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手术入路 后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治疗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以及ODI指数。方法对本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进行研究,从中选择50例患者均采取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半年脊椎前凸恢复情况以及腰腿疼改善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度、Cobb角度明显得到改善,而且术后患者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低,ODI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疼痛感显著降低,组内对比结果具有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侧弯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表现,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 临床疗效 OD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抽选33例胸腰椎骨折病患,收集和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时间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全部患者均以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观察和对手术前后病人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病人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均下降(P<0.05)。随访复查中,全部骨折复位均比较高,未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应用经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固定可靠,可行性与安全性高,效果良好,优势显著,适合使用。

  • 标签: 治疗 经后路伤椎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S)治疗中腰椎后路减压、棒系统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螺钉新式点对治疗Ⅱ、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Ⅱ、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术前颅骨牵引后行颈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并对进点进行改进。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8~12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示生理弯曲和椎体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月。未见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与下颌下腺损伤及脑脊液漏和饮水呛咳等。22例颈部疼痛症状缓解,2例感轻微疼痛但不影响生活。结论改进枢椎螺钉进点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C2-3HangmanⅡ型与Ⅱa型骨折,具有骨折融合率高、椎间稳定性好和早期下床无需长期佩戴halo支架等优点,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标签: Hangman骨折 前路融合 进钉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伤椎6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跨伤椎4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经伤椎6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矫正率、术后面积改善值、内固定丢失率、远期丢失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矫正率和术后面积改善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固定丢失率和远期丢失率分别为0%和4.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和33.3%(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6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确切,生物力学强度强,可显著增强内固定的牢固性,维持矫正效果,较跨伤椎4固定治疗优势更大。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脊椎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脊柱骨折若是急性暴力所致,多病情严重,可是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则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以挽救生命。如果是单纯脊柱骨折,则按骨折的分类和稳定性,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病人,多主张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 治疗 脊柱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间,骨科所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计3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1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椎弓根轴形内固定治疗。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棒系统复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s角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椎管占位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伤椎椎弓根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确切,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路短节段钉棒 系统复位治疗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 简介:目的评价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采用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辅助行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的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扫描获取数据经Mimics10.0软件三维重建后进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理想道的计算机辅助规划,并根据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表面数据设计个性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在3D打印机上制作“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高温消毒后应用于临床手术辅助。术后根据颈椎X线和CT检查结果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采用颈部和/或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数字化双导航模板为24例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2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并椎板螺钉固定。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48枚,枢椎椎弓根螺钉46枚,枢椎椎板螺钉2枚。术后CT检查示所有螺钉均未穿破道骨皮质。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大部分患者颈部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78±1.12)分降至术后(2.4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肌力下降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数字化“定点-定向”双导航模板不仅能够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寰枢椎不稳提供更合理的方式。

  • 标签: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设计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并应用于术中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切开复位寰枢椎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根据术中置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模板导航组(18例)和徒手组(2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术后采用Kawaguchi法评估位置的满意程度,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道与术后实际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点坐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组间患者年龄、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模板导航组共置入70枚椎弓根螺钉,徒手组置入75枚椎弓根螺钉。模板导航组在手术时间[(87.6±35.4) min]和透视次数[(3.9±1.9)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徒手组[手术时间(124.3±56.6) min(χ2=3.734,P<0.05)、透视次数(12.4±4.7)次(χ2=4.3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在出血量[(84.5±55.2) ml]方面略低于徒手组[(96.1±69.4) m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有相似改善;但是术后CT提示,模板导航Kawaguchi分级0级的总准确率为95.7%(67/70),明显高于徒手组[77.3%(58/75),χ2=2.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内倾角、头倾角、进点坐标位置与术前预设值基本一致,而徒手组术后的各参数与术前预设值均存在偏差。结论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寰枢椎的辅助操作简便、安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数字化导航 3D打印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 0-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82例(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寰枢椎骨折的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1例)采用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41例)采用0-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影像学评分)。结果 治疗后,B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于A组,B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优于A组,P<0.05;结论:对寰枢椎骨折的患者,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后路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共治疗22例腰椎滑脱,按症状改善、骨性融合、内固定材料牢固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2例获得1~4年随访(平均2年8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无症状加重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结论腰椎后路棒系统加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复位及牢固固定,植骨融合率高,且减少了融合器的费用,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后路钉棒系统 椎间植骨 后外侧植骨 腰椎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应用后路椎弓根不同节段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0例,根据患者固定采用的不同方式分成B组40例,利用短节段固定,A组40例,选择长节段固定,比较两组效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多于B组;A组治疗后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均优于B组;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差异不明显。结论在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后路椎弓根长、短节段固定各有其优缺点。

  • 标签: 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椎弓根钉 节段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观测患者在术前、术后半年、术后一年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指标。统计分析患者的影像学指标。结果术后影像学指标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术后半年、一年与术后相比,出现轻微的矫正丢失,差异不显著。结论后路单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应用中是可行的。

  • 标签: 椎弓根钉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颈椎骨折脱位予以单纯后路颈椎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象数量为40例,均是我院2015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通过平均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单纯前路复位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并颈椎椎弓根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与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为90%,高于对照组的55%,P

  • 标签: 下颈椎骨折脱位 单纯后路 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棒系统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术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Cobb角较之于术前更小,前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棒系统治疗脊柱骨折,效果肯定,具推广意义。

  • 标签: 脊柱骨折 后路椎弓根钉钉棒系统 Cobb角
  • 简介:目的:利用颈后路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疾患。方法:我科3年来行颈后路固定18例,C1-C2不稳3例,各种颈椎损伤5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8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2例,分别采用APOFTX椎板钩内固定、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3-C6侧块螺钉、C7椎弓根螺钉植入,然后连接钛板完成固定。结果:本组18例随访9个月以上。本组病例未发生推动脉、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或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片,颈椎生理弧度及排列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断裂,1例单枚螺钉松动。18例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平均改善1.6级。所有病人在2周带支具起坐或下床活动活动。结论:颈后路固定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即刻获得牢固的内固定,病人可早期活动、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 标签: 颈后路 内固定 临床应用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