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6岁男性患者因尿路上皮癌伴肝脏、淋巴结转移,给予注射用紫杉(白蛋白结合型)400 mg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50 mg口服、2次/d,第1~14天;间歇1周,21 d为1个周期。共行9个周期化疗。患者诉第1~5、7~9个周期静脉滴注注射用紫杉(白蛋白结合型)后约15 h(次日凌晨1:00左右)出现阴茎异常勃起,约2 h后该症状自行消失。均未予特殊处理。此后因疾病进展改用免疫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考虑患者阴茎异常勃起可能与注射用紫杉(白蛋白结合型)有关。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阴茎异常勃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蛋白重组技术低成本、快速制备高浓度人视黄结合蛋白4(hRBP4)参考物质,解决临床hRBP4高值参考物质难以获取的需求。方法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查找hRBP4的互补DNA序列,经大肠埃希菌密码子优化后人工合成,然后将DNA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以构建重组hRBP4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至E. coli BL21感受肽中,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如温度、转速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等)、诱导质粒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His融合标签纯化,获取纯化后的hRBP4重组蛋白。结果DNAMAN软件对比显示编码hRBP4蛋白的碱基序列完全正确,成功构建重组hRBP4原核表达质粒;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亲和纯化产物中可清晰可见约相对分子质量26 000电泳条带;临床尿液和血清hRBP4常规检测系统均可检测到纯化的hRBP4蛋白,且稀释倍数与检测浓度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结论成功构建重组hRBP4高水平表达系统,重组hRBP4蛋白纯度大、浓度高、生产周期短,有望在室间质量评价质控品和有证参考物质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 重组蛋白 参考物质 质控品 室间质量评价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 2017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 6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观察组分为 3组, A组为大量白蛋白尿组, B组为微量白蛋白尿组, C组为正常白蛋白尿组,每组分别为 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都要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检测,并分析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尿液微量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含量都比对照组高。结论尿液微量蛋白和视黄结合蛋白含量的检测,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尿液微量白蛋白;视黄结合蛋白;糖尿病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致残率、致死率及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基层医院,栓治疗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为不能栓治疗的患者,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用纤酶注射液与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72h内),疗效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纤溶酶 脑蛋白水解物 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连续就诊于江苏大学附属句容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栓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24 h内是否出现sICH分为非sICH组和sICH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1c与sICH及3个月不良神经功能预后(mRs>2分)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42例患者,其中sICH组26例(18.3%)患者,非sICH组116(81.7%)例患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抗栓史、高HbA1c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3个月不良预后率分别为38%(10/26)、19%(22/1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发病至栓时间、HbA1c、基线NIHSS评分与3个月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HbA1c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栓sICH和3个月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糖化血红蛋白 静脉溶栓 预后
  • 简介:<正>用ELISA法测定37例AMI患者尿激酶栓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参考值<0.2mg/L。结果:AMI发病后6h内、24h内cTnT阳性率分别为92.59%和100%,明显高于血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66.66%和92.44%),P<0.05及0.01。cTnT增高持续时间(12.81±3.99)d,明显长于KC-MB(2.29±1.51)d,P<0.01。以cTnT出现首峰时间≤16h和12h浓度/24h浓度值>1.0作为栓后冠脉

  • 标签: 溶栓疗效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cTnT 血清心肌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变化对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78例入院时间〈72h且头部MRI检查无出血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10d后复查MR/,梯度回波序列显示低信号为出血性转化;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并探讨影响出血性转化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中11例梯度回波序列呈现低信号。脑梗死组患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2798.46±1072.66)ng/L]与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出血性转化组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3660.03±629.64)ng/L]明显高于非转化组[(2657.01±1066.89)ng/L]和正常对照组[(2173.37±867.77)ng/L;(P=0.000,P=0.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及房颤为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05,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高于2856.90ng/L,对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预测意义,可作为预测非栓性出血性转化的标志物之一。

  • 标签: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脑梗死 出血性转化 梯度回波序列 LOGISTIC模型
  • 简介:目的对晚期胃癌中β-微管蛋白Ⅲ表达与多西紫杉疗效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以多西紫杉方案为主要治疗方案的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肿瘤组织中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情况,并对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晚期胃癌患者中,β-微管蛋白Ⅲ阳性患者的有效率低于β-微管蛋白Ⅲ阴性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后,其耐受性良好,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微管蛋白Ⅲ表达情况可以作为以多西紫杉为主要治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但此结论还需更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多西紫杉醇 晚期胃癌 β-微管蛋白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6例转移性乳腺癌应用紫杉联合顺铂化疗发生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结果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失败的转移性乳癌 联合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血白蛋白联合甘露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出血脑水肿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甘露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人血白蛋白联合甘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联合甘露治疗的效果较佳。

  • 标签: 人血白蛋白 甘露醇 脑出血脑水肿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17p雌二(E2)暴露对雄性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诱导作用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的可行性。方法以E2诱导的剑尾鱼雄性个体的整体匀浆液为材料,采用Sephae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从剑尾鱼体内提纯Vtg。结果确定了被纯化的剑尾鱼Vtg在4%-7.5%NativePAGE电泳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40×l0^3.4%-7.5%NativePAGE电泳后的凝胶分别利用苏丹黑B进行脂蛋白染色、高碘酸.Schiff试剂进行糖蛋白染色和甲基绿进行磷蛋白染色,表明剑尾鱼Vtg是一种富含糖、脂、磷的蛋白。结论表明雄性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变化可作为环境风险评价(ERA)的有效生物学标记。

