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唇裂关键性畸形要素:唇高不足、人中嵴变短的调查分析患上唇提出唇裂新的临床分类,即定量分类。方法对唇裂病例的健唇长及患裂隙内、外两唇长进行测量,将裂隙内、外侧唇长分别与健唇长进行比较。其相差值在2mm以内为患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正常(与健唇长相等时)或接近正常;相差在3mm以上为患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不足。结果100例唇裂定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型,裂隙内、外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第二型,裂隙内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裂隙外侧唇长不足型;第三型,裂隙内侧唇长不足,裂隙外侧唇长正常或近接近正常;第四型,裂隙内、外两唇长不足型。结论唇裂临床定量分类与既往教科书按唇裂的部位与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或以患裂隙内、外两唇面积不同进行分类[2]及其他有关文献唇裂分类方法[3,4]完全不同。这种分类法,理顺了唇裂分类与修复原则、选择和改进修复方法及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对正确与合理指导唇裂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单侧唇裂 畸形要素 定量分类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唇裂术后患儿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采用汤匙喂养、直接母乳喂养、奶瓶喂养,观察一星期,三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出现继发出血2例,无伤口裂开;B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和伤口裂开;C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有1例因感冒流涕污染伤口发生伤口感染,导致鼻小柱旁伤口裂开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裂术后直接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效果与汤匙喂养效果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有可行性。

  • 标签: 单侧唇裂 术后 喂养方式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唇裂鼻畸形手术成功率。方法术前、术后加强心理疏导及各项对症护理。结果88例唇裂鼻畸形手术患者均顺利通过围手术期。结论加强唇裂鼻畸形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疏导及对症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唇裂畸形中鼻畸形的修复和方法选择。方法在265例唇裂进行鼻翼畸形修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鼻翼弧形切口、飞鸟状鼻小柱、鼻翼联合切口、患鼻翼穹隆部新月形皮肤切除等方法综合治疗。结果唇裂的裂度与鼻畸形的程度成正比,修复方法较为复杂和多样术式。结论唇裂鼻畸形修复采用美学的分析对鼻翼软骨进行对称性设计,达到美学效果。

  • 标签: 单侧唇裂 继发鼻畸形 美学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50例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实施鼻翼软骨离断术的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求成熟且效果肯定的手术方式。方法以50例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29例,年龄12-50岁。针对不同的畸形程度,采用鼻翼软骨离断术,通过手术矫正不对称畸形,并使用肌肉组织充填鼻翼基底,弥补患上颌骨发育不足;复位鼻唇肌,以保持两肌张力的均衡。术后放置塑料鼻塞,保持2个月。结果术后50例患者的鼻畸形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病因复杂,可通过对鼻翼软骨离断术的矫正,有效地改善畸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唇裂继发鼻畸形产生机制,采用相应手术方法对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矫正治疗,探讨唇裂鼻畸形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8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患鼻翼软骨充分松解后与健鼻软骨缝合悬吊固定,在同鼻前庭黏膜皱褶处采用“Z”成形术,在鼻小柱基部及患鼻翼外侧基部的皮下及肌层悬吊固定。纠正鼻翼塌陷、鼻尖过低、鼻小柱偏斜等畸形。

  • 标签: 单侧唇裂 鼻畸形 矫正技术 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069-01
  • 简介:Millard旋转推进法是目前临床上修复唇裂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也是修复唇裂效果较好的方法。我科自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以来用此法功能性修复唇裂300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唇裂 单侧 功能性修复法 MILLARD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按MillardⅡ术式后上唇下降不足再次切开白唇使形成上三角瓣使上唇组织瓣下降消除唇裂术后上唇过短畸形的术后效果。方法选择唇裂按MillardⅡ式定点术后上唇过短畸形患者16例,按原瘢痕切口切除斑痕后,于C瓣健瘢痕做切口使形成上三角形缺损,患沿鼻底做附加切口直接下降患白唇并形成三角瓣尖端,插入健三角形组织使健白唇组织下降,患与健上唇做潜行分离下降到足够高度后,直接拉拢缝合,最后唇红修整恢复红唇微结构。结果所治疗16例患者患唇下降均达到了满意效果,两唇峰对称,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无上唇过紧,无继发畸形,微笑时观察两上唇基本对称,原疤痕切口不增加过多疤痕,患者满意。结论MillardⅡ术式上唇过短畸形按原瘢痕形成上三角瓣,潜行分离使患上唇组织下降,直接缝合,该方法可靠,不失患上唇过短唇高不足有效矫正的一种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生儿72小时内唇裂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在患儿双眶下孔局麻对出生72小时内的先天性唇裂患儿行唇裂整复术,术后常规护理,6-7天拆线出院。结果5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无任何意外,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初生儿72小时内在局麻下行唇裂整复术安全可行。

