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足部压砸伤致足部丧失的方法。方法对18例足部创伤并血管损伤患者,采用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与大隐静脉吻动静脉转流的治疗方法重建足部。结果通过动静脉转流术,足部得以恢复,避免了截肢。仅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及时处理好转。18例术后1年随访,趾端良好,行走功能接近正常。结论通过动静脉转流术重建足部避免了截肢,且该术式具有不需要显微外科技术及特殊器械,操作简便等优点。

  • 标签: 动静脉转流术 重建 足部
  • 简介:障碍性肠梗阻病情凶险,误诊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恢复受累肠管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临床检查方法有多种,CT以其诊断率高达90%以及无创的优势而取代血管造影成为障碍性肠梗阻确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因病因不同而不同,动脉栓塞者多需手术治疗,静脉血栓形成者以抗凝治疗为主。

  • 标签: 肠梗阻 肠系膜血管闭塞 静脉血栓形成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折患者肢端及活动情况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的意义。方法“5p”字记忆法(1、pain疼痛;2、pallor苍白;3、paresthesia感觉异常;4、paralysis麻痹5、pulselessness无脉)等专科护理。结果对82例患者通过细心观察,良好护理综合治疗,81例患者骨折临床愈合,仅1例患者损伤严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结论早期肢体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影响血液循环相关因素,有效预防并发症,通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骨折 肢端血运 观察 护理
  • 简介:结肠造口术是腹外科中经常施行的一种传统术式,适用于急性结肠梗阻、左侧结肠广泛损伤、炎症穿孔、直肠癌根治切除等手术。但此术式如处置不当,会引发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在诸多并发症中,较严重且多见的是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而致瘘口回缩。

  • 标签: 结肠造瘘口 血运障碍 肠管 原因分 急性结肠梗阻 传统术式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皮办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行下肢带蒂皮办移植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一组设为对照组,另两组分别采用硬膜外腔吗啡超前镇痛或布比卡因硬膜外持续镇痛。观察三组病人的状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镇痛的两组皮办状况、成活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皮办移植手术采取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皮办状况明显改善,皮办成活率提高。

  • 标签: 血运 对照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移植手术 状况 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护生临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在骨科护理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注重患肢观察能力的培养,指导护生了解骨科病人的特点,掌握观察的方法、加强培训技巧的训练。结果通过对骨科护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巩固了护生的骨科专科知识,激发护生主动观察的意识,使护生观察能力和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结论培养骨科护生进行临床观察能力,可有效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更快地适应骨科护理临床工作,提升自我效能,此教学方法在骨科护理带教中具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及一般临床经验判断皮瓣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皮瓣手术患者25例,其中采用局部氧及血糖值联合判断皮瓣变化者12例(试验组),采用传统方式判断者13例(对照组)。计算两组判断皮瓣术后的准确率及误诊率,并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中,13例皮瓣术后成活11例,发生坏死2例,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准确判断出血管危象而进行手术探查并最终成活1例,其余2例均未判断成功,并最终发生坏死,其准确率为84.6%,误诊率为15.3%。试验组12例皮瓣术后均成活,低于判断标准而进行二次探查手术4例,术中3例发现穿支血管吻合口处出现血栓,做相应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中1例术中未发现血栓,其准确率为100%,误诊率为0。对比两组判断方法准确率与误诊率,试验组方法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判断皮瓣具有简便、可操作性强、准确率较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游离皮瓣 局部血氧检测 血糖监测 血运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注射隆鼻术后皮肤障碍的护理方式探讨。方法:对两例注射隆鼻术后皮肤障碍的患者进行护理记录护理效果。结果:患者障碍的皮肤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但均避免了鼻部皮肤全层坏死而需鼻再造的后果。也避免了感染扩散,向颅内发展的危险。结论:使用正规途径的透明质酸,找专业的医生,注入正确的层次,正确的剂量,一般较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进行相关护理之后恢复的也可以。

  • 标签: 注射隆鼻术 皮肤血运障碍 护理分析
  • 简介:太阳隐入西山背后的时候,年近七十岁的狗宝手拄桃木拐棍,在曲曲的山道上踽踽攀行。狗宝腰杆笔直,脚步稳健,桃木棍子戳在地上咚咚有声。狗宝离开村子的时候,漫山遍野还是浓浓的绿,如今绿色已褪,金黄成了世界的主色调。