  • 标签: 剑尾鱼 卵黄蛋白原 提纯 环境风险评价
  • 简介:苦瓜籽含有许多具有抗HIV活性的核糖体失活蛋白,例如α-苦瓜素,β-苦瓜素和MAP30,它们还分别具有堕胎、抗肿瘤活性、抗乙肝病毒活性等。本文从结构、功能、抗HIV分子机制、与其它病毒作用、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了MAP30蛋白的研究,并根据现有的聚乙二修饰方法对MAP30修饰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核糖体失活蛋白苦瓜素 MAP30 人免疫缺陷病毒 聚乙二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L3椎体骨骼肌指数的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单药或联合铂类药物化疗诱导血液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 采用NRS2002和PG-SGA量表,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和CT扫描进行基线营养评估,比较两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 39例入组患者,肌肉减少症组43.59%(17/39),血液不良反应率为76.47%(13/17);非肌肉减少症组56.41%(22/39),血液不良反应率为59.09%(13/22);A、B俩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国北方人种肌肉减少症患者较非肌肉减少症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后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增高。

  • 标签: L3SMI 体质成分 白蛋白紫杉醇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视黄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对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诊断的意义,为控制及延续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尿MALB、酶法测血糖和RBP、亲和层析法测HbA1c。对1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12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尿MALB、血清RB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HbA1c水平越高,尿MALB及RBP水平也越高,两组比较差异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HbA1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MALB、血清RBP含量与糖尿病肾病肾脏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HbA1c浓度越高,尿MALB及RBP浓度水平也越高。尿MALB及RBP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糖尿病肾病
  • 简介:近10年来对于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尚缺乏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既往反映营养治疗的指标包括氮平衡水平以及人体测量等,由于缺乏准确性以及收集复杂等原因影响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血浆蛋白水平也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FN)可检出明显营养不良,测定前白蛋白(PA)和视黄结合蛋白(RBP)可检出早期和亚临床型营养不良[1]。我们从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对30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疾病患者测定血清中的PA、RBP、ALB、TFN,观察它们在营养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确定是否能作为评定短期营养治疗的有效指标。

  • 标签: 胃肠疾病 前白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 营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抑制磷脂酰肌-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白藜芦组,每组10只。建模成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水平,观察各组大鼠的肾组织病理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组织PI3K、AKT、mTOR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以及LC3A/B的表达水平。结果Model组的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高于Sham组和白藜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可见肾外髓质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白藜芦组大鼠肾损伤较Model组减轻。Model组p-PI3K、p-AKT、p-mTOR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藜芦组p-PI3K、p-AKT、p-mTOR表达水平低于Mode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del组LC3A/B表达低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可以明显改善肾IRI大鼠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是白藜芦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从而激活自噬,对肾起保护作用。

  • 标签: 白藜芦醇 肾损伤 缺血再灌注 自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结合蛋白(RBP)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T2DM患者1 030例,比较UACR正常组(<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 mg/g)与大量白蛋白尿组(>300 mg/g)的尿RBP和β2-MG水平;UACR正常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eGFR下降组(<90 ml·min-1·1.73m-2)和eGFR正常组(≥90 ml·min-1·1.73m-2),比较其尿RBP和β2-MG差别。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RBP和β2-MG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UACR的升高,3组尿RBP与β2-MG依次升高,尿RBP与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3.8%、8.5%、39.0%(P<0.001)和12.9%、26.7%、46.8%(P<0.001)。(2)在788例UACR正常者中有12.2%患者 eGFR<90 ml·min-1·1.73m-2;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在eGFR下降组中高于eGFR正常组(29.2% 比 10.7%,P<0.001)。分别以尿RBP和β2-MG的自然对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RBP与UACR(β =0.000 5,P<0.001)、肌酐(β=0.006,P<0.001)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β=0.050,P=0.001)独立相关,尿β2-MG与UACR(β =0.000 4,P<0.001)、肌酐(β=0.011,P<0.001)、收缩压(β=0.005,P=0.031)和空腹血糖(β=0.027,P=0.046)独立相关。结论尿RBP与β2-MG在T2DM患者与尿蛋白及肾功能相关,在UACR和eGFR出现异常之前就可出现异常,对UACR和eGFR正常的患者应早期筛查,并积极控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肾功能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β2-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简介: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栓治疗后再通以及4周内患者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将43例患者分为血管再通组(32例)和血管未通组(11例),将栓后1周内不同时间血清CRP水平变化与梗死血管再通关系、梗死后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即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心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血清CRP水平升高后持续下降者显示较持续升高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所占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71.9%和3.1%(P<0.01);(2)前者4周内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减少,其中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8.3%和62.5%(P<0.01).结论AMI栓后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在预测栓后再通和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预后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视黄结合蛋白(s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常熟市属医院78例肾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同期健康者66名作为对照组,测定sRBP、尿视黄结合蛋白(uRBP)、BUN、CRE、sß2-MG,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病患者的sRBP的结果(88.25±29.82),对照组(49.56±15.26),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RBP可以作为反映肾功能异常的较敏感指标,是评价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程度及部位的重要参数。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NAB-P)治疗复发难治实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5年6月肿瘤内科收治的35例复发难治实体瘤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均给予NAB-P治疗,静脉滴注剂量为130mg/m2,第1d、8d给药,21d/周期,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肿瘤缓解效果、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治疗结果为CR0例,PR8例,SD15例,PD12例,有效缓解率RR为22.86%,病情有效稳定率为65.71%;无死亡和严重感染病例,仅表现为轻度的恶心呕吐、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症状,但血液学毒性症状发生率54.29%较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28.57%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NAB-P治疗复发难治实体瘤具有较好疗效,安全性高,临床治疗时应预防和及时处理血液学毒性症状。

  • 标签: NAB-P 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