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直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Nance弓加强支抗的三维表现.方法选择中度以上拥挤,上颌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患者41例,随机分组,20例不用辅助支抗装置作为对照组,21例粘Nance弓作为Nance组.排齐整平前后取模型并拍头颅侧位片.模型用RolandLPX-1200三维点激光扫描仪数字化,使用测量软件(Rapidform2006(R))处理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各牙尖标志点三维向上的线距及磨牙角度变化.并对头颅侧位片的前牙变化进行测量.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排齐整平阶段前牙唇倾控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矢状向、横向及扭转的控制上Nance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中央窝点为例,对照组磨牙有1.269mm的近中移动,Nance组有0.537mm的近中移动(P<0.01);对照组磨牙有0.522mm的腭向缩窄,Nance组有0.145mm扩宽(P<0.001);对照组磨牙出现3.172°近中颊向扭转,Nance组有0.402°扭转(P<0.01).结论Nance弓在控制磨牙的矢状向位置、宽度和扭转上是可靠的.

  • 标签: NANCE弓 模型测量 三维分析 排齐整平 支抗丧失
  • 简介:目的:目的:研究与牙齿发育相关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7,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胚中的特异性时空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型猪第三乳磨牙胚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不同孕期的小型猪胎猪胚胎的下颌骨,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核素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BMP7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显示小型猪第三乳磨牙在胚胎E40、E50、E60分别处于帽状期、钟状期以及钟状晚期(分泌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蛋白水平显示,BMP7在E40时在成釉器和间充质均有表达,成釉器表达相对强于间充质;在E50时,BMP7仍然表达在牙胚成釉器和间充质,与E40表达情况类似;在E60时则主要集中表达在间充质特别是前成牙本质细胞和前成釉细胞。原位杂交与实时定量RT-PCR从mRNA水平也验证了其表达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基本一致。结论:BMP7信号分子在小型猪乳磨牙发育过程中呈特异性的时空表达,提示其与牙齿形态发生和细胞分化相关。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7 牙齿发育 小型猪
  • 简介:目的探讨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伴有重度深覆黯和深覆盖错骀畸形不同治疗阶段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样本包括恒牙初期伴有重度深覆黔和深覆盖的前突错殆畸形患者23例,平均年龄13.6±1.8岁。上颌均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14例,拔除下颌第一双尖牙9例,并使用Tip—EdgePlus技术治疗,治疗前、第一期打开咬合后、第二期关闭拔牙间隙后和第三期正轴完成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结果治疗后患者覆黯、覆盖和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打开咬合发生在第一期,覆殆从5.35mm减小到0.52mm(P〈0.05)。上颌切牙的倾斜度U1/SN第一、二期分别减小20.21°和7.56°(P〈0.05),第三期增加10.16°(P〈0.05);上中切牙突度U1-AP第一、二期分别减小6.41mm和2.79mm(P〈0.05),第三期增加2.19mm(P〈0.05)。结论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Plus技术能够成功矫正伴有重度深覆殆和深覆盖错骀畸形,打开咬合发生在治疗第一期,第三期能够控制上切牙的根舌向转矩移动。

  • 标签: Tip—Edge Plus技术 深覆[牙合] 深覆盖
  • 简介:目的:初步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PDLSC)在牙根不同发育阶段时的增殖能力和成牙/成骨能力的差异,为组织工程化牙齿的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分别分离培养来自人根尖孔未闭合及根尖孔完全闭合牙齿的PDLSC,通过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试剂盒法检测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者的体外矿化能力,Westernblot检测其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matrixprotein1,DMP1)、牙本质涎蛋白(dentinsialoprotein,DSP)、核心结合因子(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和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来自人根尖孔未闭合牙的PDLSC的增殖活性、ALP活性和矿化能力、DMP1、RUNX2、DSP和OSX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根尖孔完全闭合牙的PDLS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SC的增殖和成牙/成骨能力随着牙根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随着牙根发育的完全,PDLSC的增殖能力和成牙/成骨能力均下降,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牙根不同发育阶段牙根周围微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

  • 标签: 牙根发育 牙周膜干细胞 增殖能力 成牙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及躯干平衡。方法对35例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偏斜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均不同程度呈“S”型弯曲,正常对照组脊柱基本呈一直线与重力线平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下颌偏斜患者的躯干平衡均为失平衡(失衡角〉1°),正常对照者躯干平衡均在正常范围内(失衡角〈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下颌偏斜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和肩失平衡程度与下颌偏斜程度均呈正相关,并呈线性趋势;④下颌偏斜方向与颈椎段侧弯方向具有异向性,与躯干段侧弯方向具有同向性。结论骨下颌偏斜与脊柱形态和躯干平衡之间有一定的相关,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成人 骨性下颌偏斜 冠状面 脊柱形态 躯干平衡性
  • 简介: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标签: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 简介:侵袭根颈吸收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以牙根颈部区域吸收为特征的根颈部外吸收。本病在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般由常规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作为一类独特的牙根外吸收病变,常带来较为严重的临床后果,近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侵袭根颈吸收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综述。