  • 标签: 初生儿 唇裂 修复术
  • 简介:摘要:唇裂一期修复术经过数年的发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各种新术式仍然是在Millard的旋转瓣和推进瓣基础下修复唇裂畸形,其创新性和灵活性让唇裂修复术不断发展进步。这篇文章深入研究了Millard旋转推进技术,并回顾基于旋转推进技术改良的Mohler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比较改良术式的创新点,讨论改良技术较传统术式修改的进步点。

  • 标签: Millard旋转推进瓣法 Mohler法 梯度旋转下降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MillardⅡ式进行观察总结以推广用来常规用于矫正唇裂。方法总结观察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所实施的完全性唇裂修复术60例的效果。结果发现MillardⅡ式对唇部外形恢复、鼻小柱偏斜,鼻翼塌陷畸形的改善较好。结论根据唇裂的特点,灵活选用MillardⅡ术式,可用来矫正绝大部份唇裂及其伴有的鼻畸形。

  • 标签: 单侧唇裂 鼻畸形 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唇软组织移位对一期唇裂修复设计的可能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行一期唇裂修复的52例患儿,男33例,女19例;年龄2~10个月,平均4.6个月。测量方法为直尺和(或)角规直接测量上唇区特定标记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析该组患儿术前、术后即刻上唇区的标记点间点距测量结果。手术采用旋转推进法,术中充分解剖裂隙两软组织,复位并重建肌肉连续性。结果52例唇裂患儿的测量显示,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健和患的标记点间点距均发生改变。除健唇高和健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外,两唇长、患唇高以及患唇峰-鼻翼基底点距、唇峰-口角点距,鼻翼基底-口角点距,均较术前有明显延长(P<0.05)。两点距的对称性比值计算显示,越远离裂隙区,术前对称性比值越接近1。术后上唇区的对称性比值均接近1,术后对称性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期唇裂修复术中,上唇区软组织标记点间点距变化不完全符合几何学原则,还受不同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及软组织弹性等生物物理特性影响,手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并校正。

  • 标签: 唇裂 鼻唇畸形 一期修复 测量 手术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唇裂术后继发唇畸形患者人中嵴平坦或凹陷畸形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60例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分别通过口轮匝肌垂直肌瓣和口轮匝肌榫卯型肌瓣矫正人中嵴畸形。根据术后患人中嵴高度、动态表现、手术瘢痕宽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制定量化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口轮匝肌榫卯型肌瓣矫正人中嵴高度、患者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口轮匝肌垂直肌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口轮匝肌解剖学结构,利用榫卯型肌瓣修复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唇裂 解剖学 人中嵴 肌瓣
  • 简介:目的:观测完全性唇裂Millard术后1、3、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为术后继发鼻唇畸形分类提供参考数据及后期手术矫正方法和手术时间选择提供参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和口腔科完全性唇裂Millard法术后1、3及6年患儿鼻唇部结构测量的资料,患儿手术时年龄均为6个月,分别列为术后1年组(12例)、3年组(13例)、6年组(12例);并对应选取1.5、3.5和6.5岁同年龄段颌面部无先天性畸形、无手术史的儿童作对照,分别列为正常1.5岁组(13名)、3.5岁组(12例)、6.5岁组(15名)。各组性别不限。以Farkas头面部测量内容为基础,选择11个测量标记点,15个观察项目(11个线性观察项目,4个角度观察项目)进行测量。结果与正常1.5岁组比较,术后1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高、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患鼻翼厚度,以及患和健的鼻孔宽、鼻孔高、鼻翼长、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3.5岁组比较,术后3年组患儿的鼻小柱宽度、鼻翼基底宽、鼻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和健的鼻翼外侧角、鼻前角、鼻孔高,以及患和健的鼻孔宽、鼻翼长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正常6.5岁组比较,术后6年组患儿的健鼻孔宽、唇宽四项、鼻唇角、鼻尖角,以及患和健的鼻孔高、鼻翼厚度、鼻翼外侧角、鼻前角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完全性唇裂患儿Millard法术后随年龄增长,患儿鼻唇部结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整体趋势逐渐减小,说明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有自行矫正的趋势;为减少术后出现畸形,健鼻孔宽、高和唇宽四项在行Millard法唇裂修复术时应提前给予预防。鼻�

