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和逻辑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生生之化”,及《中庸》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关系为逻辑起点。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目前学术界对协同治理行动者结构双维通道和动力构成运行机制讨论尚不充分。文章通过分析协同治理在制度形式系谱中定位,梳理其与协同政府、官僚制政府和外包型政府等话语体系关系,继而探讨其行动者构成差异,分析了基于“部门合作”与“公私合作”双向维度行动者网络。从动力产生来源、表现形态和协同演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协同治理动力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 标签: 协同治理 行动者 结构 动力机制
  • 简介: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知性统一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自在与自为“生”之内涵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上孜孜以求。墨子对“生”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上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 标签: 墨子 兼爱 贵生 伦理机制
  • 简介:网络规范是关于人们网络行动及网络社会关系一整套新型社会规范体系,它是随着网络社会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网络规范发展,完善及其惯例比,制度化过程,不仅显示了其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社会结构性生长点巨大功能效应,关系到网络社会运行如何实现其效率和秩序问题,而且也构成了包括网络社会生活中内的人类整体性社会主义生活发展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社会规范 网络协议规范 网络社会 网络规范 结构性生长点 定义
  • 简介:《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之一,其《师》卦中含有丰富兵法思想.正确理解《师》卦与《孙子兵法》关系,对于理解《周易》内容以及《孙子兵法》思想来源是很有意义。本文首先就《师》卦中蕴涵丰富兵学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它提出有关战争“师(众)”、“贞”、“律”、“左次”四大原则,深深影响了后世兵法,尤其是成为《孙子兵法》核心思想主要来源之一.最后,从历史和理论两个层面分析了《师》卦得以影响《孙子兵法》原因。

  • 标签: 周易 师卦 孙子兵法
  • 简介:洛学门人王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王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王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关照,从而彰显王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源于孔子“无讼”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法律价值取向,对于晋商商业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儒贾相通价值观造就了晋商耻讼心理,和为贵儒家思想决定了晋商惯于以非讼方式解决纠纷。晋商“无讼”现象制度渊源在于明清时期以调解息讼为取向纠纷解决机制,其组织渊源在于晋商亲缘、地缘组织形态以及晋商严格行规号规等。晋商“无讼”对于当今企业形成和谐商业关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 标签: 无讼 晋商 约束机制
  • 简介: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概念。正是独立于客体主体概念奠定了道德基础。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纯粹部分而存在,它关注是人终极目的,涉及是人全部使命,体现是人高贵和尊严。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任何其他追求,而其他学科都是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这是整个康德伦理思想起点。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理性双层追求,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 现代价值
  • 简介:<正>自唐代韩愈至近人章太炎、郭沫若,皆以为庄子传孔子之学。孔、庄之间是否存在师承关系,是另外一回事,但在我们看来,二家哲学确有贯通之处:他们皆以生命价值立论,其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生命价值和如何实现生命价值而建立起来

  • 标签: 生命的价值 庄子 孔子 精神价值 生命价值 自由愉悦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而对汉《易》中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态度。而清代盛行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影响。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 象数学 义理学 《御纂周易述义》 纪昀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内涵,要让存在“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能动性以及积极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发展。

  • 标签: 召陵之盟 历史意义
  • 简介:皋陶法律思想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强调德法结合,其二是强调以民为本,其三是强调司法公正与审慎司法,其四是强调天人合一。其思想轮廓包括了修身、明德、敬天、慎罚和安民等要素,为后来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思想元素。皋陶思想遗产不仅为先秦儒家所继承,儒家德法结合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民本思想及司法公正、司法审慎等都能在《尚书·皋陶谟》中找到相对应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与《皋陶谟》思想存在着强烈关联性。《皋陶谟》所包含思想资源可为当下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皋陶 法律思想 德法结合 天人合一 民本思想
  • 简介: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我国集体经济改革过程中产生一种新型企业形式。由于其实践时间不长,理论准备不足,目前,全国性股份合作制企业立法尚未问世,面对纷然杂乱各类股份合作制企业尽快在法律上确定其地位,并立法加以调整,在理论及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一、关于股份...

  • 标签: 股份合作制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合作社 内在规定性 股份构成 按劳分配
  • 简介:两汉《诗》学,主要有今文《鲁》、《韩》、《齐》三家和古文《毛诗》一家。《毛诗》曾先后被河问献王和王莽短时间地立为博士,今文三家则自开创者起就被朝廷立为博士,宣帝时进而一道列为朝廷官学。一经数家而非出同门,这在西汉是绝无仅有的。西汉皇帝为刻意维持这种历史传统和争鸣局面,大都兼而习之,或至少学习三家中两家,如昭帝习《韩诗》、《鲁诗》,元帝习《鲁诗》、《齐诗》,成帝习《齐诗》,哀帝习《鲁诗》、《齐诗》。从其取舍不难看出,三家《诗》地位在西汉并没有高低之别。这一长达二百年学术平衡。

  • 标签: 朝廷 王莽 西汉 今文 两汉 东汉
  • 简介:<正>在我国旧传统思维中,孔子周维方式和哲学观点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它对今天人们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现就孔子守旧边际平衡思维方式及其影响,谈点看法。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和守旧边际平衡思维方式对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有着巨大影响,在一定历史时期,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思维方法。现就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 标签: 边际平衡 孔子 思维方式 现代社会 《论语》 王权主义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一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一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一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一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一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在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在宋代道学运动研究中,濂洛未起前道学思想没有得到认真的对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道统谱系影响,“宋初三先生”标签似乎遮蔽了这一时期真正思想活动;另一方面则由于濂洛未起前道学思想本身限制。然而,从王开祖个案研究看,虽然他在道学思想没有系统创建,但在历史脉络中,足以折射出宋学初兴时内容并构成其有机组成部分,代表了北宋儒家初轨与其渐变时期特征。

  • 标签: 王开祖 道学运动
  • 简介:<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句读而有不同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