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指一组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或硬结便)、腹痛及腹胀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并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

  • 标签: IBS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感觉 发病机制 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 简介:【 摘要】 目的:对消化内科肠激综合征发病与临床诊治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11-2019.11 期间接纳治疗的肠激综合征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 40 例,常规治疗)以及观察组( 40 例,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复方谷氨酰胺在 消化内科肠激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肠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儿童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中较多见的一种,也是儿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它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重大负担。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大多数关于IBS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均基于成人,这对有效地管理儿童IBS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该文对近几年儿童IB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BS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策略。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 发病机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子宫肌瘤发病患因素,同时探讨化瘤方作用于子宫肌瘤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子宫肌瘤疾病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计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干预,实验组患者则采取化瘤方进行治疗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子宫肌瘤的患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30/4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乳腺增生、更年期、以及情绪压力是子宫肌瘤发病最主要的患因素,其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增生、更年期、以及情绪压力较高是子宫肌瘤并发的高感人群,需要特别重视。同时,化瘤方治疗子宫肌瘤疾病疗效确切,能够控制肌瘤体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肌瘤 化瘤方 易感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肠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肠激综合征患者104例,对比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52例)与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方法(观察组,52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52例患者在接受了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后,患者的显效及有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另外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2.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38%,其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肠激综合征时,可以采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临床疗效,促使患者的预后质量得以显著提升,可予以大力推广。

  • 标签: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天疱疮是一种少见、致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是产生针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桥粒芯糖蛋白抗体Dsg1和Dsg3,导致表皮内角质形成细胞-细胞黏附的丧失,从而使皮肤和黏膜表面出现水疱、糜烂。天疱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免疫、药物、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应用,研究者发现遗传因素在天疱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已知的遗传感基因与天疱疮发病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 标签: 天疱疮 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 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分析肠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我院消化内科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肠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6.3%,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显效率为43.8%,总有效率为68.8%。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复方谷氨酰胺治疗肠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肠激综合征患者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肠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肠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鲁比前列酮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7.1%,对照组为38.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65.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局限性病变导致神经及中枢分泌障碍,是肠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病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方谷氨酰胺 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 疗效
  • 简介:背景:肠激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多与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关。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者中IBS患者的比例及其相关情况。方法:于2002年10月14~18日以问卷形式调查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784例患者,性别、年龄不限。IBS的诊断参照RomeⅡ标准,以X^2检验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在2784名调查对象中,共298例(10.7%)被诊断为IBS。30~60岁组与〈30岁组和〉60岁组相比,IBS患者的比例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间IBS患者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在IBS患者中,腹痛(60.9%1、腹胀(62-3%)和腹泻(60.6%)为最常见的症状,腹泻为主型患者最为多见(45.2%);既往有胃肠道感染史、抗生素应用史和心理异常者占较大比例。IBS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结论:IBS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门诊医疗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肠激综合症(IBS)生活方式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35例IBS、3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病例组、对照组。收集并对比两组刺激饮食、情绪(焦虑和抑郁)、吸烟、饮酒、睡眠障碍、体育活动、咖啡偏好等生活方式对IBS的影响。结果⑴病例组刺激饮食率、焦虑率、抑郁率、饮酒率分别为54.29%、42.86%、37.14%、17.14%,高于对照组的20.00%、17.14%、8.57%、2.86%(P<0.05)。⑵病例组睡眠障碍率、吸烟率、规律体育锻炼率、咖啡偏好率分别为22.86%、11.43%、34.29%、25.71%,与对照组20.00%、8.57%、31.43%、22.8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饮食、焦虑抑郁、嗜酒是肠激综合症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肠易激综合症 刺激饮食 焦虑 抑郁 嗜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远洋捕捞渔民肠激综合征(IBS)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8月休渔期石岛港6家远洋渔业公司入石岛人民医院体检的360名渔民为调查对象,依据IBS罗马Ⅲ诊断标准,最终确诊68例IBS患者为远洋组。同时选取2021年5月至8月入本院肠镜检查的当地居民(非远洋作业)男性人员1 450例,共有60例患者符合IBS入选标准,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人群IBS发生率;比较远洋组不同海龄IBS发生率;统计2组人群IBS亚型发生率;采用广泛焦虑障碍量表和抑郁症筛查量表评价2组人群焦虑和抑郁状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焦虑、抑郁与IB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远洋组IBS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远洋组海龄≥20年组IBS发生率(44.1%)和10~19年组IBS发生率(35.3%)均明显高于2~9年组IBS发生率(20.6%),远洋组海龄≥20年组IBS发生率明显高于10~19年组和1~9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洋组IBS便秘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腹泻型和混合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远洋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远洋组IBS发生率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两个维度呈正相关(r1=0.549、r2=0.561,P1=0.008、P2=0.006)。结论从事远洋捕捞渔民IBS患病率高,且以便秘型为主,大多数合并心理异常,焦虑、抑郁能明显影响IBS患者肠道症状。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远洋捕捞 渔民 石岛港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在胃肠道的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微生物、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IBD感基因被发现,这些基因与识别和清除微生物、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免疫调节有关。本文就IBD感基因在IBD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中的价值进行概述,旨在深入阐明IBD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用于疾病风险预测、疾病行为精准分型、靶向治疗药物遴选、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癌变等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结肠炎,溃疡性 疾病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消化内科治疗肠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肠激综合征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表现,并探讨肠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激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之前,需对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特点加以研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

