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麻醉处理。方法:16例OPCAB病人,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氯醚低溃度间断吸入、异丙酚持镇静注、维库溴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施术。术中持镇静注硝酸甘油[0.2~2μg/(kg·min)];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硝普钠、艾司洛尔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分别维持在14~12/10-9kPa和50~70bpm,并尽可能维持稳定。术中静注肝素1mg/kg,保持ACT>300秒;维持病人正常体温。结果:16例中,2例搭桥2支,11例搭桥3支,3例搭桥4支,无1例改用髓外循环。其中10例术中未输血,最大输血量为900ml。术后4h拔氯管道管者6例,6h内者6例、8h内者2例,最长1例为18h,无麻醉死亡。结论:术前必须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 标签: 病人 术中 OPCAB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麻醉处理 静注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TAES)对皮肤不同部位痛阈的影响,以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变化。方法:20例ASAⅠ级腰麻病人随机分为TAES组(n=10)和shamTAES组(n=10),以2-100Hz电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开和外关30min,分别在TAES前(tl)、TAES30min后(t2)和停止TAES30min(t3)时测定手指、腹壁和颈部皮肤电刺激的感觉阈和痛阈,在TAES组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测定其中β-EP和CCK-8的浓度。结果:组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电刺激的感觉阈与疼痛阈均未见显著性差异;TAES组各时间点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浓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阈和外阈30min对不同部位皮肤的感觉阈和疼痛阈没有影响,脑脊液β-EP和CCK-8浓度没有变化。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痛阈 Β-内啡肽 Β-EP 八肽胆囊收缩素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TEAS)加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镇痛中的效应与影响。方法:67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静脉PCA吗啡组(M组,n=32)和TAES+静脉PCA吗啡组(T+M组,n=35)。两组的静脉PCA吗啡设置相同,采用0.05%吗啡溶液100mt,1ml/h,2ml/PCA,锁定时间6min。T+M组的TAGS设置为:电极贴于合谷、劳宫、内关、外关和切口两侧,手术结束时开始2-100Hz电刺激。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h和24h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RS(疼痛语言分级)、按压PCA次数(PCAdemand)、PCA有效次数(PCAeffect)、De/Dd比值(PCAe/PCAd)、24h吗啡用量及病人主观不适。结果:T+M组术后镇痛恶心的发生率(23/32,36%)比M组明显减少(13/35,72%)(P<0.01);两组的的镇痛效果与吗啡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合谷、内关和切口两侧对上腹部术后无明确的镇痛作用,不能减少PCA吗啡用量,但可明显减少吗啡镇痛恶心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术后 腹部手术 PCA镇痛 吗啡镇痛
  • 简介:胸科剖胸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应激反应强烈和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因此需要良好的术后镇痛以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稳定呼吸、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剖胸手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复合液皮下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今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以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皮下 硬膜外腔 芬太尼 剖胸手术 术后镇痛 镇痛效果
  • 简介:我院在1998年9月至2005年5月期间对250例肝癌晚期病人施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治疗术,年龄23—78岁(平均45.23±9.40),男性216例,女性36例,其中肝癌4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8例,(合并远处转移者8例),ASAⅡ-Ⅲ级。250例灌注术期间并发截瘫者3例,均为男性,发生率1.2%。现将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插管 栓塞化疗术后 截瘫者 灌注化疗药 分折 晚期病人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办血运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行下肢带蒂办移植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一组设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吗啡超前镇痛或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三组病人的血运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镇痛的两组办血运状况、成活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办移植手术采取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办血运状况明显改善,办成活率提高。

  • 标签: 血运 对照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移植手术 状况 病人
  • 简介:气管隆突部肿瘤需要施行隆突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左胸隆突切除重建手术的难度较大,且需同时切除左全肺,一般仅适用于肿瘤堵塞左主支气管导致左全肺不张的病例;AKL氏曾提出胸骨正中切口,左右开胸切除左全肺,向上翻转左主支气管代替气管的术式,但创伤过大,临床难以推广;国内王氏等自1985年对右胸切除右肺中、下叶及隆突切除重建术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具有创伤小、保留肺叶多、切除范围广等优点,现总结8例在该手术方式下的麻醉与呼吸管理经验。

  • 标签: 隆突切除 重建术 右胸 肿瘤 呼吸管理 麻醉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同时重温一下桡动脉解剖情况。方法:选择40例需行桡动脉穿刺测压的成人患者,按要求使患者前臂取中立位,略向尺侧偏10°-15°桡侧向上,固定前臂,用22G动脉留置针穿刺重管。结果:33例一次穿刺成功,5例第二针穿刺成功,2例因穿刺不成功改其它部位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结论:桡动脉IBP广泛用于复杂病情手术及危重病人的动脉血压监测,当桡动脉第一穿刺点因故不能进行时,成人桡动脉则压第二穿刺法为IBP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结合解剖学基础与临床操作,证实了成人桡动脉测压第二穿刺法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此法在患者俯卧位或改变体位时穿刺尤现方便可行。

  • 标签: 成年 桡动脉有创测压 第二穿刺法 临床应用 体位
  • 简介:男,67岁,ASAⅡ级,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病人Hb为122g/L;Na^+139mmol/L,体重53kg。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麻醉前BP120/76mmHg,HR55bpm。在右侧卧位下L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当时病人主诉右下肢出现“触电感”,随即拔出穿刺针与导管。后原间隙重新穿刺置管时,病人又主诉左下肢异感,遂将针缺口转向脚端,顺利置入导管。改为平仰卧位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测CVP为13.5cmH2O。

  • 标签: 病人 休克 下肢 术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术后
  • 简介:临床上估计气管插管有困难的病例,如果按常规口快速诱导插管往往难以成功,且因“无通气时间”延长而有导致缺氧性心跳骤停的潜在危险。我们对这类病例试用保留自主呼吸、在监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曲线引导入施行经鼻气管插管法,插管成功率有了显著提高,今报道如下。

  • 标签: PETCO2 经鼻气管插管 插管成功率 呼气末 快速诱导插管 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