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社区成人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的分布调查结果。方法:对所在社区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社区成人居民共计2200名展开调查。全体完成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及两者UACR比值计算,对比不同年龄、性别的UACR分布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成人的UACR值对比差异明显(p<0.05),80岁以上与70~80岁两组的UACR值相较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组成年女性相较于成年男性的UACR值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社区成人的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与年龄、性别有直接关联,可以着重关注社区低于50岁与70岁以上成人的疾病变化,并且对每年数据密切关注,早期加强肾脏疾病的社区筛查与有效预防。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社区 异常调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绝经后女性生育周期(RLD)与尿白蛋白/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5至12月在中国7个地区招募的共11 055名自然绝经后女性,按RLD分为4组,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观察各RLD组出现UACR≥30 mg/g的比值比(OR),中介效应分析量化RLD在UACR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影响。结果RLD 18~31年、32~34年、35~36年、37~50年组,分别有2 373、2 888、2 472、3 322人。RLD最短(18~31年)组的年龄偏大(P<0.001)、CVD发生率(P=0.025)和UACR水平最高(P<0.001)。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最短RLD(18~31年)相比,RLD最长(37~50年)的女性发生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8%(OR=0.72,95%CI 0.64~0.82,P<0.001)。RLD每延长1年,出现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OR=0.98,95%CI 0.97~0.99,P<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体重正常(P=0.003)或超重(P=0.001)、无CVD病史(P=0.001)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04)的女性中,RLD与UACR的相关性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3.0%的尿白蛋白对发生CVD的影响是通过RLD介导的(P=0.048)。结论在中国人群自然绝经后的女性中,长RLD(37~50年)与较低的UACR相关。

  • 标签: 雌激素类 心血管疾病 生育周期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横断面研究
  • 简介: 【摘要】尿白蛋白比值(UACR)现被认为是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的标志物,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力衰竭 房颤
  • 简介:【摘要】 目的 : 研究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针对我院收治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47 例(实验组)与同时期于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体检者 50 例(参照组)作为观察对象,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实施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的检测,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诊断结果差异。 结果: 两组观察对象之间对比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 / 尿比值等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 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的检测诊断价值较高,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相应的参考。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比值 早期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累计在2019年6月到2020年6月间抽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再取同期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应开展尿微量白蛋白尿检测,对比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内尿微量白蛋白尿指标超出正常范围的分别有42例、17例,两组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对比观察组明显较高,数据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比值 早期糖尿病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尿患者中的微量白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的比率的临床应用。方法干化学法、磺柳酸法、免疫比浊法、苦味酸法。结果蛋白尿组的微量白蛋白含量、微量白蛋白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比值可作为肾损伤的灵敏、可靠指标。

  • 标签: 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快速检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检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100例,依据疾病类型分为糖尿病组、高血压组两组,各50例,另回顾性选取同期本院检验科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运用免疫浊度法对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测定,运用Jaffe’s法对水平进行测定。最后将尿微量白蛋白比值计算出来,统计分析三组人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比值阳性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糖尿病组、高血压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比值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中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快速检测的意义大。

  • 标签: 临床诊断 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快速检测 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级别的高低与尿微量白蛋白/比值(UACR)的关系,探讨高血压级别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9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247例患者。依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对照组(n=70)和高血压组(n=177),其中高血压组依据高血压分级分为高血压1级组(n=21)、高血压2级组(n=71)、高血压3级组(n=85),详细记录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等,同时测定各组患者的血(Cr)、血脂TC、TG、LDL-C、HDL-C、Lp(a)等生化指标。所有患者留取清晨首次尿液,送至我院检验科,统一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酶促动力学法测定尿,并计算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分别比较各组及各亚组之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各组患者年龄、BMI、血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高血压组UAC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各亚组间之间的比较显示,高血压2级患者UACR高于1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UACR高于2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UACR高于1级患者。结论患者高血压级别的高低与尿微量白蛋白/比值(UACR)呈正相关性,能够反映高血压引起早期肾功能损害严重程度。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UACR 早期肾损害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200例,其中无并发症100例(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100例(DN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随机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BNⅡ特定蛋白分析仪检测尿β2-微球蛋白。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及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均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尽早预防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尿&beta 2-微球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结果。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中尿微量白蛋白比值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论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对于诊断糖尿病肾病有临床意义。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白蛋白/比值、肾小球滤过率与糖尿病病程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比值及肾小球滤过率,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所占比率。结果随着病程延长,患者尿白蛋白/比值上升,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且高血压、高血脂比例增加。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肾脏损伤进行性加重;除血糖外,高血压、高血脂同时也加重肾脏损伤。早期合理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

