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代表韩国阳明学的霞谷学研究的进展,有必要分析霞谷学派本身的哲学性争论点,考察学派之间的交游内容,从而扩大研究之外延。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要调查传统思想家们的交流比较频繁的近代时期,不管是在性理学或佛教,共享和应用霞谷学派主要思想之一的真假。近代时期霞谷学派真假是从内心良知并非可以在外求得,而是借助主观自觉和仁义的道德伪善的境界而形成的讨论。对于道德伪善的境界随着时代的变化,具体化为批评老的领袖宋时烈教条的学问和争论点。李建芳借助朱熹的理论和名誉,将这些合理化为自己的逻辑,并批评极端反对其他意见的宋时烈的道学是假道义。继承这个意见的郑寅普认为借助仁义本身就是没有根据自己的心态,而是源于钻研经文的虚学之风土,于是虚就是假的根本。近代时期霞谷学派的真假是对于老的一党执政体制带来朝鲜衰弱的适当的批评,于是可以说服对于现实政治具有批判态度的其他学派。岭南地区的改革性理学家曺兢燮和李建芳进行交流的同时,在自己的写作理论适用了真假。还有,与李建芳和郑寅普进行交游的朴汉永以真假为基础,批评佛教界的显示,并寻找了改革方案。乙亥狱事(1755年)之后,在学术和政治领域都被疏忽的霞谷学派的真假在近代时期后,从多个方面获得了改革性知识人的同感。这完全不同于以前通过文学和艺术活动消极地表现自己的思想的情景。因此可以说近代时期霞谷学派在批评现实和改革方面起了一定的思想作用。从这一点,今后的研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交游。

  • 标签: 韩国阳明学 霞谷学 真假论 郑寅普 李建芳
  • 简介:论文考察了桐城派和湘乡派关于古文声音理论的论述,指出“因声以求气”是这两个古文流派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古文是“语言型”文学有关,古文写作要自然流畅,有自己面目,必须重视文气。诵读和摹拟是古文写作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文字具有“因声得义”的特点,声音的组接使得古文的声音赋予某种意味,这种意味蕴藉美的因素。晚清古文的声音现象进一步被强化是古文成为美文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古文的实用性减弱。

  • 标签: 古文 声音现象 桐城派 曾国藩
  • 简介:山东淄博五音戏是非常著名的传统艺术文化遗产,它的艺术魅力曾打动过数万人,而如今这样伟大艺术的光芒却在逐渐消褪,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很多曲目已经失传,不见了往日的光辉。中国艺术文坛的泰斗们为了重拾淄博五音戏曾经的美好,开始着手收藏曾经的经典,为曾经风靡一时的淄博五音戏讨回一片供后人来观摩的天空。

  • 标签: 淄博五音戏 鼎盛 没落
  • 简介:明代,是宁夏在政治、经济、文学等各方面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宁夏在明政府边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使着明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开发和管理,于是大批的人力资源被分派此地,其中就有许多文士因为各种原因往来于此地,他们在宁夏的文学创作给当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所谓“往来宁夏文士的文学创作”,就是指明代因各种原因曾经实地往来过今宁夏地区的文士在此地进行的文学创作,那些本土文士的创作和未曾实地来往于宁夏的文士想象和遥寄之作,都不在研究范同内。

  • 标签: 宁夏地区 创作意义 文士 明代 文学创作 考论
  • 简介: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有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称赞“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人写过”。教育思想精辟深刻,使我们受益颇多。教育思想对古代希腊和后世欧洲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不少教育观点到现在仍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对个人的成功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教育 成才 理想国
  • 简介:回顾近年来的文坛,创获多少先且不论,但是有了“梨花体”和“废话洋”,有了“韩白之争”和“青春写作旅”,有了横行一时的狼、藏獒和中国虎,有了行乞的作家和裸体朗诵甚至寻求包养的诗人……倒也堪称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未必能记住多少作家和作品的名字,但想必不至于忘记上述事件。按说,文学的“边缘化”和“失去轰动效应”,至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然而,一系列的事件却明白无误地说明,相当一部分作家其实是不甘“寂寞”地偏居“边缘”的。

  • 标签: 事件 小说创作 轰动效应 中国虎 作家 边缘化
  • 简介:北朝后期,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部文学有了长足发展。由于政治中心在关中的重新确立以及北周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洛阳、邺下、江陵、建康的大批文士进入北周,极大地促进了长安文学的发展。

  • 标签: 长安 诗风 庾信 西部文学 政治中心 北周
  • 简介:<正>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流派迭出、异彩纷呈的时期,面对这乱花迷眼的当代诗坛,作为一名诗人,至关重要的是在诗歌发展的多元格局中富有清醒的审视能力,从而形成自觉的艺术选择。黑龙江省著名诗人中流,是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老一辈诗人,其五、六十年代的诗

  • 标签: 诗歌意象 抒情主人公 中流 建筑美 音乐美感 诗歌美学
  • 简介: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互激荡,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佛教。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禅宗把佛教的心性说和老庄哲学的自然无为融合在一起,把佛教的般若空观和道家的“无”融会贯通,

