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分析手术前后的病情和术后恢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且病情恢复良好,手术前后半年内Cobbs角度、腰椎间前凸角度、JDA评分和DOI指数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由于其特殊的连接杆置入技术,使对椎旁肌肉的扰动减到了最少的程度,真正实现了微创化概念。与传统开放的手术相比较,该微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脊柱弯曲 Cobbs角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棒系统内固定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既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植骨 钉棒系统内固定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配合。方法对68例手术患者给予术前访视、术前准备及手术护理配合。结果手术顺利,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且术后康复快。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配合默契的手术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配合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评估其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男性成功率与双侧同时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但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r=0.838,P<0.05;r=0.944,P<0.05;r=0.347,P<0.05)。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技术可优化测量参数从而合理设计方案。

  • 标签: 成像,三维 枕骨髁 骨螺丝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脊柱侧弯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共计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该方法在脊柱侧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对比,治疗后患者脊柱前凸恢复情况与Cobb角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脊柱侧弯患者实施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有效矫正患者侧弯脊柱,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行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45例行整体护理,分析两组手术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91.11%,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整体护理 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C6-7爆裂骨折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配合经验,提升我科护士颈椎手术配合能力,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方法通过2014年我院新开展的2例C6-7爆裂骨折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总结颈椎手术配合经验。结果顺利配合完成手术,未发生任何护理缺陷,手术医生对护士配合满意,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满意,且术后康复快。结论颈椎骨折行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在我院属于新开展手术,术前病人的心理准备、器械的选择、与手术医师的沟通,术中体位的摆放以及对于特殊内固定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均是手术成功的关健。

  • 标签: C6-7爆裂骨折 后路钉棒 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72-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后路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以及Frankel分级。结果手术后患者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以及Frankel分级均显著优于手术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行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后路钉棒系统复位 内固定 胸腰椎压缩骨折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F固定加椎间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方法行后路减压、RF复位内固定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6例。结果26例均获满意复位,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2个月,优良率92.31%。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有明确神经根压迫症状,CT片显示椎管和根管狭窄时,后路彻底减压是决定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RF纵向撑开力及复位拉力大,能撑开椎间隙使滑脱的椎体最大限度复位,固定可靠;横突间植骨具有较高的融合率,是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 内固定 RF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8例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9例患者,观察组为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丁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有效率与对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中,对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优化治疗效果,且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选用。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 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 手术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切开腰椎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采取保守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后路切开腰椎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比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后路切开腰椎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并使用。

  • 标签: 后路切开腰椎钉棒系统 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脊柱后路肌间隙入路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92例腰椎骨折患者,奇偶数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后路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实验组实施后路脊柱肌间入路棒系统固定治疗。结果:实验组VAS评分、腰背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低,卧床时间更短,P<0.05。结论:脊柱后路肌间隙入路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显著。因此,可推广脊柱后路肌间隙入路棒系统固定治疗。

  • 标签: 脊柱后路肌间隙入路 钉棒系统固定 腰椎骨折 腰背功能
  • 简介:在脊柱外科领域,胸腔镜及腹腔镜下的脊柱侧弯矫形融合及第二代腰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TRx)下的椎间盘摘除术已有较多成功的经验及报道[1],但镜下后路椎体骨折内固定术报道较少.作者自2002年起,尝试在METRx辅助下椎弓根螺钉行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取得成功,共开展21例,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医护人员接受放射量小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METRX 胸腰椎骨折 微创外科 内固定 椎间盘摘除术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的参数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共46例检查者的上颈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0~55(39±9)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共获得92侧上颈椎模型,并进行模拟。螺钉进点选择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直径3.5 mm,长度50 mm。对92枚虚拟螺钉进行详细的参数测量,包括测量螺钉与其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寰椎内和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道长度。对左右侧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确认双侧有无差异。结果在46例重建模型中,共置入92枚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全部螺钉完全固定于斜坡内,未突破上部的蝶窦,未进入椎管和枕骨大孔内,未损伤舌下神经管等周围结构。后模型左、右侧螺钉的道参数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钉进点距寰椎上缘垂直距离为(12.6±1.0)mm,螺钉进点距寰椎下缘垂直距离为(6.5±0.6)mm,螺钉距寰椎椎动脉孔内侧缘距离为(6.7±0.6)mm,螺钉进点距寰椎内侧壁距离为(6.6±0.7)mm,螺钉外缘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为(5.5±0.6)mm;螺钉内倾角为21.2°±2.5°,螺钉头倾角为52.0°±3.4°,寰椎内道长度为(12.1±0.9)mm;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道长度为(37.9±0.9)mm。结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枕颈交界区不稳的有效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后路枕颈融合技术。

  • 标签: 枕颈融合 斜坡螺钉 三维重建 解剖学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