留、伴或不伴智力障碍,运动能力缓慢进展者,需考虑SMALED1型可能,必要时完善DYNC1H1基因检测。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儿童 基因,DYNC1H1 常染色体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