  • 标签: 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 肾小球滤过率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比值(U-mAlb/Cr)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76例Ⅱ型糖尿病住院病人,对照组为80例该院健康体检者,收集二者血清及尿液标本,检测U-mAlb/Cr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U-mAlb/Cr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mAlb/Cr可以作为发现尿蛋白阴性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诊断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随机尿微量白蛋白比值(ACR),探讨了ACR在高血压肾损伤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高血压患者共5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1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15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0例,留取24小时尿液计算UAER,留取随机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尿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尿ACR与UAER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0.88,P<0.05),与UmAlb也呈明显正相关(r=0.79,P<0.05);肾损伤各组ACR及UmAlb检测结果比较中,UmAlb在对照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无意义(P>0.05),ACR则有显著差异(P<0.05);在评价肾损伤的敏感性比较中,ACR在正常白蛋白尿组阳性率达33.0%,UmAlb阳性率仅10.0%,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91,P<0.05);结论随机尿ACR在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诊断中优于UmAlb,可以作为替代UAER及UmAlb作为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随机尿 高血压 肾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Cr)比值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0例为观察组,根据尿蛋白定性,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两组,即阳性组(38例)与阴性组(32例)。另选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均予以Malb、Cr检测,计算Malb/Cr比值。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MaIb、Malb/Cr值。结果观察组Malb/Cr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组Malb/Cr值亦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lb/Cr比值的增加可反映早期肾损伤,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肾损伤,指导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微量白蛋白/比值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56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和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选择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脑梗死潜在危险因子的非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采用速率透射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酶法测定,计算尿微量白蛋白比值。对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比值(UACR)阳性率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脑梗死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比值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的患者,说明尿微量白蛋白/比值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 脑梗死
  • 简介:尿蛋白持续增多是肾脏损害的标志,24h尿蛋白定量测定是长期以来的“金指标”,但常常存在收集尿液繁杂、定时和定量不准确、部分尿样丢失、膀胱排空不完全、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为纠正此缺陷,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改善肾脏疾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指南(NKFK/DOQI)推荐了尿蛋白尿比值法。

  • 标签: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肌酐比值法 相关性分析 晨尿 24h尿蛋白 肾脏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比值在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20年8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抽取此段时间内到院接受治疗的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到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A/C、Hcy各指标整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尿微量白蛋白 尿肌酐 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参数与尿白蛋白/尿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眼底筛查的T2DM患者100例100只眼(T2DM组)和同期健康对照者27名27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受检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和散瞳后眼底、标准7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白蛋白尿和UACR检查。测量受检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T2DM组患者均经散瞳眼底检查及标准7视野眼底彩色照相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UACR将T2DM组患者再分为A1组(UACR<30 mg/g)、A2组(UACR 30~300 mg/g)、A3组(UACR>300 mg/g),分别为38例38只眼、40例40只眼、22例22只眼。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右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3 mm的旁中心凹区,3~6 mm的中心凹周围区。测量黄斑区6 mm范围内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对黄斑区血流密度、FAZ与UACR的相关性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A1组、A2组、A3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SCP和DCP整体(F=13.722、5.644)、中心凹区(F=4.607、4.719)、旁中心凹区(H=23.142,F=2.904)、中心凹周围区(F=12.292,H=10.946)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UACR增加,SCP和DCP各区域血流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SCP整体、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血流密度与UACR呈负相关(r=-0.376、-0.240、-0.364、-0.347,P<0.05);空腹血糖、HbAlc与UACR无相关性(r=0.179、0.085,P>0.05)。BMI、SCP中心凹区、DCP各区域血流密度与UACR不具有相关性(|r|<0.3,P>0.05)。结论T2DM不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SCP整体、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血流密度与UACR呈负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