  • 标签: 唇裂 颌面畸形 测量方法
  • 简介:目的:应用螺旋CT对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畸形鼻进行初步测量分析。方法: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应用Amira软件对30例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的畸形鼻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17个标记点共19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并对其中7项指标进行了患、健比较。结果.唇裂和唇腭裂患者双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较健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导致患鼻尖下点到鼻翼基底点的距离大于健;鼻梁多偏斜,表现为骨性及软组织共同偏斜;鼻面角小于正常人;患鼻孔宽度较健大;鼻小柱向健偏斜;鼻孔不同程度不对称。结论:应用螺旋CT及重建、测量软件能精确测量外鼻。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 标签: 三维CT 外鼻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临床52例双唇裂修复治疗方法,探讨双唇裂修复的美容效果。方法在双唇裂原长法修复法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口轮匝肌功能重建,并行唇龈沟的再造及鼻底的封闭,利用唇粘膜修复唇红及唇珠。结果52例患者(年龄6个月~35岁),术后远期唇部外形满意,动态效果好,皮肤瘢痕不明显,唇红丰满。结论采用以双唇裂原长法为基础的个体化功能性修复方案修复双唇裂,可使唇外形美观,红唇丰满,远期动态效果好,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双侧唇裂 口轮匝肌 功能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旋转推进法与下三角瓣法两种术式修复不完全性唇裂术后效果,优化不完全性唇裂修复技术。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接受唇腭裂外科治疗不完全唇裂患者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3个月至31岁,平均3岁7个月。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对27例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并对术后鼻唇对称性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7例不完全性唇裂患儿在唇裂修复术后,均获得了较好的术后即刻效果。两种术式在不完全性唇裂伴鼻畸形的鼻唇形态恢复指标比较中,如鼻孔底宽健患比(P=0.751)、鼻孔最大高度健患比(P=0.155)、鼻孔最大宽度健患比(P=0.675)、鼻翼外侧最凸点至面中线距离比(P=0.905)、鼻翼口角距健患比(P=0.978)、鼻翼唇峰距健患比(P=0.306)、唇峰至面中线距离健患比(P=0.100)、唇峰口角距健患比(P=0.516)、唇峰点红唇厚度健患比(P=0.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术式对鼻唇形态对称性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新旋转推进法术式把切口引至鼻小柱基部附近,且增加鼻小柱基部组织量有利于稳定术后鼻小柱高度,术后瘢痕隐蔽,更加美观实用。

  • 标签: 唇裂 新旋转推进法 下三角瓣法 单侧唇裂修复术 效果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旋转推进瓣法治疗不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不完全性唇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不完全性唇裂患儿98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旋转推进法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健患鼻唇部对称性指标对称率及上唇与鼻部的主观满意评分。结果患儿术后健患唇峰口角距不对称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儿术后健患鼻底宽对称率、健患鼻孔宽对称率、健患鼻孔高对称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医生对患儿鼻部和上唇的VAS满意评分(7.98±1.2)分,显示手术结果较为满意。结论改良旋转推进法治疗不完全性唇裂可初步改善患儿健患对称率,要得到更优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精细手术治疗。

  • 标签: 单侧不完全性唇裂 改良旋转推进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双唇裂或唇腭裂患者进行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Ⅱ期整复治疗。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共收治唇裂术后鼻唇部畸形患者53例。根据病情的不同,分为三种手术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Ⅱ期整复治疗后,53例患者中,整复效果理想者为31例,整复效果有明显改变者为12例,整复效果改善一般为10例。结论患者鼻唇部的畸形不同,采取不同的整复方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极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侧唇裂 唇裂术 鼻唇畸形 生活的质量
  • 简介:摘要为评价旋转交叉推进瓣法修复完全性唇裂的鼻唇畸形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采用旋转交叉推进瓣进行完全性唇裂修复的患儿6例,通过数码照片分析采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复诊时唇高、唇长、鼻孔高度、鼻孔宽度、鼻孔面积等信息以评价该术式的疗效。本研究中6例患儿术前健患唇高比2∶1,健患鼻孔高度比值约2∶1,但鼻孔宽度及鼻孔面积比却为1∶2~1∶3。术后健患唇高比近1∶1,鼻孔形态对称、鼻唇沟形态对称、鼻堤形态良好、术后瘢痕不明显,未见明显切口不良愈合。旋转交叉推进瓣在完全性唇裂患者鼻唇畸形整复上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

  • 标签: 唇裂 单侧完全性唇裂 鼻堤 鼻畸形 鼻底重建 旋转交叉推进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