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晚期耐药复发卵巢癌的价值。方法:2019.05至2021.09,纳入晚期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52例根据抽签法分到参照组、试验组,均26例。依次采取普通型紫杉、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探究2组用药价值。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1年内生存率更优异,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晚期耐药复发卵巢癌,可提高患者1年内生存率。

  • 标签: 卵巢癌 晚期 耐药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建议。方法: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50名使用抗肿瘤药紫杉蛋白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中,以骨髓抑制、神经毒性、消化系统损伤最为常见,分别为94.00%、90.00%、86.00%,其次是心律失常、皮肤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及其他,占比分别为50.00%、48.00%、32.00%、30.00%、26.00%、14.00%、6.00%。结论:抗肿瘤药紫杉蛋白的不良反应较多,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预防性用药,以此来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白蛋白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与紫杉脂质体治疗复发性卵巢癌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8月收治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 87例,分为 E组( n=44)和 F组( n=43)。 F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奈达铂治疗, E组进行紫杉脂质体联合奈达铂治疗。对比 E、 F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相对于 F组的治疗效果( 18.6%), E组的( 38.6%)较高, 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相对于 F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30.2%), E组的( 6.8%)较低, 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紫杉脂质体与奈达铂联合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取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值得借鉴和支持。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紫杉醇脂质体 复发性卵巢癌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磷脂酰肌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叉头框蛋白(forkheadboxO1,FOXO1)信号通路在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中的表达及其在POP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因POPⅢ度、Ⅳ度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POP组)和同期因其他良性妇科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20例(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检测骶韧带组织中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proteinkinaseB,p-Akt)、FOXO1、磷酸化(phosphorylation,p-)FOX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1,GPX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superoxidedismutase,Mn-SO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OP组较对照组,骶韧带组织中p-Akt/Akt、p-FOXO1/FOXO1表达比例明显上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下调。结论POP组织中PI3K-Akt-FOXO1信号通路被激活,并下调抗氧化蛋白GPX1、Mn-SOD表达,这一分子机制可能参与POP发生发展。

  • 标签: 盆腔器官脱垂 PI3K-Akt-FOXO1 GPX1 MN-SOD
  • 简介:摘 要:近年来国内 1 , 4 丁二发展迅速,产能已超过 200 万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整体开工率只有 50% 左右,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释放,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不少企业生产线成本倒挂被迫停产。优化产品结构,开发下游产品也成为行业每个企业的迫切需求。 1 , 4 丁烯二售价是丁二的两倍以上,丁炔二加氢生产丁烯二联产丁二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1 , 4- 丁烯二;联产;效益     1 , 4- 丁二有很多的生产方法,但是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只有有数的 5 、 6 种。德国 Reppe 开发了用乙炔和甲醛作为生产原料来生产;日本公司三菱化成开发了用丁二烯和醋酸来生产 1 , 4- 丁二;在美国用环氧丙烷来生产的烯丙醇法;还有英国和德国公司合作开发的用 C4 馏分作为原料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的生产成本比较小,竞争力也较强。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    从国内外行情来说, 1 , 4- 丁二的发展前景会很大,自 2001 年起,其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大于 10% , [1] 然而每年的需求量却小于 10% ,这说明它的供求关系是供过于求。再来看我国,我国研究 1 , 4- 丁二生产技术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利用的是 Reppe 的工艺方法,但是其产量却很低,只有每年 300 吨。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加快研究力度,建设了产量为每年 2000 吨的大型装置,但是仍不满足需求。直到九十年代引进了新技术 Davy-Mckee ,产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大约为每年 1.5 万吨。    我国的 1 , 4- 丁二主要消费在 PU 、 PBT 、 THF 、 BGL 等方面,在 2000 年 1 , 4- 丁二的消耗量约 4 万吨,其中, PU 占 15% , PBT 占 37% , GB 占 15% , THF 占 19% 。 2005 年 1 , 4- 丁二有 7 , 5 万吨的消耗量,并且这四种化合物的生产比例基本一致。 

  • 标签:
  • 简介:摘要:1,4-丁烯二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化工原料,粗品为深棕色液体,精品为浅黄色或无色透明液体,广泛用于农药、医药、化工、电池、造纸领域。

  • 标签: 1 4-丁烯二醇 联产 丁二醇
  • 简介:采用转篮法进行体外出实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出液中药物浓度.测定了含不同浓度的单甘酯(0.255%,0.676%,0.967%)和吐温BSO(0.251%,0.683%,0.969%)阿司匹林肠片的出情况.结果表明单甘酯和吐温-80能有效地改善肠片的崩解,并影响阿司匹林的出度.0.255%的单甘酯和0.251%的吐温-80对整个出过程有加速作用.