  • 标签: 中国画 禅宗 心性论 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 外来文化
  • 简介:<正>多年来,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坛上出现“非英雄化”、“非典型化”、“非理想化”的倾向,感于此,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茅盾关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有关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茅盾 社会主义文学 新人形象 社会主义新人 英雄人物 民族形式
  • 简介:根据顺应,语言使用实际上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过程则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本文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论述了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着重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选用对说话者的心理动机所做的顺应。

  • 标签: 顺应论 话语标记语 心理动机
  • 简介:<正>一屠格涅夫生于俄国农奴制开始崩溃、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在俄国传播的时代。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个人的出身、环境、教养、社会交往等因素,使他没有站在反动的维护农奴制的立场上。他接受了欧洲的民主主义思潮,用他的艺术才能为俄国和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834年,当他尚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便开始从与进步同学的接触中受到欧洲革命思想的感染,心中产生了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情。1848年他

  • 标签: 民主主义思想 民主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 革命民主主义 屠格涅夫 作品
  • 简介:清代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婚姻故事多借用“花妖狐魅”与书生的交往来关照社会人生,弥补现实的缺憾;但《连城》却通过连城与乔生的生死之恋表达了知己之爱的爱情观,具体表现为:心灵契合、无私奉献、乐于牺牲、殷勤回报。

  • 标签: 连城 知己之爱 契合 责任
  • 简介:维吾尔族刺绣艺术是中国民族工艺美术中的奇葩,显示着维吾尔族独特的风格。据史料记载,新疆曾出土了不少刺绣品,主要的有:(1)民丰县尼雅东汉墓出土的绿地动物花草绣边饰,在绿色的绢地上,以

  • 标签: 民间刺绣 尼雅东汉墓 民族工艺 边饰 花帽 巴旦木
  • 简介: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众所皆知在于阐扬孟子学,开展"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些论述也与阳明阐述"体认之知",并将"知识之知"含摄其中有关。王阳明不仅将"德行之知"标举至形而上本体层次,同时是以"心之良知"为天理人道贯通所在,将"心"的本体义、活动义、实践义融贯,彰显人之最可贵且至高无上者在"心"。其强调"事上磨练"以致良知,实即将"性"含摄于"心"中,"心"居主导位置,"性"只是虚说。这也将"性"之所以具有成长性的活动义予以彰显,及收摄于"心知"的变化,至此具有认识义与德行义之"心知"可融贯为一,"意"因此成为可引诱"心知"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即是其四句教中所言之"意"与"格物"。阳明之"心知"是就主体言,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事,并非绝对唯心之论,也非唯我,而是强化主体性的存在,所谓"事"之存在,是在吾心之活动中呈现,不在吾心之意识呈现的,则非关吾心之意识活动,也无讨论空间。换言之,进入讨论空间之事、物,即已进入吾心之意识活动中。这是阳明之创见,将"知"作为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的根源。

  • 标签: 王阳明 格物致知 良知 德行之知 认知心
  • 简介: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一种纯思,即对于经验作理智地、逻辑地分析、概括与解释,最终得到超越经验的观念。这其实就是哲学的方法或者称为哲学的出发点。冯友兰认为对于经验的内容(即是对于经验对象的知识)的注意,属于哲学中的形上学,而对于经验程序的理智分析、解释则属于知识,形上学在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代表人生觉解,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所必须的。形上学是对经验的内容,作逻辑的分析、

  • 标签: “负的方法” 冯友兰 表现功能 经验对象 直觉 形上学
  • 简介: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各艺术门类逐渐实现融合。审美多元化的张力成为了现代艺术的重要现象,数字化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摄影与其它艺术门类间的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景观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可以使设计师更好的将摄影技术与审美融合到景观设计中。本文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与摄影特性的共通点,总结摄影对景观设计影响的各个因素,来研究景观以摄影美学表现的价值为景观设计的设计审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景观学 摄影 形式美
  • 简介:宗白华的关学言说方式摆脱了一般理论研究注重逻辑推衍和概念思辨的框架,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探寻关,用个体生命的灵性去体悟关。他的美学言说潇洒灵动,亲切感人,具有诗化特征。他的美学言说不仅仅是用语符去“言说”,还是其心灵世界与生命价值的一种圆满“呈现”,他自觉地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生命感的富于灵性的诗化语言来演绎。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宗白华美学言说的自觉追求,绘画的和音乐的文字是他的言说符号,而在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于自然风物和人生际遇的深情,因此他的文章不仅充盈着思辨之智慧,更闪耀着灵性的光彩。

  • 标签: 宗白华 美学言说符号 灵性 情感 诗艺效应
  • 简介:女性文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一直是个理论难题,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它涉及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及我们自身在"拿来"过程中的一个综合与超越的问题.这次研讨共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耙梳清理;二是关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方法的探讨.

  • 标签: 文学批评理论 女性文学 文学研究方法 西方女性主义 超越 自身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