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概括了戒律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 标签: 佛教戒律 道教戒律 儒家礼教 社会伦理
  • 简介:尊重生命是儒、三家生死智慧的共同点,但三家探讨生死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三家的生死智慧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精神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儒家 道家 佛家 生死智慧
  • 简介:本文提出争锋影响和决定了寒山形象的演变。寒山在较早的道教记载中是一个隐居修道者的形象,后来逐渐佛教化,演变为佛教高僧的形象。但攀并未因此放弃对寒山的所有权,而是通过阐发寒山诗中的道教精神、编造新的寒山作品等手段,力图重塑寒山的修道者形象。

  • 标签: 寒山 形象演变 佛道争锋 佛教化
  • 简介: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封建帝王的关系,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等方面,粗略地论及文化嬗变的某些片断,分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 标签: 佛道文化 源流 嬗变 作用 影响
  • 简介:1255年、1258年和1281年,在中原僧的发难下,由蒙古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了3次辩论会,结果均以全真的败北而告终。究其起因,学界多从双方矛盾的角度分析,而将蒙古统治者单纯地视为仲裁者。我个人以为,该观点并未真正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幕,因为在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的当时,道学说的真伪、寺观的归属权问题,很难促成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对双方而言,事件和结局便可以说明对峙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但就蒙古高层统治者而言,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要远远超出议题的本身。从全真屡屡失利的情况看,说明它不仅是佛教的对立面,同时也暗示了统治阶层对它的否定态度。因此,全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了解全真

  • 标签: 全真道 邱处机 成吉思汗 老子化胡经 长春真人西游记 统治者
  • 简介:在佛教与道教的长期论争过程中,道教思想学说的展开深受佛学左右,两家讨论的课题(由本体论而心性论)程序上大体一致,时间先后则道教晚于佛教。本文通过对显庆、龙朔年间论争的分析讨论,认为唐代初年的佛学以南北朝和隋代佛学为基础,在学术理论体系、概念范畴辨析、思维方式展开等领域,都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表明佛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后,已经进入思想上的成熟时期;尤其在中观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佛教本体论(本质论)的形上学哲学思辨远高于儒、两家。之争中道教方面的屡战屡败,说明佛教在学说思想和思维方式上的独特成就。这意味着,不仅道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儒家也同样需要反思自己;一味以排斥外部思想、不同观念为能事的思维习惯,无助于自身的理论发展。

  • 标签: 佛道论争 概念辨析 法琳 李仲卿
  • 简介:中唐之际以境论诗之说盛行于一时,对於诗境的构成,皎然、吕温等以境论诗诸家,除了提出“取境”、“缘境”等构成诗境的方法之外,同时又提到与构成诗境有关的“造境”概念。对於中唐诗学观念中“造境”一词的解释,目前不少学者都以为从诗人内心中创造出诗境便是“造境”;

  • 标签: 佛道思想 唐诗学 “造境” 诗学观念 诗境 中唐
  • 简介: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的视角着手。

  • 标签: 中国 绘画艺术 传统文化 儒家 道家 佛家
  • 简介:<正>新中国成立至今,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的问题,主要是从三个角度作出回答的:一是从文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反映了社会矛盾,前七回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唐僧取经途中遇到的众多妖魔,则是地方上各种恶势力的化身;二是从神话的角度作出回答,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作品,反映了我国人民征服和支配自然力最的愿望;唐僧取经途中所遇到的八十一难,大

  • 标签: 西游记 儒佛道 儒佛互补 孙悟空 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
  • 简介: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与“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论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 标签: 道教 佛道 论争 “道法自然” “道生万物” 心性论
  • 简介:蒙古时代“争论”的真像──忽必烈统治中国之道[日]中村淳(续前)(2)主办者蒙哥眼中的宗教争论在哈喇和林的包括论战在内的宗教争论始终是蒙哥皇帝主持的。因此,以下将进行进一步深人的研究,并以中村、松川1993年介绍的少林寺圣旨碑第一截为线索,从...

  • 标签: 全真教 八思巴 道佛 书记官 佛教 蒙古
  • 简介:曹雪芹既没有沉溺于对宗教的消极冥索,也不是一个反宗教反神权者。在《红楼梦》中,他按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构建了二重宗教世界,二者泾渭分明,是非判然。他对世俗宗教持否定态度,故通过幻想创造出另一个世界,以寄托自己的宗教理想,同时也想借此警醒世人。

  • 标签: 《红楼梦》 曹雪芹 二重观 世俗宗教 “太虚幻境” 宗教现象
  • 简介: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敦煌学界都以为,有名的《白雀歌》见在写卷,就是P.2594+P.2864,就是本系一个完整、独立的写卷而在漫漫岁月中被撕裂为二的P.2594和P.2864。然而,这一看法是不确切的。实际上,《白雀歌》见在写卷本系一比P.2594+P.2864更长的写卷;在漫漫岁月中,这个长卷至少被撕裂为六,P.2594和P.2864仅是这六个部分中的两个部分。这里,笔者拟就此略事述说,并就与长卷有关的敦煌关系的问题略述己见。如或不当,尚望批评指正。

  • 标签: 敦煌文献 写卷 道教哲学 归义军时期 敦煌遗书 王重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三教在冲突中融合,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了发展

  • 标签: 三教关系 中国佛教 佛三教
  • 简介:“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修行中的“小隐”境界;而在红尘之中持修,做到在尘出尘,在世出世,在家出家,在俗离俗,才是真正的“大隐”真修。纵观古今,能将“大隐”的精髓参悟顿透,并付诸实施者,当推盛唐山水诗人王维。

  • 标签: 王维 山水诗 归隐 出家 盛唐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