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峨眉道教众所周知,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它也曾是道教名山的往事却鲜为人知。从传播的历史来考察,道教先于佛教传上峨眉山。东汉末年顺帝汉安年间(142—143年),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担任过江州(今重庆)令、善以符水为人治病的张陵,在今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也写作鹄鸣山)创建原始道教的最初团体五斗迷(因规定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名),奉老子李耳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 标签: 峨眉山 道教名山 中国佛教 东汉末年 原始道教 大邑县
  • 简介:“有”与“无”,是道家和佛教用以表达核心思想的哲学概念,然而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法不同,二者关于“有”、“无”概念的意涵以及“有”“无”关系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对道家有无观和佛教的有无观作了粗略的比较和辨析,指出道家和佛教有无观差异表现为:本原与非本原的差异、主宰与非主宰的差异、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的差异、本体与法性的差异、两体与一体的差异。通过比较辨析,有助于加深认识哲学思想的特质。

  • 标签: 道家 道教 佛教
  • 简介: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概括了戒律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 标签: 佛教戒律 道教戒律 儒家礼教 社会伦理
  • 简介:尊重生命是儒、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精神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儒家 道家 佛家 生死智慧
  • 简介:本文提出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攀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 标签: 寒山 形象演变 佛道争锋 佛教化
  • 简介: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封建帝王的关系,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等方面,粗略地论及文化嬗变的某些片断,分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 标签: 佛道文化 源流 嬗变 作用 影响
  • 简介:1255年、1258年和1281年,在中原僧的发难下,由蒙古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了3次辩论会,结果均以全真的败北而告终。究其起因,学界多从双方矛盾的角度分析,而将蒙古统治者单纯地视为仲裁者。我个人以为,该观点并未真正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幕,因为在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的当时,道学说的真伪、寺观的归属权问题,很难促成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对双方而言,事件和结局便可以说明对峙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但就蒙古高层统治者而言,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要远远超出议题的本身。从全真屡屡失利的情况看,说明它不仅是佛教的对立面,同时也暗示了统治阶层对它的否定态度。因此,全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解全真

  • 标签: 全真道 邱处机 成吉思汗 老子化胡经 长春真人西游记 统治者
  • 简介: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成就最大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它的内容芜杂,涉题广泛,其中不乏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在里面,而佛教和道教是古代社会的两大主要教派,本篇我们主要就其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 标签: 三言二拍 佛教 道教 社会生活
  • 简介: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和谐 宗教现象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 简介:历史上二教不断发展的同时都主动向世俗封建政权靠拢,衍至唐代二教都得到充分发展。二者的兴盛与唐朝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借助统治者们的扶植与尊崇、经济上的支持、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二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之,唐代政治运用为其服务,二教的发展为唐代统治者的治国提供了舆论影响,巩固其政权的统治。认清这一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宗教这个角度更深入地去了解唐朝社会的发展过程。

  • 标签: 唐代 佛教 道教 政治
  • 简介: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两家。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 标签: 佛道论争 概念辨析 法琳 李仲卿
  • 简介:中唐之际以境论诗之说盛行于一时,对於诗境的构成,皎然、吕温等以境论诗诸家,除了提出“取境”、“缘境”等构成诗境的方法之外,同时又提到与构成诗境有关的“造境”概念。对於中唐诗学观念中“造境”一词的解释,目前不少学者都以为从诗人内心中创造出诗境便是“造境”;

  • 标签: 佛道思想 唐诗学 “造境” 诗学观念 诗境 中唐
  • 简介: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的视角着手。

  • 标签: 中国 绘画艺术 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佛家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至今,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的问题,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作出回答的:一是从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反映了社会矛盾,前七回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唐僧取经途中遇到的众多妖魔,则是地方上各种恶势力的化身;二是从神话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作品,反映了我国人民征服和支配自然力最的愿望;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大

  • 标签: 西游记 儒佛道 儒佛互补 孙悟空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 简介:明代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思想上受正统的儒家影响,创作也受到晚明李挚和王阳明哲学思潮的濡染和市民阶层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晚明社会佛教中国化和道教的成熟,也由于历史上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冯氏的"三言"也体现出了道教义、情境、形象的影响痕迹,它构成或影响了"三言"中许多篇目的情节内容,成为"情教"的手段,有些篇目也直接宣传了哲理。

  • 标签: “三言” 佛道思想 影响
  • 简介: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之争的一斑。

  • 标签: 唐代 道教小说 佛道之争
  • 简介:《西游记》有大量诗文和情节是袭自典籍。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判断《西游记》的主旨不是阐扬佛教。《西游记》作者对道教内丹学比较熟悉,对佛教则了解不深,极有可能是位文化程度不高的道教内丹学家,而不可能是位治学严谨的佛教徒。

  • 标签: 《西游记》 佛教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