  • 标签: 主色调 桃木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观察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液循环的变化,从而为预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行双侧髋关节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健侧髋关节设为自身对照组。观察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支持带动脉,测量双侧上述血管的管径和长度,计算比较血管容积。结果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以及头下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患侧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ardenⅢ型旋股内侧动脉t=-2.379,P〈0.05;GardenⅢ型旋股外侧动脉t=-3.052,P〈0.05;头下型旋股外侧动脉t=-2.578,P〈0.05;基底型旋股外侧动脉t=-7.908,P〈0.05)。GardenⅠ型、GardenⅡ型以及经颈型骨折双侧血管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denⅠ型、GardenⅡ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股骨颈骨折3组间对比,各组患侧血管容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持带动脉因CT分辨率不足未能完全显示。结论股骨颈骨折可改变旋股内侧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血管容积,从而影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状态,是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基础之一。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技术是一种直接、实时、无创的观察股骨头血液循环的方法,对评价股骨头,预测股骨颈骨折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CT分辨率不足,不能清晰显示及测量支持带动脉的血管容积,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局限。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与股骨头恢复之间关系。方法:使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77例,男43例,女34例。年龄21~80岁,平均(60.0±14.1)岁,无移位骨折(GardenⅠ型、Ⅱ型)6例;移位骨折(Garden111型、Ⅳ型)71例,随访时间:1—12个月。观察内容包括术前骨折移位程度,MRI损伤程度,术后定期恢复情况以及股骨头坏死患者与骨折分型的关系。

  • 标签: 股骨颈骨折术后 临床研究 骨折愈合 血运 空心钉内固定 股骨头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骨膜搬运术后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2月糖尿病足患者4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记录方式对监测结果进行记录,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记录,比较两组骨膜搬运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VA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运评估表 糖尿病足 骨膜搬运术 应用效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后障碍的监测及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例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后的护理过程,包括病房管理、监测、伤口护理、饮食管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结果通过护理门诊和社交软件随访6~14个月,3例患儿共8根断指全部成活,良好,形态、长度正常,伤口愈合良好,2例6指术后产生指蹼瘢痕挛缩,予二期行瘢痕松解术。3例患儿术后疼痛均不严重,患指远端均有触觉,能做基本的抓握动作,患指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主动屈、伸功能大致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在小儿多指离断的护理中,注重断指循环监测、患肢康复训练,强调减少激惹、降低疼痛,护理操作时应操作细致,动作轻柔,监测可借助红外线成像仪,康复训练应顺应幼儿喜抓握、好模仿的天性进行。合理的围术期护理可以提高小儿多指离断再植术的康复效果。

  • 标签: 多指离断 血运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我科1996年-2003年期间切开复位治疗的中青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病例,评估这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新鲜股骨颈骨折病例,手术采取切开复位,植入旋股外动脉升支或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治疗。随访29例18-60岁(平均39.7岁)的患者,随访2-9年(平均45.2月)。以因为并发症再次手术为观察终点。结果29例病例的生存率为86.21%。平均生存时间为93.90±6.55月。失败可能与骨折类型、患者性别、受伤年龄、情况,以及手术时间相关,但本组病例的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股骨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配合重建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是较适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旋股外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再植改良血管吻合技术对降低、恢复延迟现象的发生率和缩短恢复时间的效果。方法改良组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10例14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远端的2条静脉中直径较粗的1条吻合;对照组为2016年12月-2017年9月20例21指,静脉动脉化的方式为近端动脉与断指远端直径较细的静脉吻合。计算2组的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和恢复时间,并作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的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分别为35.7%和71.4%,恢复时间为(23.8±21.1)min和(58.5±3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手术可降低静脉动脉化再植恢复延迟现象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

  • 标签: 断指再植 静脉动脉化 血管吻合 血运恢复 延迟现象
  • 简介:”的教训不需用“”验证魏善勇一起特大事故无情地发生了。四月四日晚18时30分,青岛市公交公司驾驶员宁志国,驾驶个体户一辆大客车由日照返回青岛途中,因宁违章操作,人工直接供油,致发动机回火爆燃引起火灾,当场烧死旅客11人,烧伤23人。《中华人民共...

  • 标签: 驾驶员 道路交通 大客车 发动机 违章现象 良好作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的术前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动脉修复术后发生肢体障碍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收治的139例(140侧肢体)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伴肢端缺血患者资料。男112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30(20,44)岁。以术后患肢早期(48 h内)是否发生障碍为主要结局指标,将患者性别、年龄、缺血时间、损伤机制、损伤部位、是否伴发骨折、软组织损伤情况、手术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4侧(31.4%,44/140)肢体在术后48 h内发生障碍。术后肢体发生障碍与未发生障碍患者的损伤机制、缺血时间、是否伴发骨折、软组织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钝性伤(OR=5.639,95%CI:1.068~29.761,P=0.042)和周围软组织缺损(OR=12.568,95%CI:3.402~46.431,P<0.001)是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发生障碍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钝性伤和周围软组织缺损是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修复术后早期肢体发生障碍的术前危险因素,在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时应重点关注。

  • 标签: 四肢 动脉损伤 肢体缺血 损伤机制 软组织损伤 危险因素