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单侧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的观察

何燕刘芹

中国人民解放军161医院口腔科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单侧唇裂术后患儿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采用汤匙喂养、直接母乳喂养、奶瓶喂养,观察一星期,三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出现继发出血2例,无伤口裂开;B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和伤口裂开;C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有1例因感冒流涕污染伤口发生伤口感染,导致鼻小柱旁伤口裂开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裂术后直接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效果与汤匙喂养效果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有可行性。

关键词:单侧唇裂;术后;喂养方式;观察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病率为1.82‰。[1]采用手术治疗是唯一手段,唇裂患儿术后因喂养方式改变而哭闹、拒食,容易导致伤口裂开,或患儿营养失调,影响伤口的恢复。在查房中偶尔看到了一位单侧唇裂患儿母亲正在给予母乳直接喂养,经密切观察伤口恢复良好,术后一周顺利拆线如期出院。从而引发了我们对180例单侧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161医院口腔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共收治单侧180唇裂例,其中单侧完全唇裂79例,单侧不完全唇裂101例。月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9月,平均月龄为4月±6天,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对照组A、实验组B及实验组C三组中。

1.2喂养方式

A组采用汤匙喂养,将患儿抱在腿上或坐在婴儿椅中。选用平底小汤匙,最初可试着将汤匙放在患儿唇上停留一定时间,以鼓励患儿用唇部移动汤匙中的食物。从少量考试喂养,逐步增加,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伤口创面,以免伤口感染。B组采用直接母乳喂养,坐在床缘或板凳上,将患儿斜抱到适当的位置,角度不低于45°,用一只手拖住宝宝的臀部,用手臂轻轻托起宝宝的头。另一只手提起乳房将乳头放在宝宝口中,便于吸吮。患儿体重偏大,月龄超过6月,可将患儿坐在母亲腿上。C组奶瓶喂养,可选择材质柔软的奶嘴,将奶嘴塞入患儿口中,通过患儿吸吮,口腔形成负压吸出食物。食完后拍拍患儿背部,直至打嗝,以免吐奶。

1.3资料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个样本之间的差异采用百分比。

2.结果

完全随机分组后,A、B、C组各60例,A组平均月龄4月±5天,B组4月±9天,C组±3天。三组间月龄、性别不具可比性,且三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A、B、C三组唇裂术后继发出血发生率比较

3.讨论

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唇裂术后禁止吸吮,至拆线后10天。[2]但患儿适应性差,多不配合,表现为哭闹、躁动,易造成伤口碰撞出血,且苦恼时唇部的离心张力极易导致伤口出血,不利于患儿伤口愈合及康复。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我过随唇腭裂患儿的术前、术后专科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关注患儿的生理需要,更应关注患儿的心理需要。[3]在不改变术前喂养方式的情况下,采用母乳直接喂养或奶瓶喂养,满足患儿进食习惯及心理需求,患儿哭闹少,进食量足,伤口渗血污染少。且有研究表明患儿在吸吮时嘴型呈“O”型,而伤口裂开的作用力是离心张力。对家属而言陪护轻松、满意、感觉好,易于接受。综上所述,A、B、C三组观察结果有明显差异,后两组更易让家属及患儿适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坤则,张芝燕,李金春等.中国唇腭裂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1989,68:144.

[2]宋秀英.整形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

[3]傅豫川,黄洪章,汪传锋.唇腭裂序列治疗的研究与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