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分析

李建兵王俊平(通迅作者)

李建兵王俊平(通迅作者)

(山西医科大学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鲁比前列酮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7.1%,对照组为38.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65.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道局限性病变导致神经及中枢分泌障碍,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病应用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复方谷氨酰胺发病机制肠易激综合征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074-02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内科的常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所以普通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严重后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我院在消化内科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了复方谷氨酰胺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在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FGID(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Ⅱ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其中男41例,女57例,年龄在19~55岁,平均(32.1±2.3)岁,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腹部疼痛或不适表现。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鲁比前列酮胶囊(美国Sucampo制药公司)口服治疗,每次8mg,1次/d,持续给药10d;治疗组:给予复方谷氨酰胺颗粒(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次8mg,1次/d,持续给药10d。10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复诊,观察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腹痛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并做常规大便复查。

1.3疗效评价

痊愈:排便异常、腹胀、腹泻、腹痛症状均完全消失;好转:排便异常、腹胀、腹泻、腹痛4项症状中,有2项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见表1。表1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7.1%,对照组为38.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为65.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3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排便异常、腹胀、腹泻、腹痛,症状可间隙性或持续性发作,胃肠道无器质性病变[2]。由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因较为复杂,临床上要有效防治该病,首先要确定病因。最开始医学界基本上都将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归于内脏痛觉过敏、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但在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下,医学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脑-肠”学说已经被广泛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3]。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全肠道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

3.1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1.1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患者在发生肠易激综合征后,常会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如抑郁、焦虑、神经质等,在这些心理变化的影响下,结肠及小肠运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脑-肠”轴调控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据相关文献报道[4],在各种胃肠病症状中,约有33.3%的症候会相互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可并发食管症状,重叠症候同时也可相互转变,这也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并非肠道局限性病变,该病的源头可能是精神或中枢内分泌障碍。

3.1.2肠道感染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人体在感染痢疾、胃肠炎以后,有25%左右的患者会发生肠易激综合征。这可能是因为在发生肠道感染后,人体黏膜下的神经节数量会减少,分泌细胞增多所致,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小肠细菌生长过度也是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3.1.3肠道高敏感性

肠道高敏感性是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主要原因。据相关研究显示,使用电子泵检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直肠感觉阈值,发现在电子气压泵的刺激作用下,患者的痛觉、排便阈值会显著降低。目前,关于肠道高敏感性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解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2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对策

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止痛、解痉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对便秘、腹泻症状进行处理。目前,基本上还没有涉及到针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病因的治疗措施。鲁比前列酮、复方谷氨酰胺都是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药物。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复方谷氨酰胺的治疗组,在痊愈率、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应用鲁比前列酮胶囊治疗的对照组(P<0.05)。这表明应用复方谷氨酰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文江.消化内科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与临床诊治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2:158+160.

[2]张辉.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0:60-61.

[3]崔立红.肠易激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及诊断标准的评价[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4]赵炜.肠易激综合征证候规律与脑肠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5]陶永胜,刘建平,杨娟真.曲美布丁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2,03:70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