  • 标签: 溶出度 阿司匹林 单甘酯 吐温-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8年10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前伴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增高患者归入观察组,40例静脉栓前C反应蛋白和/或降钙素原正常患者归入对照组。于患者入院后静脉栓后12h、24h、48h、72h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进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静脉栓后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与各时间段的PCT水平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呈现正相关(r=0.767、0.58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栓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变化与患者的NIHSS评分密切相关,上述指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判断依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变化及意义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弧菌细胞素vvhA融合蛋白(rVvh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方法:应用MTT法、Ho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VvhA对人ECV304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rVvhA诱导人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rVvhA具有降低人ECV304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浓度为2.0HU/ml的rVvhA作用人ECV304,12小时后,其诱导凋亡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浓度为0.5HU/ml的rVvhA处理组,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组加40μMcaspase全酶抑制剂(Z-VAD-FMK)后凋亡率较2.0HU/mlrVvhA处理组有一定程度降低。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人ECV304细胞30分钟后caspase-3活性开始增高,于3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9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rVvhA对人ECV304具有凋亡诱导的生物学活性,caspase-3可能与活性rVvhA诱导的人ECV304凋亡有关。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 rVvh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化脓性心包炎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疾病,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充分的脓液引流。化脓性心包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内纤维蛋白治疗能有效减少化脓性心包炎患儿心包膜纤维蛋白沉积,防止心包黏连、纤维化,从而预防缩窄性心包炎。但目前该治疗方法在儿童化脓性心包炎治疗中应用研究较少,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心包内纤维治疗在化脓性心包炎中应用治疗的研究报道,介绍心包内纤维蛋白治疗的适应证、作用机制、治疗方案、有效性研究及并发症,给儿童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化脓性心包炎 心包内溶纤维蛋白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给予紫杉联合顺铂治疗,观察组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72.97%,27/37)高于对照组(45.95%,17/37),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糖类抗原125、癌胚抗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3.65、3.77、3.80、3.42,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03%,10/37)低于对照组(54.05%,20/37),P<0.05。结论与紫杉方案相比,白蛋白结合型紫杉联合顺铂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宫颈癌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肿瘤标志物
  • 简介:采用大豆分离蛋白和玻纤作原料,并用聚乙二(300)进行增塑,采用传统的热压成型方法来制备大豆分离蛋白/玻纤复合材料。加入10份聚乙二(300),SPI/GF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吸水率降低,断裂伸长率和流动性则呈明显升高。

  • 标签: 大豆分离蛋白 玻纤 复合材料 聚乙二醇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导致门诊血液透析患者住院事件的危险因素,评价血清视黄结合蛋白(RBP)水平与透析患者住院事件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起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血透室进行门诊透析的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58.8%),年龄(60.9±11.7)岁,中位透析龄为43.6个月。收集透析相关数据,检测生化指标,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RBP水平,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记录患者19个月以来的各种住院事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住院事件组与非事件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住院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在19个月的随访期内,80例患者共有26例(32.5%)发生了各种住院事件67次。发生住院事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成、透析龄、糖尿病/高血压比例、透析间期体重平均增幅、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kt/v、URR等方面与未发生住院事件组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钠尿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T)、C反应蛋白(CR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白蛋白、β-微球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住院事件的患者血清RBP水平高于对照组(189.16 mg/L>163.82 mg/L, P=0.028)。通过获得最高的Youden指数来计算血清RBP的截止点,按照165.34 mg/L水平将患者分为高RBP组(n=44)和低RBP组(n=36),高RBP组住院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45.45%>16.67%, P=0.006)。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在校正了性别、年龄、白蛋白和总胆固醇后,只有RBP水平与患者住院事件独立相关,RBP高水平组较低水平组发生住院事件的优势比(OR)为3.64(95%CI,1.14~11.58;P=0.029)。发生住院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高RBP组的住院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RBP组(P=0.005 8)。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发现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升高的血清RBP水平是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升高的血清RBP水平与血液透析患者住院事件相关,RBP是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视黄醇结合蛋白质类 肾透析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视黄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意义。方法以24h尿蛋白排泄率(UAER)将118例T2DM患者分为三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RBP4水平,并以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T2DM非DN组、早期DN组及临床DN组的血清RBP4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与Scr,UAER和TG呈显著正相关(r=0.35、0.69、0.28,均P<0.05),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Scr是血清RBP4的独立相关因素(B=2.41,P<0.05)。结论血清RBP4水平检测对于判断DN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4 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呼吸内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治疗方案和传统紫杉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肿瘤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实体瘤改善客观有效率为68%显著高于对照组36%,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52%(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含量下降、血小板下降、贫血、转氨酶含量升高、皮疹、腹泻、疲劳、恶心等的发生率分别为12%、12%、12%、16%、20%、20%、32%、2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40%、36%、36%、60%、72%、48%、72%、60%(P<0.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呼吸科 肿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磷脂酰肌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及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77例、胃癌患者108例、单纯肝炎患者40例、肝炎合并除肝癌以外其他癌症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54名,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GPC3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比较GPC3和AFP单独及二者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GPC3与AFP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胃癌、单纯肝炎、肝炎合并除肝癌以外其他癌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GPC3水平[中位数(四分位距)]分别为0.079 ng/ml(0.198 ng/ml)、0.048 ng/ml(0.044 ng/ml)、0.073 ng/ml(0.053 ng/ml)、0.050 ng/ml(0.018 ng/ml)、0.023 ng/ml(0.011 ng/ml);原发性肝癌患者GPC3水平高于胃癌、肝炎合并除肝癌以外其他癌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均P<0.05),与单纯肝炎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GPC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9.5%和94.4%,AFP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3.9%和94.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2%和94.3%,GPC3、AFP单独及二者联合诊断肝癌的阳性似然比与阴性似然比的比值(DOR)分别为38.42、27.73和67.01。血清GPC3与AFP表达间有相关性(r=0.34,P<0.01)。结论GPC3与AFP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类 甲胎蛋白类
  • 简介:摘要视黄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protein4,RBP4)被发现在胰岛素抵抗的人和大鼠的血清水平升高,被并证实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本文从RBP4概述及其于T2DM大血管病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相关性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RBP4 T2D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多囊卵巢综合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