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的参数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共46例检查者的上颈椎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0~55(39±9)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数字化三维重建共获得92侧上颈椎模型,并进行模拟。螺钉进点选择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直径3.5 mm,长度50 mm。对92枚虚拟螺钉进行详细的参数测量,包括测量螺钉与其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螺钉内倾角和头倾角,寰椎内和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道长度。对左右侧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确认双侧有无差异。结果在46例重建模型中,共置入92枚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全部螺钉完全固定于斜坡内,未突破上部的蝶窦,未进入椎管和枕骨大孔内,未损伤舌下神经管等周围结构。后模型左、右侧螺钉的道参数结果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螺钉进点距寰椎上缘垂直距离为(12.6±1.0)mm,螺钉进点距寰椎下缘垂直距离为(6.5±0.6)mm,螺钉距寰椎椎动脉孔内侧缘距离为(6.7±0.6)mm,螺钉进点距寰椎内侧壁距离为(6.6±0.7)mm,螺钉外缘与舌下神经管的距离为(5.5±0.6)mm;螺钉内倾角为21.2°±2.5°,螺钉头倾角为52.0°±3.4°,寰椎内道长度为(12.1±0.9)mm;枕骨侧(枕骨髁-斜坡内)道长度为(37.9±0.9)mm。结论后路寰枕关节-枕骨髁-斜坡螺钉技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枕颈交界区不稳的有效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后路枕颈融合技术。

  • 标签: 枕颈融合 斜坡螺钉 三维重建 解剖学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6例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术后护理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更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及椎体骨折手术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能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 腰椎滑脱 椎体骨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0-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82例(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寰枢椎骨折的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1例)采用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41例)采用0-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影像学评分)。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于A组,B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P<0.05;结论:对寰枢椎骨折的患者,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患者中实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效用价值。方法:研究中选取92例胸腰椎骨折进行研究,并采取摇号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别,每组46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阶段的生活能力。结果:通过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康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在进行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术后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速度、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康复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7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9~68岁[(50.9±9.8)岁]。24例行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导航组),13例行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Ne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分级及皮质穿透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8个月[(27.7±4.0)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189.8±35.4)min]显著短于徒手组[(221.5±48.6)min](P<0.05),术中出血量[300.0(250.0,537.5)ml]显著少于徒手组[500.0(425.0,625.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6枚,包括Neo分级0级83枚,1级2枚,2级1枚;徒手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4枚,包括Neo分级0级36枚,1级5枚,2级2枚,3级1枚(P<0.05)。导航组螺钉皮质穿透率为3%(3/86),徒手组为18%(8/44)(P<0.05)。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在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时,应用O-arm导航辅助可以显著缩短或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率。

  • 标签: 枢椎 骨折固定术,内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胸腰椎骨折采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精准度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8月-2021年8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18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研究组(行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准确率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机器人 后路复位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和研究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择取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比,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诊治的脊柱骨折患者,共88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对患者分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4例,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患者为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凸畸形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变化情况以及VAS评分变化情况,明确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过不同治疗,两组凸畸形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程度均明显改善,VAS评分也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路手术内固定 手法复位 V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阻挡结合交锁髓内固定,对其进行效果探究。方法:选取4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后采用数字排列分组方式,将骨折患者分为对一般组和观察组。结果:结果表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其中观察组患者愈合情况较优。结论:通过进行阻挡结合交锁髓内固定的应用,在目前骨折患者中整体效果较为优良,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阻挡钉结合交锁髓内钉固定 效果 胫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评价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治疗胫骨骨折的适应证。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范围28~55岁(平均35.5岁)。按骨折AO分型:A1型18例,A2型10例,A3型14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远端锁钉操作时间、锁定过程透视次数,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手术时间(50.2±8.5)min,出血量为(40±8.6)mL,远端锁钉操作时间为(7.5±1.5)min,透视次数为0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6.3±2.6)周,无患者出现患肢膝关节疼痛;无畸形愈合、伤口感染、髓内断裂等并发症。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3例,良17例,可2例,临床优良率为95%。结论应用磁力导航META-NAIL髓内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远端锁钉操作时间短,锁钉成功率高,能有效降低医患双方的放射线暴露,并可避免切开髌腱等组织,减少膝前疼痛率,临床优势明显,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胫骨骨折 回顾性研究 磁力学 骨折固定术 髓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腰椎功能障碍、VAS分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DS患者,随机分组形成对照组(n=43例,椎管减压术)、观察组(n=43例,后路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术),比较ODI与VAS分值。结果:治疗后对照组ODI评分与VA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弯接受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效果显著、优异,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患处痛感,满足现代临床治疗需要,应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退行性脊柱侧弯(DS)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腰椎功能 VAS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角度定位仪与3D打印导航模板在椎弓根螺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7月溧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或脊柱退行性变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55岁。术前均行CT薄层扫描,将获取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分割手术节段,设置进通道后进行模型3D打印。病变节段包括颈椎、胸椎、腰椎,按照不同节段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分为定位仪组和导航模板组,各20例,均行后路棒内固定术。定位仪组:将夹具固定模型在俯卧位状态,定位仪先进行脊柱水平校零,测量进通道的水平面螺钉置入角度(TSA)角及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度(SSA)+A角(椎体倾斜角)。术中通过定位仪进行手术床的水平校零,采用预演的进角度,置入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组:采用个体化设计的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3D打印后进行模拟操作,随后用于术中椎弓根定位。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以及模拟手术时间、临床手术中显露与时间;术后复查CT,根据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评价椎弓根位置。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变节段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85枚。定位仪组患者模拟手术时间为(13.55±5.92) min,导航模板组为(13.60±5.06)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9, P>0.05);定位仪组术中显露与时间为(53.25±15.59) min,短于导航模板组的(66.90±19.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 P<0.05)。40例18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均为Ⅰ~Ⅱ级,定位仪组Ⅰ级86枚、Ⅱ级5枚,导航模板组Ⅰ级91枚、Ⅱ级3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3, P>0.05)。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结论角度定位仪在椎弓根方面与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均有良好的准确性,配合含进通道的3D打印模型,有效实现了个性化准确的目的,保障了手术安全;定位仪组在显露与时间方面优于导航模板组。

  • 标签: 脊柱疾病 三维打印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脊柱植入的外科治疗已朝着微创手术,智能系统,自动化技术和标准化发展方向发展。高精度手术治疗设备是现代科学追求完美的方向。手术治疗简便有效,确保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基本的人工脊椎手术只能由具有较高工作经验的医生执行,并且手术治疗时间和创伤程度都是对医生和患者的双向培训。本文讨论了骨科手术智能机器人在脊椎放置中的科研应用。

  • 标签: 骨科 手术机器人 脊柱置钉 研究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锚系统结合空心固定治疗后叉韧带撕脱骨折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选择我院行锚系统结合空心固定治疗的80例后叉韧带撕脱骨折患者(2017年1月~2018年12月)开展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配合,比较术后疼痛评分、不良情绪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1)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均

  • 标签: 后叉韧带撕脱骨折 内固定手术 锚钉系统 空心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胸腰椎骨折病人进行分组,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人人数为40例,共计病人人数为8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开放椎弓根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病人给予经皮微创椎弓根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胸腰椎骨折病人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评分、临床指标。结果: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的评分比较中,实验组病人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对比后发现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较大(P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短节段固定与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前者接受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后者接受椎体成形术,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伤椎凸角,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