  • 标签: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 简介: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皮肤疾病,古时已有记载,在希腊语中“Psora”一词寓意“瘙痒”。银屑病病情发展呈慢性反复发作性,尽管经过医学上多年的努力探索,它依然无法根治,其确切病因也无法明确。据西方文献记载,高加索人的银屑病患病率大约为1%~3%。

  • 标签: 银屑病 遗传 发病机制 药物
  • 简介:2型糖尿病是社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国内外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如大庆研究、芬兰研究、DPP研究等均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大庆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还表明通过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达到长期延迟发病的效果。为探索健康干预对减少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价值。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责任医师团队通过对管辖社区内的部分2型糖尿病患人群进行健康干预,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2型糖尿病 健康干预 社区实践 易患人群 发病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激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综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整理收集2010年4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肠激综合征患者2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培菲康、莫沙必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黛力新治疗,并给予心理安慰及运动指导,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症状程度评分、症状频率评分、肠激综合征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53±0.42)分、(1.42±0.52)分、96.2%,均优于对照组的(2.86±0.51)分、(2.75±0.55)分、84.6%,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分泌功能异常、肠道功能异常均是肠激综合征的相关因素,综合疗法在肠激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的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的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的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的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感性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的早期干预。

  • 标签: 儿童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耳鼻喉肿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来对肿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的趋势以及发病的规律,以期为肿瘤的预防工作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我院从 2005 年 3 月到 2015 年 3 月这十年间收治的 3359 名耳鼻喉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十年里的前五年患者和后五年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以及发病部位和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耳鼻喉肿瘤疾病的发病趋势和发病规律进行总结。结果:性别因素对于耳鼻喉肿瘤的发病几率无关, 45 周岁到 55 周岁以及 55 周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较高,在发生肿瘤部位的概率方面咽喉部>耳部>鼻部,在咽喉部发生肿瘤的恶性概率为 75.80 %( 999/1318 )。耳鼻喉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以及血管瘤,恶性肿瘤的类型主要包括腺癌、纤维肉瘤和上皮癌以及横纹肌癌。后五年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之前五年更高。结论:近年来发生耳鼻喉恶性肿瘤的患者呈现出年轻化和恶性化的趋势,但是发生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没有太过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耳鼻喉肿瘤,病理特点,发病趋势,发病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