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正>“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 标签: “超越” 现代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西方哲学 现代汉语 形上学
  • 简介:该文通过对休谟的“想象”概念的含义、特征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他的想象学说的内在张力及其深刻意图——对长期以来极力贬低想象的西方理性主义提出尖锐的批判。

  • 标签: 休谟 想象 内在张力 怀疑主义
  • 简介:虽然我们可以相信,在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和作为局外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历史之间,有着令人折服可信的区别;当我们注意到信仰、自己的生活本身,与我们的命运实践知识(即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时,虽

  • 标签: 基督教 历史理论 上帝信仰 教义思想
  • 简介: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是一个充满歧见的论域。化解歧见,需要细致的知识性研究。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维度: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与伦理革命,文化革命与阶级革命。毛泽东对文化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三者的关系坚持辩证论,摒弃了经济决定论,承认文化和文化革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成为决定的因素;将伦理革命视为文化革命的重要主题,将立场转换视为文化革命的先导条件,突出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阶级立场转换的关系;认为文化革命是阶级革命的特殊组成部分,突出文化革命的特殊性。1949年前,毛泽东的文化革命理论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果。但毛泽东文化革命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潜藏的不确定性和特定情况下的偏向性,是使其产生理论和政策偏差、导向"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文化革命 内在理路
  • 简介:科学揭示管理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及管理伦理的本质,对于完善人类的科学管理之道,充分发挥“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管理伦理研究存在的一个根本缺陷是没有从理论上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本文认为,管理伦理的发生是由管理活动和管理系统的内在要求决定的——管理本身内在地具有道德性;管理的道德性表现为管理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管理伦理就是这样两个方面双向互动的有机统一;管理的外在道德是指管理活动的合伦理性或合理性;管理的内在道德是指管理本身的结构和内涵所应有的道德要求,是管理最根本的活动准则。管理的道德性规定为解决管理与伦理结合的“何以可能“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实现伦理在管理活动中的支撑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管理伦理 道德性 交互主体性 内在道德 外在道德
  • 简介: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 标签: 儒学 宗教功能 道德伦理 内在超越
  • 简介:以前,我看了一遍《唐山大地震》电影,当时只被大地震的残酷场面所震撼,头脑里一直浮现的是那些墙倒屋塌的场景,感受到那场地震带给唐山人的灭顶之灾。至于女儿对母亲的那份恨与伤,感受还不是太真切,因为镜头的切换,所以,省略了好多细节,只记住了几个“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

  • 标签: 唐山大地震 误解 原谅
  • 简介:人的一生会遇到数不清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确定目标,搜索操作、选择指令、确定程序、制定方案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呢?“求解思维形式学”给出了答案。

  • 标签: 思维形式 内在逻辑结构 求解
  • 简介: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盾,道德的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 标签: 人性 内在矛盾 道德
  • 简介:社会发展总是存在各种张力现象,共享发展过程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张力。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分别存在功利与道义、整体与局部、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间的内在张力。适度的张力既有利于遵循社会规律推进"发展",又符合伦理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享",使得"共享"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张力的积极效应、降低或避免其消极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适。合理调适需遵循客观性、动态性、适度性、人本性等基本原则。

  • 标签: 共享发展 内在张力 合理调适 矛盾
  • 简介: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 标签: 理气关系 心性关系 逻辑结构 内在矛盾
  • 简介:在老子那里,“德”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德”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德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德”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观念 有言之教 实践路径 创造性
  • 简介:对于《管子》中的哲学思想,学术界一般注重《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的研究,而对《水地》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从思想背景、思想内涵两方面对该篇作些具体探讨。一、《水地》篇的思想背景尼达姆认为《水地》篇“既吸收道家代表...

  • 标签: 水本原论 《管子》四篇 内在矛盾 《老子》 天地万物 超越性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正,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问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

  • 标签: 绚丽 儒家 美学观 千盾
  • 简介:礼乐文化起源于上古,完善于周代,从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拓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历了从礼器到礼制、从礼仪到礼义、从礼治到礼教的发展过程,其形式逐渐丰富,其内涵逐渐深化,其社会功能也逐渐由外而内,从注重外在的规范性到越来越强调内心的认同感,成为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方式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礼乐文化建构的基本进程,阐发其推衍的内在逻辑,对于深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礼器礼制 礼仪 礼义 礼治 礼教
  • 简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关注社会建设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并逐渐丰富的过程。深入探讨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演进的基本历程及规律,对于系统总结我们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社会建设的发展大势,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建设思想 演进规律
  • 简介: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性 现实性 本体论
  • 简介:儒家以其特有的超越理念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儒家的“内在超越”有两个基本要素与市场经济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一是“在世超越”,二是责任意识。儒家的超越观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

  • 标签: 儒家 内在超越
  • 简介:“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创新理念探索的是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新动力问题,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和基础,制度创新为激发社会活动和创造力提供制度支撑,科技创新是创新发展的重点和核心,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力;协调理念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强调地.区发展的协调性和城乡发展的一体化、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状态;绿色理念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永续性问题,其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反思,是指导我国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理念;开放理念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大格局问题,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共享理念解决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价值目标问题,共享是实现我国社会发展人民主体性的根本途径,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各有所重,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完整理念。

  • 标签: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 简介: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革命”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世界革命”理论有所创造和发展:一是认为世界革命包括一国革命,以一国革命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二是认为十月革命后进入了革命的第三时期,也就是世界革命时期,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三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策源地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欧洲主要发达国家转移到了苏联。其逻辑起点是“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开端和前提”,“保卫苏联”则成了其世界革命观的逻辑结果。以此为基础的世界革命理论既有扶持东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因将苏联利益与世界革命整体利益等同起来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与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损失。

  • 标签: 斯大林 世界革命理论 主要命题 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