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内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

  • 标签: 脑梗塞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测窗内急性脑梗死(ACI)应用(rt-PA)静脉后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治疗,根据静脉治疗后24~72 h是否发生HT分为转化组(n=28)非转化组(n=52),根据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rt-PA静脉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转化组非转化组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既往脑梗死病史、起病至治疗时间、前舒张压、前收缩压、后24 h舒张压及前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心房颤动、前NIHSS评分、前血糖及后24 h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OR=2.995,95%CI:2.142-5.315)、前NIHSS评分(OR=3.459,95%CI:1.988-6.547)、前血糖(OR=10.135,95%CI:6.457-13.631)及后24 h收缩压(OR=2.319,95%CI:1.346-3.247)为预测rt-PA静脉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针对时间窗内行rt-PA静脉治疗的ACI患者,若未有效控制心房颤动、前NIHSS评分、前血糖及后24 h收缩压可致发生HT的风险增高,可作为预测HT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时间窗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静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住院行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单独治疗组为单独使用治疗(54例),联合治疗组为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42例),均治疗10~14 d。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后24 h 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后即刻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后24 h 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单独治疗组[(5.65±4.06)分vs (8.23±6.55)分;(3.97±2.82)分vs (6.36±4.2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9,P=0.027;t=-3.127,P=0.002)。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单独治疗组(95.24% vs 77.78%;66.67% vs 40.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82,P=0.016;χ2=6.363,P=0.012)。结论静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脑卒中,缺血性,急性 静脉溶栓 丁苯酞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静脉治疗,10%注射用(0.9mg/kg)iv,其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d,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静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溶栓 银杏内酯 阿替普酶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使用急诊静脉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对其使用急诊静脉进行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HIHSS评分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明显改善;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9.9%,P<0.05。结论使用急诊静脉,对于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

  • 标签: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对静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06-2021.06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60岁为分层界限,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静脉治疗方法,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NIHSSmR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年龄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和预后,在临床中应加强对高龄患者的药物使用疗效评估,提高临床预后。

  • 标签: 年龄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方案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期间大连市第九六七医院接受静脉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后90天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为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及预后不良组(≥3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0例静脉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42例(52.5%),预后不良组38例(4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的入院NIHSS评分、吸烟、心房颤动及NT-proBNP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预后危险因素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中风醒脑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致残结局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治疗,观察组采用静脉联合中风醒脑液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指标、综合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90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比对照组较低,生活质量相比对照组较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综合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静脉联合中风醒脑液治疗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机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降低致残风险,从而减轻对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

  • 标签: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中风醒脑液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近期致残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急诊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86例,患者均在急诊早期实施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实验组(临床护理路径)常规组(日常护理)各143例,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配药时间总DNT时间对比。结果两组护理前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无差异,P>0.05;常规组比,实验组NIHSS指数低,Barthel指数高,配药时间总DNT时间短,满意率也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早期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改善其自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缩短配药时间总DNT时间,使得最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溶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治疗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早期治疗的护理措施,分析其对于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行密切观察,正确的护理、及时采用佑克治疗。结果39例患者的症状在60min~3h后得到显著改善,效果不明显9例。结论急性脑梗塞致残率高,对患者危害大。早期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早期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在2019年10月-2024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计4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编号奇偶性进行分组,其中编号为奇数的24例划入研究组,编号为偶数的24例则划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治疗,护理方式有所差异,对照组仍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则接受综合性护理,就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出现再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几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67%,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治疗后应用综合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有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尿激酶进行治疗,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基于尿激酶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领域广泛应用。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心源性脑梗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及尿激酶静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UK组(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和r-PA组(采用瑞进行治疗)各50例,对比两组患者冠脉成功率,出血发生率,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冠脉、出血发生率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r-PA组优于UK组(P<0.05),但是30d复合终点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再通成功率高,出血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瑞替普酶 尿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塞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用血塞通0.4g及依达拉奉20ml分别加入0.9%NS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上加用纤100u加入0.9%NS10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治疗5天。结果纤治疗组总有效率88.72%,对照组总有效率71.87%。没有出血病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治疗脑梗塞安全有效。

  • 标签: 纤溶酶(赛百)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 脑梗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治疗和优质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护理满意度整体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静脉溶栓 护理要点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