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术治疗。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6%(P<0.05)。结论对于腰椎滑脱症的治疗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导航经皮固定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导航置钉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或椎板钩、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后路经皮与开放置行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信封法将我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74例脊椎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7)采用后路开放椎弓根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n=37)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obb角较对照组更小,且VAS评分、ODI评分、Cor、NE更低(P<0.05)。结论:脊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治疗可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与功能障碍,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小。

  • 标签: 后路经皮置钉 开放置钉 椎弓根钉内固定 脊椎骨折
  • 简介:背景: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在较少破坏脊柱的原有稳定性基础上,通过较小的创伤即可使伤椎椎管狭窄获得直接彻底的减压,包括全环形、次环形及半环形减压。目的:探讨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龄29~58岁,平均(48.8±6.6)岁。结果:3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2.3)个月。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后凸畸形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脊柱Cobb角:术前22.5°±1.2°,术后3.8°±1.0(P〈0.05)°;伤椎压缩程度:术前49.1%±11.7%,术后11.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术前为A级5例,B级9例,C级10例,D级7例,E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好转为B级2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1例。结论:经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伤椎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有效防止继发性椎管狭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良好。

  • 标签: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伤椎 环形减压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后路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跨伤椎后路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经伤椎椎弓根予以植骨后路复位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并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与对照组患者(73.33%)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断裂总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2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予以经伤椎椎弓根予以植骨后路复位的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好。

  • 标签: 后路复位内固定术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 胸腰椎骨折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龄35~62岁,平均45.5岁.骨折部位包括:T116例,T1227例,L133例,L26例.其中T12、L1两节段60例,占83.3%.均为单节段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10例,A3型21例,B1型5例.按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B级3例,C级8例,D级13例,E级48例.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IV°:椎管阻塞I°(〈1/4阻塞)13例,II°(1/4~1/2阻塞)45例,III°(1/2~3/4阻塞)10例,IV°(〉3/4阻塞)4例.采用经骨折椎直接复位的5步操作法进行复位.术后评估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块复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3.6周.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3.55°±7.80°恢复到术后的9.66°±5.81°;骨折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53.39%±9.80%提高到术后的82.36%±7.54%;骨折椎管面积比由术前44.6%±8%提高到术后的92.1%±6%.24例神经功能部分损害病例19例恢复正常,占79.2%.无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平均(1.9±0.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平均(18.5±1.8).结论骨折椎螺钉直接复位5步操作法可提高复位质量,后期骨折稳定性维持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脊椎骨折时应用后路经皮和开放置行椎弓根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4例脊柱骨折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开放置椎弓根固定手术)和实验组(后路经皮椎弓根固定手术),每组32例。对比两组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组织创伤应激反应。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后路经皮椎弓根固定手术能够帮助脊椎骨折患者恢复脊椎功能,组织创伤应激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后路经皮置钉 脊椎骨折 开放置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中的护理。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患者共56例,对手术中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护理措施。结果在经过全面、充分的护理措施后,患者手术期间并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同时能够积极配合手术医师进行治疗,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在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时为患者做好充分的护理工作,能够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确保手术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 标签: 钉棒系统 内固定术 手术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术中优化护理的相关内容。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术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对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固定术患者的术中护理进行优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的健康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椎弓钉 固定术 优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对患者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后路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内固定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内固定后、术后6个月时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耗时、内固定后引流量以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内固定后两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锥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两项指标均明显增加,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用时更短,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同时对患者脊柱生理功能改善满足临床要求。

  • 标签: 胸腰段 脊柱骨折 椎弓根植骨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颈椎管内神经鞘瘤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瘤体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术前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参与病例讨论,完善特殊器械的准备。术中及时沟通、主动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根据手术需求进行体位调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结果避免了压疮、眼部压伤、电灼伤的发生。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合理摆放仪器设备,注意保暖,术后精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 计算机导航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寰枢椎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 标签: 颈椎 寰枢椎 脊柱融合术 钉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中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12月35例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手术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在2014年1月至12月的工作中实施。对比2013年和2014年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2014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2013年,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2013年,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存在的问题对脊柱后路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术中问题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社我院接诊的6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治疗)与对照组(跨阶段固定)各32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无明显差异(t=0.72,0.6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椎体高度为(91.20±4.37)%,高于对照组,但后凸角度仅为(5.28±1.46)°,较对照组下降明显,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12.94,14.65;P均<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确切,利于病椎恢复,安全可靠,具推广意义与价值。

  • 标签: 后路短节段固定 伤椎置钉 胸腰段脊柱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交叉技术对于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68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男10例,女58例,年龄11~16岁,平均135岁;其中4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其余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62°,胸椎(T5~T12)后凸角度平均177°,手术方法为后路交叉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侧凸进行矫正,对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5个月。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到185°,与术前比较有差异(t=3705,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202°,与术后比无差异(t=1053,P>005)。胸椎(T5~T12)后凸角术后平均228°,末次随访时平均232°,术前与术后、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705%,而末次随访时虽然主弯矫正率(694%)有一定丢失,但和术后比较无差异(t=0126,P>005)。术后无患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结论对于青少年脊柱侧凸后路手术矫正,采用交叉技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低费用、高安全的脊柱侧凸矫正技术。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磁力导航交锁髓内固定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1012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对其进行磁力导航交锁髓内固定治疗,全部患者在磁力导航均成功完成相关手术,于术后6个月~3年对手术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结果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在预计时间内愈合,愈合情况良好,关节活动情况较为理想,未发现股四头肌萎缩现象以及术后并发症病例。术后恢复情况10例为优,18例为良,2例为可,0例为差,优良率高达93.3%。结论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磁力导航交锁髓内治疗能够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股骨干骨折 磁力导航 交锁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枕关节干燥骨性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枕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道角度和道长度.结果寰枕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后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枕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间融合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45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后路椎间融合器并椎弓根螺钉系统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常规开窗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依据手术前后的CT检查、X线片及Macnab评分来判定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是住院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实验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棒系统内固定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骨性融合率及治疗优良率,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其后续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内固定器 椎间盘突出症 开窗手术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