  • 标签: 侵袭性根颈吸收 病理学 牙外吸收
  • 简介:对于重度拥挤错He,拔除双尖牙是获得间隙、排齐牙列的唯一的方法。通常,为达到或保持中线正确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绝大多数正畸医生倾向于对称拔牙。但是,如果患者已经因龋病而失去第一磨牙,那么对称拔牙的矫治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作者将报告2个病例,均采取非对称拔牙,并且达到了功能He和良好的面部外观。

  • 标签: 非对称性拔牙 正畸治疗 拔牙
  • 简介:牙源角化囊瘤是一种发生于颌骨内的常见疾病.其传统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描述的,2005年WHO将其归为良性牙源性肿瘤。由于它具有侵袭和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生物学行为,且常合并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相继报道了一系列与其生物学行为相关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牙源角化囊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牙源性角化囊肿 生物学行为 因子 特异
  •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角化囊瘤(keratocysiticodontogenictumor,KCOT)开窗减压术后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方法:对比观察22例牙源角化囊瘤开窗减压术前及二期刮治术后组织学的改变,内容包括上皮形态、上皮及纤维层厚度、纤维层炎症浸润程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4.5%的病例开窗后上皮层不全角化消失同时出现钉突状增生;开窗后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层明显增厚(P〈0.05);纤维层内炎症浸润程度显著加重(P〈0.05)。结论:牙源角化囊瘤在开窗减压术后表现出衬里上皮及纤维囊壁显著增厚和纤维层内炎症细胞浸润加重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具体机制及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组织形态学
  • 简介:以往研究采用两种标记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STRO-1,检测牙髓组织中具有问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本研究目的是研究成人正常牙髓和牙髓损伤愈合期间α—SMA和STR0—1的表达谱特征。健康牙髓通过机械暴露后,采用MTA或者氢氧化钙盖髓,从而在暴露的牙髓表面诱导

  • 标签: 干细胞标记物 Α-SMA 人牙髓 免疫组化分析 损伤愈合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斜颈 替牙期 颌面部对称性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forsythus,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denticola,Td)与逆行牙髓炎的相关。方法:采集逆行牙髓炎患牙的牙髓组织(40例),应用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监测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Td三种微生物以及总的细菌量。结果:逆行牙髓炎患牙牙髓组织中Pg、Tf和Td的检出率分别为22.5%、82.5%和47.5%,三种微生物之间具有协同致病效应,OR值及95%可信区间为2.83(1.26~6.38)。结论:红色复合体(Pg、Tf、Td)与逆行牙髓炎牙髓组织的感染密切相关。

  • 标签: 逆行性牙髓炎 牙龈卟啉单胞菌 福赛坦氏菌 齿垢密螺旋体 红色复合体
  • 简介: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痴呆成为医学研究重要问题。有关老年痴呆的病理生化学研究和牙列缺损对大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牙列缺损与神经递质改变、脑血流改变和老年痴呆发生相关,认为牙列缺损是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就牙列损失后脑部的病理改变,与老年痴呆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牙列缺损 脑血流 神经递质
  • 简介:目的研究骨Ⅲ类成人患者唇颏部软组织形态特点及不同手术方式后软组织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成年骨Ⅲ类手术治疗患者94例,其中单纯下颌手术31例,单纯上颌手术10例,双颌手术53例.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术前不同性别软组织形态及不同手术方式唇部软组织改变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男女骨Ⅲ类成人患者在上唇长度、颏唇沟的深度及颏唇沟角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手术组患者下唇厚度、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上颌前徙手术组患者上唇部软组厚度、上唇长度、鼻唇沟深度、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也有显著变化.双颌手术组上下唇软组织厚度、上下唇长度、颏唇沟深度、上唇倾角、鼻唇沟角、下唇倾角、颏唇沟角及软组织到参考平面的距离均有显著变化.结论男女骨Ⅲ类成人手术患者唇部软组织厚度差异不大,在唇长度及颏唇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双颌手术较单颌手术而言,能同时对上下唇部软组织形态加以改善,适合鼻唇、颏唇形态均不佳的患者.

  • 标签: 骨性Ⅲ类 正颌手术 唇部形态
  • 简介:种植体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支抗方式。本研究采用16只雄性NewZealand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分为两组,即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在左右两侧的鼻骨和额骨上分别用骨融钛钉固定好钛板构成施力系统。骨融合后在矢状方向上钛板之间加力并始终保持力的大小为55.00g。实验结束后制成干燥颅骨,对其进行直接测量和x-线头影测量。从本研究实验结果来看,种植体其本身并没有发生松动和移动,这表明骨融种植体在正畸力的作用下还是稳固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推力或拉力种植体本身所受的应力并无大的区别,只是反应的部位不同而以。因而该种植体在拉力的作用下也同样不会发生移动。

  • 标签: 骨融性种植体 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